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皮肤、筋膜、肌肉、骨关节触诊操作:

细目一:皮肤触诊操作:

a、医者与患者皮肤之间缓慢摩擦移动(即手动皮不动),用力轻巧。

b、医者手部要保持常温。

c、触皮肤温度、表面状态及弹性。

细目二:筋膜触诊操作:

a、医者与患者皮肤之间无相对摩擦(即皮动肉不动)。

b、透过皮下脂肪层感受肌肉轮廓表面的筋膜层。

c、注意筋膜的厚度、表面张力、弹性、结节、包块、索等。

d、筋膜触诊在软组织疼痛性疾病中有重要意义。

细目三:肌肉触诊操作:

a、力度由轻到重、均匀和缓。

b、肌腹、肌腱区别对待。

c、主动与被动相结合。

d、触肌肉外形、疼痛、肌紧张。

细目四;骨关节触诊操作:

a、透过筋膜、肌肉触骨关节。

b、浅层者直接触诊,深层者利用敲击、牵拉等间接方式检查。

c、触骨折、脱位、增生、肿瘤。

1、骨折触诊的特点:骨折的一般性特点是局部肿胀、疼痛和功能障碍,其特异性触诊表现是畸形、异常活动和骨擦音。

2、脱位触诊的特点:脱位的一般性特点是局部肿胀、疼痛和功能障碍,其特异性触诊表现是畸形、弹性固定和关节囊空虚。

3、增生性改变触诊的特点:老年人多见,关节活动不利,常有关节摩擦音或肌腱周围的摩擦感。

4、肿瘤触诊的特点:骨关节的肿瘤为不对称性生长,表面较坚硬,瘤体活动度差。

第二单元,头面部触诊:

细目一:头面部穴位辨认:

迎香、承泣、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头维、听宫、睛明、攒竹、天柱、翳风、角孙、耳门、丝竹空、瞳子髎、听会、帅谷、风池、哑门、风府、百会、神庭、素髎、水沟、承浆。

一、迎香: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6寸,当鼻唇沟中。

二、承泣: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三、四白: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四、地仓:定位: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五、颊车:定位: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六、下关:定位: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七、头维:定位: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八、听宫:定位: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九、睛明:定位: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十、攒竹:定位:在面部,当眉头凹陷中,眶上切迹处。

十一、天柱:定位: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十二、翳风:定位: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十三、角孙:定位:位于头侧平耳尖。

十四、耳门:定位:在面部,当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品有凹陷处。

十五、丝竹空:定位: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

十六、瞳子髎:定位:在面部,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十七、听会:定位: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十八、帅骨:定位: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方。

十九、风池:定位: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二十、哑门: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一颈椎下。

二十一、风府: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

二十二、百会: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海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二十三、神庭: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二十四、素髎:定位:在面部,当鼻尖的正中央。

二十五、水沟: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

二十六、承浆:定位:在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细目二:感觉、反射检查:

要点一:感觉检查:

a、浅感觉检查:痛觉、触觉、温度觉。

1、痛觉:用针尖以相同的力量和相等的时间轻刺患者皮肤,嘱其回答“痛”“不痛”“知道”“不知道”。

2、触觉:用棉絮丝、毛发或软纸片轻轻触及患者皮肤,嘱患者说出知道与否及接触部位。

3、温度觉:用装有冷水(5~10℃)和热水(40~45℃)的两支试管分别接触患者皮肤,嘱其回答“冷”或“热”。

b、深感觉(本体感觉)检查;关节位置觉、震动觉。

1、关节位置觉:嘱患者闭目,肢体完全放松,检查者以最小的力量夹持患者手指或足趾,作屈伸运动,幅度由小到大,询问患者是否知道活动及运动方向。

2、震动觉:将震动的音叉(C~)柄端放在患者身体骨突部。正常人能感觉到音叉的震动及震动的停止。但老年人双下肢震动觉一般都有减退。

c、皮层感觉、(综合感觉)、检查:形体觉、(实体觉)、皮肤定位觉、两点分辨觉。

1、形体觉(实体觉)是指辨认物体的形态、结构、干湿、重量等复杂感觉的能力,是几种简单感觉的重合。检查时可用不同的日用品,如香烟、钢笔置于患者手中,令其说出名称,也可用笔杆在患者皮肤上画圈,打叉等简单图形令患者辨认。

2、皮肤定位觉:检查者以手或笔杆轻触患者皮肤,令其指出被触部位。人体各部位的定位觉各不相同,以面、手、足部最敏感。

3、两点辨别觉:用两足规或两根大头针分别以一足及两足轻刺皮肤,以测定患者是否能辨别出是一点刺激还是两点刺激,以及两点的最小距离。人体各部位的两点辨别阂是不同的,指腹尖最敏感,为3~6mm,手掌15~20mm,手背30mm。

d、神经功能恢复:感觉先于运动恢复,感觉依照温度、痛觉、触觉先后顺序恢复。

要点二:反射检查:

a、生理反射检查:深反射和浅反射。

1、浅反射:

刺激皮肤或粘膜引起反应称为浅反射。临床常用下几种:

(1)、角膜反射检查方法:

嘱被检查者向内上方注视,医师用细棉签毛由角膜外轻触病人的角膜。正常时可见被检查者眼睑迅速闭合,称为直接角膜反射。如刺激一侧角膜,对侧也出现眼睑闭合反应,称为间接角膜反射。直接角膜反射消失见于患侧面瘫,直接及间接反射皆消失,见于患侧三叉神经(眼支)病变及深昏迷病人。

(2)、腹壁反射检查方法:

1-上腹壁反射:用竹签或锐器迅速自外向内,沿肋缘下轻轻划腹壁,上腹壁收缩。肋间神经,胸7-8。

2-中腹壁反射:从腹外侧沿脐水平向脐部划去,中腹壁收缩。肋间神经,胸9-10。

3-下腹壁反射:自下腹部外侧划向耻骨联合,下腹壁收缩。肋间神经,胸11-12。

(3)、提睾反射:自上向下或自下向上划股内侧皮肤,提睾肌收缩可见同侧睾丸上提。生殖股神经,腰1-2。

临床意义:脊髓反射孤及锥体束损害时腹壁及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急腹症、妊娠后期、膀胱过度胀满、肥胖及腹壁松弛者也可减弱或消失。此检查有神经损害定位诊断意义。

2、深反射:

刺激骨膜、肌腱引起的反应是通过深部感觉器完成的,故称深部反射。临床常用的检查如下:

(1)、肱二头肌腱反射:病人前臂半屈曲内旋位。医生左手托其前部左拇指置于其二头肌腱上,左上臂托其手背。右手持叩诊锤轻叩左拇指。或者病人前臂半屈曲内旋位,手置于腹部。医生用左手指置于其二头肌腱上进行叩诊,肱二头肌收缩,肘臂屈曲。肌皮神经颈髓5-6节段。

(2)、肱三头肌腱反射:病人前臂半屈曲内旋位。医生用左手托住其前臂,轻叩其鹰嘴上方肱三头肌腱。或者病人前臂半屈曲内旋位,手置于腹部。医生用左手将其肘部稍托起,轻叩鹰嘴上方肱三头肌腱。肱三头肌收缩,前臂伸展,桡神经颈髓6-7节段。

(3)、膝腱反射:病人端坐,足跟自然着地,使大腿和小腿成钝角或一腿搁于另一腿上轻叩髌骨下股四肌腱。或者医生左手托其腘窝,使膝关节成半屈位,轻叩其股四头肌腱。股四头肌收缩,小腿伸展。股神经腰髓3-4节段。

(4)、跟腱反射:病人端坐,足跟着地,使大腿和小腿成钝角,膝稍外展。医生左手握其足掌并稍背屈。轻叩跟腱。或者下肢半屈曲外旋位或病人俯卧屈膝,小腿坚立,医生左手握其足掌,并稍背屈,轻叩跟腱。腓肠肌收缩,向足跖面屈曲。胫神经腰髓5-骶髓1-2节段。

