北京中科中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search.asp?Keyword=%B1%B1%BE%A9%D6%D0%BF%C6%BB%AA%B1%B1%D6%D0%D2%BD%D2%BD%D4%BA%D7%A8%BC%D2%BD%E9%C9%DC&field
郑谷出生于年,卒于年,而唐朝亡于年,有人说自他走后,唐诗的辉煌就此终结,所以他也被后世称为“唐朝最后一位诗人”。说起他,很多人都会想起“一字师”的典故。著名的诗僧齐己写了一首名为《早梅》的诗歌,诗中有两句是这么写的“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他拿着这首诗去向郑谷请教,郑谷读后,“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仅一字之差境界便大不相同,齐己甚为叹服,称其为“一字师”。郑谷能替他人改诗,还改得如此绝妙,那么他本身的写诗水平如何呢?他曾写下一首《鹧鸪》,一诗成名,短短56字写尽天下游子的凄苦。唐代有很多人诗人因为一首诗或者一句诗,而获得雅号,例如杜牧因一首《紫薇花》而被后人称为“杜紫薇”;赵嘏因其代表作《长安秋望》中的一句“长笛一声人倚楼”,扬名后世,人称“赵倚楼”;崔珏因为一首别具匠心的《鸳鸯》,获得了“崔鸳鸯”的雅号……而郑谷同样因为这首《鹧鸪》诗,一诗成名,人称“郑鹧鸪”。这是一首“咏物诗”,后人对它的评价非常高,《唐诗绎》:“无一笔呆赋,而渲染有情,神韵欲绝”;《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郑谷之《鹧鸪》极灵极变,开宋元几许法门”;《五朝诗善鸣集》甚至说“《鹧鸪》词应推第一”。那么为何这首诗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呢?诗歌首联从生活习性、羽毛颜色和品格方面,勾勒出了鹧鸪的大致轮廓。它们常在温暖的时节里出没,在烟雾弥漫的荒地里嬉戏,五彩的羽毛是那样的整齐;它们的行动举止和美丽活泼的山鸡颇为类似。一个“暖”字便突出了鹧鸪的习性,足见诗人之功底。诗人没有对鹧鸪的形象进行细致描写,而是以“山鸡”为参照物,引出鹧鸪的品性,容易引发读者的想象。当然这里的“山鸡”绝不是我们今天口中的贬义词,古代有很多诗人都曾歌咏过“山鸡”,例如温庭筠的《咏山鸡》,“万壑动晴景,山禽凌翠微”、许浑的《山鸡》,“月圆疑望镜,花暖似依屏”、王安石的《山鸡》,“山鸡照渌水,自爱一何愚”……接下来的颔联,诗人将鹧鸪置于青草湖、黄陵庙这两个环境中,进一步描摹鹧鸪的神韵。黄昏时,雾霭沉沉,烟雨迷蒙,它从青草湖畔迅速飞过;暮春时节,落花纷飞,它又在黄陵庙中哀哀地啼叫着。黄昏、烟雨、落花,这是从时节上突出环境的凄迷幽冷;而青草湖、黄陵庙则是从地点上进一步渲染悲凉的氛围。“黄陵庙”位于洞庭湖畔,传闻舜帝逝后,他的两位妃子在湘水日夜啼哭,投水而亡,后人就在湖畔立祠,就是黄陵庙。除此之外,屈原的流放之地也是在这一带,所以此处最容易引发迁客骚人羁旅天涯的愁苦之情。在这样的环境里,又听到了鹧鸪的哀鸣声,游子的心境可想而知了。有了颔联的环境铺垫,颈联的两句“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就水到渠成了。身处异乡游子一听到鹧鸪的鸣叫,便泪湿衣袖;高楼中的佳人一唱起《鹧鸪曲》,愁思便爬上了眉头。对于游子思妇而言,鹧鸪声鹧鸪曲,就是断肠歌。鹧鸪的悲鸣和游子思妇的哀情相互交融,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了顶峰。“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最后诗人又以景句作结,韵味无穷。宽阔浩渺的江面上,传来鹧鸪此起彼伏的哀鸣;夕阳西下,它们栖息在苦竹深处。野外四处为家的鹧鸪尚能找到栖息地,而流落天涯的游子何时才能返回故乡呢?诗人羁旅他乡的愁苦,浓重的相思之苦,在这煞尾的镜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感情本是抽象的,但它一旦附着于某一具体事务,那么就成了具体可感之物了。在这首诗中,诗人紧紧抓住了鹧鸪和人在情感上的联系,以物写人,以景烘情,短短56字写尽天下游子的凄苦,引起千古共鸣。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可圈可点,“郑鹧鸪”之名果然不虚。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就点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weihuaa.com/zwhjz/12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