1-反射减弱或消失:见于脊髓反射孤任何部位的损伤,如周围神经炎、脊髓前角细胞病变(灰白质炎),脑或脊髓急性病变出现脑或脊髓休克时(急性损伤)。此外骨、关节、肌肉病变也可引起的反射减弱或消失。

2-反射亢进:见于上神经元损害,椎体束病变(如脑溢血、脑栓塞及脑瘤等)。脊髓反射孤失去高级神经元制约而呈现释放现象。此外神经系统兴奋性普遍增高时,如神经官能症、甲状腺机能亢进、受塞等,也可出现双侧对称性反射亢进。

b、病理反射检查:霍夫曼征、巴彬斯基征、(同夏道克、奥本海姆、戈登征)、髌阵挛、踝阵挛、克尼格征、布鲁津斯基征。

1、划足底试验(巴彬斯基征)(Babinski):被检查者仰卧,下肢伸直,检查者手持被检查踝部,用钝头竹签划足底外侧缘,由后向前至小趾跟部并转向为内侧,正常反应为呈跖屈曲,阳性反应为拇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展开。是锥体束损害的指症,多见于锥体束损伤,亦可见于深睡,深度麻醉,药物或酒精中毒,脊髓病变,脑出血,脑肿瘤和低血糖休克等。

2、压胫骨试验(奥本海姆征):检查者用拇指及食指沿被检查胫骨前缘用力由上向下滑压。其反射和巴彬斯基征相同,其临床意义也相同。

3、捏腓肠肌试验(戈登征):检查者用手以一定力量捏压腓肠肌。其反射和巴彬斯基证相同,其临床意义也相同。

4、夏道克征(划足背外侧缘,同上。)

5、霍夫曼(Hoffmann)征:检查者用左手托被检查者手腕关节上方,并轻度伸腕,右手食、中指夹住被检查者中指,以拇指甲急速刮弹被检查者中指指甲。阳性反应为其余四指轻微屈曲,为上肢锥体束症,也可见于颈椎病变。

6、髌阵挛:病人仰卧下肢伸直,医生用拇指与食指按握髌骨上缘,用力迅速向下推动髌骨并维持一定推力,如出现股四头肌节律性收缩,髌骨呈上下持续性运动即为阳性,锥体束损坏。

7踝髁阵挛:病人仰卧,髋及膝关节处屈曲位,医生一手托下肢部,另一手握其足快速推足背曲并保持一定推力,踝关节出现节律性屈伸运动即为阳性,上运动神经元损坏。

8、克尼格(Kernig)征:病人取仰卧位,一侧下肢屈髋屈膝均呈直角,医生以一手按握膝关节上方另一手托住足跟部并向上抬举使膝关节被动伸展,正常人大腿与小腿可成角大于°;如伸展小腿与大腿夹角小于°,或大腿后屈肌紧张有明显抵抗并伴有痛即为阳性。是脑膜刺激征中的一种,其阳性为脑膜及神经根受激惹的表现,可见于颅内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神经根炎、椎间盘突出以及椎管内药物注射等。

9、布鲁津斯基(Brudziski)征:在被动屈颈时若两侧膝关节和髋关节屈曲则为阳性。为脑膜受激惹的表现。见于各种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脊液压力增高等。

c、自主神经检查:皮肤划痕试验、发汗试验、霍纳征。

1、皮肤划痕试验:用棉签棍或火柴棍在皮肤上划过,正常反应是红色划痕,几十秒或数分钟内消失。若变红的区域很宽,并隆起或持续时间长(>10分钟),则表明血管以扩张反应占优势;如果划过之后,出现苍白划痕,则说明血管以收缩反应占优势。

2、发汗试验:神经损伤后,其支配区域可无汗或少汗。测定无汗的范围常用米诺尔法:在伤肢涂1%~2%碘液,待干燥后,再撒一层淀粉,然后人工发汗,如喝热茶,出汗区域变成蓝色,无汗区域不变色。

3、霍纳(Horner)征:表现为患侧瞳孔缩小,睑裂狭小,眼球内陷。多见于颈交感神经干病变。

d、肌肉检查:肌力分级(6级)、肌营养、肌张力。

1、肌力:

0级:肌内无收容,完全麻痹

1级:肌肉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带动关节。

2级:肌肉收缩,能在水平方向带动关节。

3级:能抗重力,不能对抗外加阻力。

4级:能抗外加阻力,但不及正常关节。

5级:正常肌力

2、肌张力:

(1)、肌张力:即肌肉的紧张程度。触摸肌肉的硬度,对肌肉放松的肢体作被动运动时检查所感到的阻力。

(2)、病态肌张力的表现。下运动神经元有“营养”肌肉的作用,失神经支配的肌肉可逐渐发生萎缩。有无肌肉萎缩也是区别上运动神经元或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重要征象。肌肉营养状态的触诊一般是靠双手同时触摸对称部位肢体的周径大小及肌肉张力的大小,若一侧肢体的周径小于对侧而且肌肉张力较低,则说明该部位的肌肉神经营养不良。

3)肌张力:张力增强的肌肉,静止时肌肉紧张,被动活动关节有阻力,有时可出现折断铅管样感觉,见于上运动神经元损害。肌张力减低,肌肉松弛,肌力减退或消失,不能对抗检查者阻力,见于下运动神经元损害。

要点三:脊髓及周围神经损伤定位检查:

a、脊髓损伤横定位:前角、侧束、后角、横贯性、半侧脊髓损伤。

脊髓横定位:

1、前角:损害相应区出现肌无力,肌萎缩,但感觉正常,肌电检查呈变性反应,如小儿麻痹症,慢性前角损害时,可出现肌纤维震颤。

2、侧束:损害平面以下同侧肢体出现上运动神经元麻痹,一肌肉呈痉挛性麻痹腱反射亢进,无肌萎缩,有病理反射,损害平面以下对侧肢体可出现痛、温觉减低或消失。

3、后角:损害平面以下同侧肢体肌肉、关节深感觉减退或消失,还可出现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障碍,但触觉和深感觉仍保存。

4、横贯性损伤:在损伤平面以下,所有感觉,运动及括约肌功能均丧失。损害平面以上皮肤可有一定的感觉过敏带。

5、脊髓半侧损伤(Brown-Sequard综合征):在受伤节段平面以下,同侧运动及深感觉功能障碍,对侧的痛、温觉功能障碍。

b、脊髓损伤纵定位:上颈段(第1~4颈椎)、颈膨大部(第5颈椎~第1胸椎)、胸段(第2~12胸椎)、腰膨大(第1~2腰椎)、圆锥部、马尾损害。

脊髓纵定位:

1、上颈段(颈l~4)损害:四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损害平面以下双侧肢体全部感觉丧失,高张力性膀胱,后颈部可有神经根性疼痛,并向枕部放射,呼吸麻痹(致死)或刺激症状(呢逆)。如为横贯性损害,多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2、颈膨大部(颈5~胸1)损害:双上肢呈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前角损害),双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椎体束损害),受损平面以下的双侧肢体全部感觉丧失,高张力性瘫痪。如伴有颈8一胸1脊髓节颈交感神经节损伤,可伴有眼面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Herner综合征),还可能有向上肢放射的神经根性疼痛。

3、胸段(胸2~12)损害:损害平面以下肢体呈上运动神经元性截瘫,全部感觉均丧失,高张力性膀肮。

4、腰膨大部(腰1~2)损害:双下肢呈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下肢及会阴部全部感觉丧失,高张力性膀肮。

5、圆锥部损害:仅于会阴部有感觉缺失及小便失禁。

6、马尾损害:马尾神经共10对,马尾全部断裂较少见,因此临床表现应根据受伤的神经根而定,典型的临床表现为两下肢功能障碍不对称且无恒定的形式,损伤马尾所支配的肌肉呈弛缓性麻痹。

c、上神经元(前角运动细胞以上)损害引起痉挛性瘫痪、腱反射亢进、可引出病理反射,下神经元(前角运动细胞及其以下)损害引起松弛性瘫痪、肌无力、肌张力减退、肌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理反射阴性。

d、脊神经前根、后根损害的区别,周围神经干和周围神经损伤特点。

1、脊神经根损害的定位:脊神经根损害以多发、常波及两侧和前后根同时受损为特点。(1)前根受损刺激病变时,发出肌纤维束震颤,毁坏病变时,受支配的肢体呈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2)后根受损刺激病变时,其支配区产生神经根性疼痛。毁伤病变时,其支配区产生根性的深浅感觉消失。

2、脊髓后根神经节损害的定位:在其所支配区的体表部位出现感觉障碍,如自发性疼痛,感觉减退或过敏并伴有带状疱疹。

3、周围神经干或周围神经损害的定位:(1)在其所支配的肢体部位出现感觉、运动(下运动神经元性)及自主神经的症状。若为多发性末稍神经发生损害,其临床表现为肢端较重,感觉障碍呈套式分布,且常为对称性改变。(2)单一皮神经损害时,仅有所支配的区域体表出现浅感觉障碍,而深感觉却完全正常(深、浅感觉分离)。

第三单元:颈部触诊:

细目一:颈部表面标志辨认:

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胸锁乳突肌、颈动脉结节、颈椎棘突。

1、胸骨上窝:位于胸骨上端颈静肚切迹上方的凹陷处,是触气管的部位。

2、锁骨上大窝:是相当于锁骨中三分之一上方三角形的凹陷。窝底可扪到锁骨下动脉的搏动,臂丛及第一肋。臂丛自内上向外下经过此窝的上外侧部,在瘦体型者可以摸到。锁骨上臂丛阻滞麻醉术,通常在锁骨中点上方1cm~1.5cm处进针,用指压按摩手法在此处可获得一定的镇痛作用。在吸气性呼吸困难时,此窝加深,是“三凹征”之一。

3、胸锁乳突肌:是颈部分区和划分颈部诸三角的重要标志。当头向一侧倾斜,面部转向对侧时,其后缘十分明显。胸锁乳突肌起端两头之间称锁骨上小窝,位于胸锁关节上方,其深面内侧有颈总动脉,外侧为头臂干分叉处。

4、颈动脉结节(第6颈椎横突前结节):位于环状软骨两侧,相当于胸锁乳突肌前缘中点,在此处以拇指向后加压,可将颈总动脉压向颈动脉结节,作为头部出血暂时压迫止血点。

5、棘突:在后正中线上,上6个颈椎的棘突埋于厚实的项韧带深面,不易触得,自第7颈椎以下直至脊柱的终端,所有棘突均可摸到。第7颈椎棘突较长,常作为辩认椎骨序数的标志;胸椎棘突斜向后下方

细目二:颈部器官的体表投影:

颈总动脉与颈内外动脉、锁骨下动脉、副神经、颈丛神经点、臂丛、胸膜顶及肺尖。

1、颈总动脉与颈外动脉:上点为下颌角与乳突尖连线中点,右侧划线至胸锁关节,左侧至锁骨上小窝,即两动脉的投影线,甲状软骨上缘是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的分界标志

2、锁骨下动脉:相当于自右侧胸锁关节,左侧自锁骨上小窝,向外上至锁骨上缘中点的弧形线,线的最高点距锁骨上缘lcm。

3、副神经:自乳突尖与下颌角连线中点,经胸锁乳突肌后缘中、上三分之一交点,至斜方肌前缘中、下三分之一交点的连线。

4、神经点:是颈丛出筋膜的集中点,约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是颈部皮神经阻滞麻醉的部位。

5、臂丛位于自胸锁乳突肌后缘中、下三分之一交点至锁骨外、中三分之一交点稍内侧的连线。

6、胸膜顶及肺尖位于锁骨内三分之一的上方,其最高点距锁骨上缘2cm~3cm。

细目三:颈部穴位辨认:

人迎、天突、桥弓。

一、人迎:定位:颈部喉结旁,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当喉结旁1.5寸。

二、天突:定位:仰靠坐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三、桥弓:定位:颈部翳风至缺盆的连线,即位于人体脖子两侧大筋上,左右移动头部时能感觉到。

细目四:颈部特殊检查:

以下各试验的操作、阳性体征、临床意义:臂丛神经牵拉试验(Eaten试验)、头顶叩击试验(“铁砧”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Spurling实验)、Jackson压头试验、深呼吸试验、挺胸试验、压肩试验、超外展试验、间歇活动试验。

a、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又称Eaten试验。此试验之机理是使神经根受到牵拉,观察是否发生患侧上肢反射性窜痛。检查时,让患者颈部前屈,检查者一手放于头部病侧,另一手握住患肢的腕部,呈反方向牵拉,如感觉患肢有疼痛、麻木则为阳性。若在牵拉的同时迫使患肢作内旋屈腕动作,称为Eaten加强试验则阳性率更高。

b、头部叩击试验:又称“铁砧”试验。患者端坐,医生以一手平置于患者头部,掌心接触头顶,另一手握拳叩击放置于头顶部的手背。若患者感到颈部不适,疼痛或向上肢(一侧或两侧)窜痛、酸麻,则该试验为阳性。

c、椎间孔挤压试验:又称Spurling试验。让患者取坐位,头部微向病侧侧弯,检查者立于思者后方,用手按住患者顶部向下施加压力,如患肢发生放射性疼痛即为阳性。原因在于侧弯使椎间孔变小,挤压头部使椎间孔更窄,故神经根挤压症状更加明显。

d、Jackson压头试验:当患者头部处于中立位和后伸位时,检查者于头顶部依纵轴方向施加压力,若患肢出现放射性疼痛症状加重者,称为Jaekson压头试验阳性。

e、深呼吸试验:又称阿德森(Adson)试验。患者端坐凳上,两手置于膝部,先比较两侧桡动脉搏动力量,然后让患者尽力抬头作深吸气,并将头转向患侧,同时下压肩部,再比较两侧脉搏或血压,若患侧桡动脉搏动减弱或血压降低,即为阳性。说明锁骨下动脉受到挤压,同时往往疼痛加重。相反,抬高肩部,头面转向前方,则脉搏恢复,疼痛缓解。主要用于检查有无颈肋和前斜角肌综合征。

f、挺胸试验:患者立正站立,挺胸,两臂后伸。此时若桡动脉搏减弱或消失,臂和手部有麻木或疼痛,即为阳性。用于检查有无肋锁综合征,即锁骨下动脉及臂丛神经在第一肋骨和锁骨间隙受压迫。

g、压肩试验:检查者用力压迫患侧肩部,若引起或加剧该侧上肢的疼痛或麻木感,则表示臂丛神经受压。主要用于检查肋锁综合征。

h、超外展试验:患者取站立位或坐位,将患肢被动地从侧方外展高举过肩过头,若桡动脉脉搏减弱或消失,即为阳性。用于检查锁骨下动脉是否被喙突及胸小肌压迫,即超外展综合征。

i、间歇活动试验:双臂平举外展90度,外旋位,令手连续做快速握拳松开动作,如患者于数秒内出现前臂疼痛,上肢因疲倦而逐渐下垂则为阳性。提示有胸廓出口综合征。

第四单元:胸腹部触诊:

细目一:胸腹部穴位辨认:

中府、粱门、天枢、水道、大包、日月、章门、期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神阙、下脘、建里、中脘、巨阙、鸠尾、膻中。

一、风府: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

二、梁门: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三、天枢:定位:在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

四、水稻: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

五、、大包:定位: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

六、日月:定位:在上腹部,当乳头直下,第7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七、章门:定位:在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八、期门:定位: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十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发寸。

九、中极: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来寸。

十、关元: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班寸。

十一、石门: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次寸。

十二、气海: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十三、神阙:定位:在腹中部,脐中央。

十四、下脘: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次寸。

十五、建里: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面寸。

十六、中脘: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十七、巨阙: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

十八、鸠尾: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胸剑结全部下午寸。

十九、膻中: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二十、华盖: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1肋间。

细目二:胸腔、腹腔、脏器体表投影:

a、心脏、肺、胸膜投影。

  1、心的位置:心斜位于纵隔内,夹在两侧胸膜囊之间。相当于第二至六肋软骨或胸五至胸八之间,心的三分之二偏在正中线左侧。心的外形:略成桃子的圆锥形,大小相当于本人的拳头。心可分为一底、一尖、二面、三缘,表面有三条浅沟。心的体表投影:可用四点及两线来确定,左上点在左侧第二肋软骨下缘,距胸骨左缘约1.2厘米处;右上点在右侧第三肋软骨上缘,距胸骨右缘约1厘米处;左下点在左侧第五肋间隙,距锁骨中线内侧约1至2厘米处;右下点在右侧第六肋胸关节处。左、右上点的连线为心的上界;左、右下点的连线为心的下界;右上、下点的连线约突向右的连线为心的右界;左上、下点的连线约向左突的连线为心的左界。

  2、肺的位置:肺位于胸腔内,在隔肌的上方,纵隔的两侧。肺的形态:右肺宽而短,左肺狭而长,成圆锥形。分为一尖、一底、三面(肋面、纵隔面、隔面),三缘(前缘、后缘、下缘)肺尖钝缘,近胸腔上口深入颈根部。肺底在隔肌上方,成半圆形凹陷。肋面与胸廓的外、前、后壁相邻。纵隔面中央有椭圆形凹陷,称肺门。其中有支气管、血管、神经、淋巴管进出并为结缔组织包裹,称肺根。隔面及肺底。肺前缘锐利,左肺前缘下部有心切记。后缘在脊柱两侧为肋面与纵隔面。在后方的移行处。下缘为隔面与肋面、纵隔面的移行部,其位置随呼吸运动显著变化。肺上、下界的体表投影:肺尖的上界是胸锁关节至锁骨中点向上的弧形线,距锁骨上缘二至三厘米。下界沿第六肋向外后走行,在腋中线处平第八肋,在肩胛线平十肋。

3、胸膜的体表投影:壁胸膜各部相互转折之处形成胸膜的返折线,胸膜返折线在体表的投影位置,标志着胸膜腔的范围。胸膜返折线前界的体表投影:肋胸膜转折为纵隔胸膜的返折线,形成胸膜返折线的前界。两侧均起自锁骨内侧1/3段上方2~3cm处的胸膜顶,斜向下内方,经胸锁关节后方至胸骨柄后面,约在第2胸肋关节水平,左右侧靠拢,并沿中线稍左垂直下行。右侧者在第6胸肋关节处右转,移行于胸膜下返折线;左侧前返折线在第4胸肋关节处弯转向外下,沿胸骨侧缘外侧约2~2.5cm处下行,至第6肋软骨后方移行于胸膜下返折线。侧胸膜前返折线在第2~4肋软骨平面相互靠拢。在第2胸肋关节水平以上,两侧胸膜前返折线相互离开,在胸骨柄后方形成一个无胸膜覆盖的区域,称胸腺区。在第4胸肋关节平面以下,两侧胸膜前返折线之间的区域,称心包区,此区位于胸骨体下分的左半和左第4~6肋软骨后方。胸膜返折线下界的体表投影:肋胸膜转折为膈胸膜的返折线为胸膜返折线的下界。下界在右侧起自第6胸肋关节后方,在左侧起自第6肋软骨后方,两侧均行向下外方,在锁骨中线与第8肋相交,在腋中线与第10肋相交并转向后内侧,最后在椎体外侧终于第12肋的肋颈下方。在右侧由于隔的位置较高,胸膜返折线下界的投影位置也较左侧略高。

b、肝、胆、脾、胃、肾、腹主动脉、胰、胆囊、阑尾体表投影。

1、腹主动脉:约在脐之左侧,深部触诊时可触及搏动的条索状物,腹壁薄者易于触及。

2、肝下缘:可在右肋弓下触及,尤其在有内脏下垂者。有时在上腹部剑突下亦可触知肝脏。

3、右肾下缘:应用双于触诊法,有时在瘦高的人,当深吸气时于右上腹部可触知右肾的下缘,腹壁松弛或内脏下垂者可更明显

4、乙状结肠:应用深部滑动触诊法,在左髂部常可触及乙状结肠,特别是当肠管有痉挛或粪块时。

5、胃及十二指肠触诊:胃位于上腹部僻左,十二指肠在脐右上方,正常情况下天都不能触及。应用深部滑动触诊法有时可触到胃大弯,胃小弯一般不葛触及d急性胃炎时,上腹部可有轻度压痛。溃疡病活动期在上腹部可有明显的压痛点,一般符合病变的部位。:十二指肠溃疡的压痛点在正中线右侧,相当于十二指肠球部小冒溃疡的压痛点多在正中绒左侧。有些溃疡舸人在背部第十至十二胸椎薄突两侧迩可能脊明显助压痛点,称为as压痛点,胃窦裸或十二指肠馈蠕时,该压痛点在右侧,胃小毒溃疡时该压痛点在左侧。震水音,患者仰卧,检查者以右手四个稍微张开而审曲的手指l在腹壁上进行冲击性动作;则胃内气体与掖体的冲击可产生震水音,瓣改患者身体时:亦可出现。正常人在饮入液体较多时可出现震水音。如震水音在髂嵴连线以下时提示胃下垂,在饭后6~8小时以上仍有震水音时提示幽门梗阻。

6、肠管触诊:应用深部滑动触诊法进行肠管触诊,手指滑动方向应与肠管走行垂直。正常时,小肠不能触知。小肠炎症时,可在脐部略有压痛;肠管之间发生粘连时,可在脐部触及团块正常结肠较易触及,为具有弹性、柔软,光滑而无瘸的圆拄椒尤其手状结肠在左髂窝部常可触及。结肠有炎症时,肠壁变硬而有压痛,结肠癌I醇时可能触耳肿块i多数患者可触及横结肠,应注意其形态、硬度、活动度取敏感性厂炎症时横结肠变谭而有压痛。在机械性肠梗阻时,可触知梗阻近端膨胀的肠管。

7、肝脏触诊:患者取仰卧位,两腿稍屈曲,使腹壁松弛。检查者位于患者右侧,以左手掌及四指置于患者右腰部并向上托,大拇指固定于右肋下缘,.缨右手平放于脐部右侧。当患者吸气时,使左手向右手方向压迫,同时使右手手指自下而上向右肋下缘方向压迫腹壁,如肝脏肿大,即可感觉到肝下缘在右手指下滑过。正常成人肝赃一般触不到。但腹壁松弛消瘦的人,当深吸气时在肋弓下缘可触及肝脏的下缘,其质地柔软,无压痛。肺气肿或右侧胸腔积液时,肝脏被压下移,肝下缘常可触及。在触诊肝脏时,应注意:(1)大小(一般记载右锁骨中线肋下缘至肝下缘的距离,以厘米表示,并应注明肝上畀的位置。肿大较明显的肝脏尚应测量正中线上肝下缘与剑突的距高),(2)边缘(锐利或圆钝),(3)表面情况(平滑或结节状),(4)硬度(肝脏的质地一般分为柔软、中等硬度及坚硬三个等级),(5)有无压痛等。如急性肝炎患者肝脏轻度肿大,质软,表面光滑,边缘钝,有压痛+肝硬化患者肝脏肿大(有的则肝脏不一定摸到),质地变硬,:羡面乎坟如小结节状,边缘锐利小压痛不明显J肝癌患者的肝脏常明显肿大,质地坚硬小衰面高低,不平,边缘不规则常有压痛;肝颈静脉回流征;当心功能不全引起肝郁血肿大时,用力压迫肝脏可使颈静脉怒张更为明显,这种现象称为肝颈静脉回流征,当三尖瓣关闭不全时,还可触到肝脏搏动。

8、脾脾触诊:患者仰卧或右侧卧位,两腿稍屈曲。检查者以左手手掌置于患者左胸壁外侧第7~10肋处,尽可能使胸廓固定。右手平放于腹部,与肋弓成垂直方向,以稍为弯曲的手指末填轻轻压入腹壁,并随患者的腹式呼吸运动,逐渐由下向上接近左肋弓。如脾脏肿大、当患者深吸气时,触诊的手指可碰到脾脏边缘。脾脏触诊的注意事项同肝脏触诊。正常的脾脏不朗触及。内脏下垂及左侧脾腔积液或积气时可使脾向下移位,除此面外能摸到脾脏则提示脾脏肿大。轻度肿大的脾脏仰卧位时往往不易触及,改换右侧卧位后常可摸到。脾脏肿大的测量法:“1”线(常称甲丙线)表示左锁骨中线上,左肋弓缘至脾下缘的距离。当脾脏轻度肿大时,可仅用此线,但如肿大明显;则应加测“2’及‘3’线。“2”线(常称甲丙线)表示从左锁骨中线与左肋弓缘的交点到最远的脾尖端之间的距离。“3”线(常称丁戊线)表示脾右缘到正中线的最大垂直距离,超过正中线时以“+”表示,未超过正中线则用“—”表示。

9、胆囊触诊:正常胆囊一般不能触及。当胆囊肿大时,可在右侧腹直肌外缘与肋缘交界处附近触到梨形囊状物,常伴随呼吸而上下移动,引起胆囊肿大的主要原因有胆总管阻塞(胰头癌。胆总管肿瘤,结石等)时胆汁大量潴积,急性胆囊炎时胆囊渗出物潴留以及胆囊内有大量结石或癌肿等。触诊胆囊时应注意有无压痛。胆囊有炎症时,在右侧腹直肌外缘与肋缘交界处有压痛。检查者以拇指在此处压迫腹壁,并让患者作深呼吸运动,如深吸气时痛感加重而突然屏气,为胆囊压痛试验(Murphy征)阳性。

10、肾脏触诊:正常肾脏一般不易触及。肾脏下垂及游走肾时可触及。触诊肾脏时,患者一般采取卧位,必要时亦可采取立位触诊进行对比。触诊右肾时,检查者位于患者右侧,手放在右季胁部,以微曲的指端置于肋缘下方,另手平放于右后腰部肾区,随患者呼吸运动将右手逐渐压向腹腔深部;同时以左手将后腹壁推向前方,当两手相互配合触诊时,即可触及肾脏,如仍未触到,可让患者深吸气,使肾脏下降与右手相遇,这样,有时可触知右肾下极。触诊左肾时,检查者位于患者左侧,两手相应地更换位置,如上法进行检查仰卧位时肾脏触诊结果如不理想,可嘱患者改取侧卧位。检查右肾采用左侧卧位,左肾则采用右侧卧位。触诊肾脏时要注意其大小,形状,硬度,表面状态,敏感性和移动度等。正常肾脏具有以下特点:表面光滑而钝圆,质地实而有弹性,有浮沉感,敏感性小,当肾脏被触及或由手中滑出时,患者可有一种类似恶心的不适感:在身材瘦高的人,常可触及肾下极。如在深吸气时能触到半个以上的肾脏即为肾下垂,有时右侧肾下垂易误认为肝肿大,左侧肾下垂则易误认为脾肿大,故应仔细分辨。如肾脏下垂明显并能在腹腔各个方向移动时叫做游走肾。肾脏肿大见于肾盂积水或积脓、肾肿瘤、多囊肾等。肾盂积水或积脓时,肾的质地柔软而有弹性,有时有波动感。肾肿瘤则表面不平,质地坚硬。肾脏病变时,腰背部有两个点当触诊时可发现压痛:;(1)肋脊点,在脊柱和第十二肋所形成的角部,(2)肋腰点,在第十二肋和腰肌所形成的角部。

11、膀胱触诊:当膀胱充盈时,可在耻骨联合上方触到圆形的弹性体。在适当的情况下如睦壁簿而软),有时可触到膀胱肿瘤或结石。膀胱极度充盈时可引起腰痛,并可有压痛;特殊情况下(如膀胱麻痹),充盈的膀胱可胀至脐部,使下腹部稍隆起,有时可与妊娠子宫或肿瘤棍糟,导尿可以鉴别。

12、疝:疝是腹内脏器通过腹壁的薄弱处或缺损都向体表突出而形成的圆形隆起物。常时隐时现,当膜内压增高时隆起显著,较常见的有脐疝及腹股沟疝。脐疝是在脐部出现的小圆形隆起,可见于大量腹水,腹膨胀或妊娠,亦有先天性的,患者于卧位时常不明显,起立或在咳嗽等增加腹压动作时明显,触诊可发现脐都腹壁有一环形薄弱区。腹腔沟斜疝则为腹腔部分内脏沿腹股沟管从腹股沟环突出于腹壁或阴囊而形成的圆形或长圆形隆起。

  1、肝的形态:肝成不规则的斜形,可分为上下两面、前、后、左、右是缘。肝的上面捧蓬拢与隔相接触,上有始状位的链状韧带附着,借此把肝分为左右两叶。左叶小而薄,右叶大而厚。肝下面凹凸不平,中部有略成H形的三条沟。其中横形的沟位于脏面(下面)正中,有肝的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和肝的神经、淋巴管等,由此出入,故称肝门。出入肝门的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肝蒂。左侧的纵沟较窄而深,沟的前部内有肝缘韧带通过,后部容纳静脉韧带。右侧的纵沟壁左侧的宽而浅,沟的前部为一浅窝,容纳胆囊,固称胆囊窝,后部为腔静脉沟,容纳下腔静脉。肝的前面又称下缘,是肝的脏面与隔面之间的分界线,薄而锐利。肝的后缘钝缘,与脊柱相贴。肝的右缘是肝右叶的右下缘,亦钝缘,肝的左缘及肝左叶的左缘,薄而锐利。肝的投影位置: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肝的前面大部分被肋所掩盖,仅在腹上区肋弓左、右肋弓之间,有一小部分露出剑突之下,直接与腹前壁相接触。

  2、胆囊的形态、位置及体表投影:胆囊分底、体、颈、管、四部分。胆囊底是胆囊突向前下方的盲端。充盈时底壳贴近腹前壁。胆囊的投影位置在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附近。

  3、脾的位置及形态:脾位于左际肋区,第九至十一肋的深面,其长轴与第十肋一致,在肋弓下缘不能触及。脾的形态:脾为暗红色、质软而脆。脾的表面除脾门外,均被已腹膜。脾为扁椭圆形或扁三角形的实质,可分为前、后两端,上、下两缘,内、外两面。前端较宽,朝向前外;后端钝圆,朝向后内。下缘较钝,向后下方;上缘锐利,朝前上方并有二至三个脾切记;内面有称脏面,凹陷其中央有脾门;外面又称隔面,平滑隆突,贴于隔下面。

  4、胃的形态:受多种因素影响而不同。一般胃的最大容量为一千五百ML,空虚时可缩成管状。胃有上、下两口,前、后两壁,大、小两弯。上口与食管相接;下口与十二指肠相连;胃前壁朝向前上方,胃后壁朝向后下方。胃的右上缘是小弯,其最低点弯曲成角状,叫角切记;胃的左下缘为突缘,称为胃大弯。胃的分部:可分为四部分,贲门部、胃底部、胃体部和幽门部。胃的位置:胃在中等充盈时,大部分在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贲门位于胸十一椎体的左侧,幽门位于腰一的右侧。当特别充盈时,胃大弯可降至脐已下。胃前壁的右侧贴于肝的左叶下面,左侧则被隔和左肋弓所掩盖。剑突下,胃部分直接与腹前壁相贴,胃后壁与左肾,左肾上腺极胰相邻,胃底与隔、脾相贴,胃大弯的后下方有横结肠横过。

  5、肾的形态:肾形式蚕豆,分内、外两缘,前、后两面极上、下两端。内侧缘中部凹陷称肾门,是动脉、静脉、肾盂、神经、淋巴进出部位。这些结构总称肾蒂。肾的前面较为隆突,后面略微凹陷,近贴腹后壁,上端宽而薄,下端厚而窄。肾的位置:位于脊柱两侧,腹膜后间隙内。左肾在胸十一下缘至腰二至三间盘之间;右肾则在胸十二上缘至腰三上缘之间,两肾相距上近下远,肾门略平腰一与第九肋软骨,在正中线外侧略五厘米。肾门的体表投影点在竖脊肌外缘与第十二肋的夹角处肾的基本结构:肾实质由许多肾单位集合管组成,其中有少量的结缔组织和血管。

6、腹主动脉:位于脊柱的左前方,在平第12胸椎高度由胸主动脉穿膈的主动脉裂孔移行而来,下行至第4腰椎下缘,分为左、右髂总动脉。腹主动脉前方有胰、12指肠下部的小肠系膜根横过;右侧为下腔静脉;左后方有腰交感干。

  7、胰的形体、位置及开口:胰位于腹后壁,是一个狭长线条,质地柔软,成灰红色,已横至于腹上区和左季肋区,平对腰一至二。胰的前面与胃相邻,右端被十二指肠环抱,左端抵达脾门。胰管开口于肝胰腹壶,胰液在经十二指肠大乳头排入十二指肠腔内。

  8、阑尾是大肠的起始部,长约六至八cm。其下端为盲肠,上续升结肠,左侧与回肠相连接。在回盲口肠壁内的环形肌增厚,并覆以粘膜而形成上、下两片半月形的皱壁,称为回盲瓣。次瓣可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流入大肠;也可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回回肠。阑尾的位置及其根部的体表投影:阑尾是附属于盲肠的一段肠管,其根较不固定,连于盲肠的后内侧壁及右髂窝内。但变化盛大。其根部的体表投影点在右髂前上脊与脐的连线中、外三分之一交点处。

细目三:腹部常见疾病体征:

幽门梗阻、肠梗阻、急性腹膜炎、门静脉高压的特异性症状和体征。

a、幽门梗阻:幽门是消化道最狭窄的部位,正常直径约1.5cm,因此容易发生梗阻。由于幽门通过障碍,胃内容物不能顺利入肠,而在胃内大量潴留,导致胃壁肌层肥厚、胃腔扩大及胃黏膜层的炎症、水肿及糜烂。临床上因患者长期不能正常进食,并大量呕吐,导致严重的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及贫血,并有严重脱水、低钾及碱中毒等水、电解质紊乱。常见病因:慢性溃疡所引起的黏膜下纤维化,形成瘢痕性狭窄。常见症状:胃痛渐加重,嗳气、反胃等。

b、肠梗阻:症状:腹胀、腹痛、急腹症、胃肠气胀、排气障碍、结肠梗阻、腹肌紧张、排便障碍、停止排气、恶心与呕吐、胃肠蠕动异常。病因:感染性休克、先天性异常、大肠埃希杆菌感染、电解质紊乱、神经纤维瘤、发育异常、厌氧菌感染、失血等。

c、急性腹膜炎: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其病理基础是腹膜壁层和(或)脏层因各种原因受到刺激或损害发生急性炎性反应,多由细菌感染,化学刺激或物理损伤所引起。大多数为继发性腹膜炎,源于腹腔的脏器感染,坏死穿孔、外伤等。其典型临床表现为腹膜炎三联征,腹部压痛、腹肌紧张和反跳痛,以及腹痛、恶心,呕吐,发烧,白血球升高等,严重时可致血压下降和全身中毒性反应,如未能及时治疗可死于中毒性休克。部分病人可并发盆腔脓肿,肠间脓肿、和膈下脓肿,髂窝脓肿、及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主要症状:腹部压痛、腹肌紧张和反跳痛,腹痛、恶心,呕吐,发烧,等。主要病因:细菌感染,化学刺激,物理损伤,等。无传染性。

d、门静脉高压:是一组由门静脉压力持久增高引起的症候群。大多数由肝硬化引起,少数继发于门静脉主干或肝静脉梗阻以及原因不明的其他因素。当门静脉血不能顺利通过肝脏回流入下腔静脉就会引起门静脉压力增高。表现为门-体静脉间交通支开放,大量门静脉血在未进入肝脏前就直接经交通支进入体循环,从而出现腹壁和食管静脉扩张、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肝功能失代偿和腹水等。最为严重的是食管和胃连接处的静脉扩张,一旦破裂就会引起严重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危及生命。多发群体:中年男性。典型的门静脉高压有以下三大症状:呕血或黑便、脾脏肿大、腹水。

第五单元:腰骶部触诊:

细目一:背腰骶部穴位辨认:

天宗、秉风、肩外腧、肩中腧、大杼、风门、肺腧、厥阴腧、心腧、膈腧、肝腧、胆腧、脾腧、胃腧、三焦腧、肾腧、大肠腧、小肠腧、膀胱腧、膏肓、肩井、居髎、环跳、长强、腰阳关、命门、至阳、大椎。

一、天宗:定位: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4胸椎相平。

二、秉风:定位:在肩胛部,冈山窝中央,天宗直上,举臂有凹陷处。

三、肩外腧:定位:在背部,当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四、肩中腧:定位: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五、大杼:定位:在背部,当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六、风门:定位: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七、肺腧:定位: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八、厥阴腧:定位: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九、心腧:定位: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十、膈腧:定位: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十一、肝腧:定位: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十二、胆腧:定位: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十三、脾腧:定位: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十四、胃腧:定位: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十五、三焦腧:定位:在腰部,当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十六、肾腧:定位: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十七、大肠腧:定位: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十八、小肠腧: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脊旁1.5寸。平第一骶后孔。

十九、膀胱腧: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二骶后孔。

二十、魄户:定位: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二十一、膏肓:定位: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二十二、神堂:定位: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二十三、魂门:定位: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二十四、意舍:定位: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二十五、志室:定位: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二十六、肩井:定位: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连线的中点上。

二十七、巨髎:定位:在髋部,当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内三分之二交点处。

  二十八、环跳:定位:在髋部,位于股骨大转子与骶管裂孔的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内三分之二的交点处。

二十九、长强:定位: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续的中点处。

三十、腰阳关: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一次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三十一、命门: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三十二、至阳: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三十三、大椎:定位:在后正中线上,第7劲椎棘突下凹陷中。

细目二:腰骶部血管、神经的体表投影:

臀部注射区、梨状肌投影、坐骨神经投影。

a、梨状肌的体表投影部位:是由髂后上棘至尾骨尖作一连线,在距髂后上棘约3CM处做一点,该点至股骨大转子的连线,将此线分三等分,其上、中三分之一交点处为梨状肌肌腹部。简单点的话就是髂后上嵴与尾骨尖连线距髂后上嵴3cm处与股骨大转子连线的中上三分之一处。

b、坐骨神经:髂后上棘与坐骨结节连线的中点至股骨大转子尖连线上,中三分之一交点,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连结的中点,股骨两踝之间的中点。以上三点的连线即为坐骨神经的投影。

细目三:腰骶部特殊检查:

a、腰部特殊检查的操作、阳性体征和临床意义:拾物试验、林纳尔征、直腿抬高试验、直腿抬高加强试验、健肢抬高试验、仰卧挺腹试验、Milgam征、Goldthwait试验、髋膝屈曲试验、儿童腰部伸展试验、股神经牵拉试验、跟臀试验(Ely征)。

1、拾物试验:主要用于检查小孩弯腰活动是否受限的试验。地上放一物,嘱病儿拾起。正常时是弯腰、屈髋,半屈膝自然协调地去拾起地上之物。如腰部有疼痛性疾病时,患儿则是屈膝、屈髋,腰部僵直,一手撑在膝上,另一手慢慢地去拾,称为拾物试验阳性。

2、林纳尔(Linder)征:又称屈颈试验。患者坐位或半坐位,两下肢伸直,使坐骨神经处于十分紧张状态,然后被动或自动作屈颈动作。正常时,下巴可触及胸骨,而无明显不适。如引起下肢的放射性疼痛则为阳性。

3、直腿抬高试验:又称拉赛格(Lasegue)征。患者仰卧,双下肢伸直。检查者一手压住其膝部,一手托住其足跟,将腿徐徐抬起。正常人宜腿抬高可达70度一90度不会引起疼痛。如在上抬过程中,出现沿坐骨神经走行的放射性疼痛,为阳性,提示腰椎间盘突出。

4、直腿抬高加强试验:又称布瑞嘎(Bragard)附加试验。直腿抬高引起下肢放射痛时,将下肢降低少许,到刚使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的高度,尽力背屈踝关节。如又引起坐骨神经分布区的放射性疼痛,则为阳性,能进一步证明神经根受压。

5、健肢抬高试验:又称法捷菲坦(Fajersztain)试验。患者仰卧,直腿抬高健肢。如患肢出现放射痛则为阳性,提示为腋下型椎间盘脱出或大块椎间盘脱出。

6、仰卧挺腹试验:患者仰卧,双肘与足跟撑住床面,用力抬臀部和背部,出现患肢放射痛则为阳性,提示有腰椎间盘脱出。

7、Milgam征:患者仰卧,两腿伸直,同时抬高,离床约2寸。然后尽可能保持这一姿势。观察疼痛出现的时间,正常者可维持30秒钟以上无明显不适。如出现下肢放射痛则为阳性。提示腰椎间盘突出。其阳性率较高,且假阳性较少。

8、Goldthwait试验:患者仰卧,两腿伸直,检查者一手放在患者的下腰部作触诊,另一手握住患者跟部作直腿抬高。在抬腿过程中,首先是服绳肌逐渐被拉紧,随之骨盆旋转,下腰段脊柱发生屈曲运动。如在腰脊柱未运动之前,患者已感觉疼痛,说明病变在腰骶关节。如疼痛发生在腰脊柱运动之后,则说明病变可能在骶髂关节。

9、髋膝屈曲试验:患者仰卧,双瘢双膝尽量屈曲。检查者可一手按压双膝部,一手托住颈肩部使其胸膝尽量贴紧。此时如出现腰骶部疼痛,提示腰骶关节病变。

10、儿童腰部伸展试验:检查者握住病儿双跟上提,正常时腰段前凸增大。如小儿腰椎有病变,能棘肌痉挛,则腰段脊柱无活动,僵硬平直,随臀部离开床面。

11、股神经牵拉试验:患者俯卧位,下肢伸直。检查者一手按住臀部,一手托住小腿,上抬下肢使髋关节处于过伸位。出现大腿前方疼痛为阳性,提示L2、3或L3、4椎间盘脱出。

12、跟臀试验(Ely征):患者仰卧,检查者握住其踝部屈曲膝关节,使足跟贴住臀部,然后使筋过伸。如大腿前方出现疼痛者,提示腰3、4或腰2、3椎间盘脱出。

b、臀部特殊检查操作、阳性体征及临床意义:骨盆挤压及分离试验、“4”字试验(FeberPalrick征)、床边实验、伸髋试验、斜扳试验、坎贝尔试验(Compell征。

1、骨盆挤压及分离试验:方法:患者仰卧,检查者两手放在患者两侧髂翼上,向中线挤压。或叫患者侧卧,检查者按压上方的髂翼,称为骨盆挤压试验。患者仰卧,检查者双手交叉(亦可不交叉)放在患者两侧髂前上棘处,向外下用力下压称为骨盆分离试验。两个试验常同时作,意义相同。出现疼痛者为阳性,见于骨盆环骨折,或骶髂关节病变。

2、“4”字试验(FeberPalrick征):方法:患者仰卧,健肢伸直,患侧髋、膝关节屈曲,髋关节外展,外旋,将足外踝放在健侧大腿上,两腿相交成“4”字。检查者一手放在患者对侧髂翼上以固定骨盆,一手放在患肢膝内侧向下压。正常者可将膝外侧压至床面而不出现疼痛。如在下压过程中诱发出骶髂关节处的疼痛则为阳性。见于骶髂关节的病变。如损伤、结核、类风湿等。

3、床边试验(骶髂关节扭转试验Gaenslen征):方法:患者仰卧,患侧靠床边,使臀部稍突出,大腿能垂下床边为宜。健肢屈髋屈膝,患者双手抱健膝于胸前。检查者一手按住健肢膝部稳定骨盆和脊柱,另一手按压患侧大腿使髋关节过伸。出现骶髂关节处的疼痛并向大腿放射为阳性。见于骶髂关节病变。

4、伸髋试验(Yeoman征,Gittis征):方法患者俯卧,患者屈膝90o,检查者一手按压在无痛的一侧骶髂关节上以固定骨盆,手指放在患侧骶髂关节上进行触诊。另一手握住患侧踝关节向上提,或托住膝部向上抬,使髋关节过伸。如出现骶髂关节处疼痛,则为阳性。见于骶髂关节病变。

5、斜搬试验或唧筒柄试验:患者仰卧,患肢充分屈髋屈膝,髋内收、内旋。检查者一手按住患侧肩部以固定躯干,另一手按住患侧膝部外侧向对侧推压。如出现骶髂关节处疼痛为阳性。见于骶髂关节病变。

6、坎贝尔(Compbell征):此试验在于确定病变发生在骶髂关节还是腰骶关节。患者取站立或坐位,令其躯干前倾。若骨盆不动,躯干可以前倾,病变可能在骶髂关节;倘若病变位于腰骶关节时。患者可能为骨盆和躯干同时前倾。

第六单元:上肢触诊:

细目一:上肢穴位辨认:

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合谷、偏历、温溜、手三里、曲池、臂闹、肩渝、极泉、少海、通里、阴隙、神门、少冲、少泽、后溪、腕骨、养老、支正、小海、肩贞、曲泽、隙门、间使、内关、劳宫、关忡、阳池、外关。

一、尺泽: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二、孔最: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三、列缺: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简便定位法,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的桡骨颈突上,食指尖到达的凹陷处是穴。

四、经渠: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

五、太渊: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六、鱼际:定位:在拇指本节(第一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七、少商:定位:在拇指末节桡测,剧指甲角0.1寸。

八、商阳:定位:在食指末节桡侧,聚指甲角0.1寸。

九、合谷:定位:侧拳,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约平第2掌骨中点处。

十、偏历: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处。

十一、温溜:定位:侧腕屈肘,在阳溪穴和曲池穴连线上,腕横纹(阳溪穴)上5寸。

十二、手三里:定位:侧腕屈肘,当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曲池穴)下2寸处。

十三、曲池:定位:曲肘,在肘横纹桡侧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十四、臂闹:定位:当曲池穴与肩禺穴连线上,曲池穴上7寸处。垂臂曲肘时,在三角肌下端。

十五、肩髃:定位:肩峰前下方,当肩峰于肱骨大结节之间,上臂平拳时,肩部出现另个凹陷,前边的凹陷即是。

十六、极泉:定位:上臂外展,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

十七、少海:定位:屈肘举臂,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出。

十八、通里:定位:在前臂掌侧,当吃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

十九、阴隙:定位: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端,腕横纹上0.5寸。

二十、神门:定位: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二十一、少冲:定位:在手小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二十二、少泽:定位:在手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

二十三、后溪:定位: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二十四、腕骨:定位:在手掌尺侧,当第3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

二十五、养老:定位:在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处。

二十六、支正:定位:前臂背面尺侧,当阳谷与小海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

二十七、小海:定位:微屈肘,在肘内侧,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二十八、肩贞:定位: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

二十九、曲泽:定位: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的尺侧缘。

三十、隙门: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三十一、间使: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三十二、内关:定们: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三十三、大陵:定位: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三十四、劳宫:定位: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三十五、中冲:定位:在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

三十六、关冲:定位:在无名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

三十七、阳池:定位:在腕背横纹中,当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

三十八、外关:定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细目二:上肢特殊检查:

a、肘部Huter线与三角、密尔征、柯生试验、肘关节外翻挤压试验、前臂屈肌紧张试验。

1、Huter线与三角:又称肘后三点与肘三角。正常的肘关节于完全伸直位时,肱骨外上髁、内上髁和鹰嘴突三个骨突,在一条直线上;肘关节完全屈曲时,三个骨突构成等腰三角形。肱骨髁上骨折,这三个点的关系保持正常。肘关节后脱位时,三点关系改变。

2、密尔(mill)征:又称网球肘试验。令患者前臂稍弯曲,手半握拳、腕关节尽量屈曲,然后将前臂完全旋前,再将肘伸直。如在肘伸直时,肱桡关节的外侧发生疼痛,即为阳性。

3、柯生(cozen)试验:患者伸肘伸腕并握掌。检查者用一手固定其前臂,另手握住患者拳头,使其屈腕,与患的伸腕动作相对抗。此时,如出现肱骨外上髁处疼痛,即为阳性,其意义同密耳尔征,且阳性率更高。

4、肘关节外翻挤压试验:肘关节伸直位,检查者一手抵住肘关节外侧,并使肘关节被动外翻。如有疼痛则为阳性,见于桡骨小头骨折。

5、前臂屈肌紧张试验:患者伸肘,握拳,手背贴在桌上。检查者压住其拳的掌侧面,以对抗其屈指和屈腕,使前臂屈肌群紧张。此时,如内上深处疼痛,即为试验阳性。见于肱骨内上髁炎。

b、腕部Ecoff征、腕关节尺侧挤压试验、前臂直尺试验、芬斯蒂夫征、屈腕试验。

1、Ecoff征:患者握拳,拇指在其余四指之下,使腕关节做被动尺偏,桡骨茎突处疼痛为阳性。见于桡骨茎突腱鞘炎。

2、腕关节尺侧挤压试验:腕关节于中立位,并被动使之向尺侧偏斜并挤压,下桡尺关节疼痛为阳性。见于三角软骨盘损伤,尺骨茎突骨折。

3、前臀直尺试验:腕与指皆伸直,以前臂内侧和掌内侧缘放在桌上或直尺上,小指内侧缘和肱骨内上骸与桌面(或直尺)接触。正常时,尺骨茎突不能同时与桌面(或直尺)接触。如患者的尺骨茎突也同时与桌面(或直尺)接触,即为试验阳性。可见于科雷骨折。

4、芬斯蒂夫(Finstever)征:患手握拳时,其第3掌骨头“缩短”呈凹陷,属阳性,提示有月骨脱位或骨折存在。

5、屈腕试验:腕关节掌屈90度,40秒钟后患手桡侧三个半手指出现感觉异常、麻木或划痛等症状或上述症状加重者,属阳性。常提示正中神经受压,多见于腕管综合征。

细目三:上肢运动检查:

a、肩关节牵引、肱骨头、胸锁关节、肩锁关节、肩胛骨的被动活动检查。

1、肩关节的休息位是外展接近55度,水平位内收30度。牵引(侧方牵引):病人仰卧位,肩关节休息位,肘关节屈曲。站在检查床的一侧面对病人。检查者的手放在肩峰上和肩胛骨的后上部起稳定作用。另一只手放在肱骨的内上侧,用前臂托起病人的上臂。

2、牵拉肱骨使关节松弛消失,产生侧方牵引力,并使肱骨与关节盂相分离。纵向牵引:病人仰位,肩关节休息位,站在检查床的一侧面对病人,将手形成一个杯状放在肩胛骨的外侧,用拇指确定喙突以起稳定作用。另一只手在肱骨的远侧周围,接近肘关节。向下牵拉肱骨到关节松弛消失,此产生了一个向尾侧滑动或纵向牵引力,使肱骨与关节盂相分离。肱骨头的腹侧滑动:病人俯卧位,肱骨伸出检查床,把一折叠的毛巾垫在喙突下以稳定肩胛骨。肩关节处于休息位。站在病人的一侧,在病人的上臂与躯干间,面对病人的肩部。用一只手控制病人肱骨的远端,在盂肱关节的近侧。另一只手放在肱骨的近端,向前移动肱骨,使肩关节紧张,这使肱骨头向前滑动。肱骨头的背侧滑动:病人仰卧位,肱骨伸出检查床,把一折叠的毛巾垫在肩胛骨下以稳定肩胛骨。肩关节处于休息位。站在病人的一侧,在病人的上臂与躯干间,面对病人的肩部。用一只手控制病人肱骨的远端,将病人的前臂控制在检查者的上臂与躯干间。在盂肱关节的远侧。另一只手放在肱骨的近端,向后移动肱骨,使肩关节紧张,这使肱骨头向后滑动。

3、胸锁关节的可动性:病人仰卧位。站在检查床的一侧,面对病人的头部。用手的食指触及胸锁关节的关节间隙。用另一只手的食指和拇指放在锁骨的内侧,向前后、头尾方向活动锁骨,在每一方向均使松弛消失,这就使锁骨在受力的方向上产生滑动。

4、肩锁关节活动:病人仰卧位。面对病人的头部,站在检查床的一侧,用一只手的食指触及肩锁关节的关节间隙。用另一只手的食指和拇指放在锁骨的外侧。在前后方向移动锁骨,在每一方向上使关节松弛消失,这使锁骨在力的方向上产生滑动。

5、肩胛骨活动:病人侧卧位,面对病人站立。一只手放在病人的上肢与躯干间,用手控制肩胛骨的下角,手指抓住肩胛骨的内侧缘,手掌放在肩胛骨的外侧缘。另一只手的鱼际在肩峰上,手指在肩胛骨的后上部。向内外和头尾四个方向活动肩胛骨,使每一方向上的松弛消失,这使肩胛骨在胸骨上滑动。

b、肩关节屈伸、收展、内外旋转、上举主动运动及抗阻力肌力检查。

(一)肩部的运动:肩关节属于球窝关节,是全身最灵活的关节。严格地说,肩部的运动是一种复合活动,胸锁关节、肩胛骨、锁骨都共同参与其活动。肩部的运动范围如下:

1-肩带上提和下降:以两侧肩峰的水平连线为轴线,以胸骨上缘为轴心,上提和下降分别达轴线上下各20度。肩带的前屈和后伸:肩带向前运动为前屈,向后运动为后伸。以两侧肩峰前缘的连线为轴线,以头顶中心为轴心,其屈和伸分别可达20度。

2-肩带的前屈与后伸前屈和后伸:肩在冠状轴上向前运动为前屈,范围从0度到度(单纯肩关节前屈为度,如肩居外旋位,能前屈度。前屈为肩关节与肩带的联合运动,当上抬第二个90度时,肩胛骨的前移范围比外展时更大。肩在冠状轴上向后运动为后伸,范围从0度到60度左右。肩的水平屈曲和伸展:肩在水平面的向前运动称水平屈曲,范围从0度到度,在水平面上向后运动称水平伸展,范围从0度到45度,肩关节屈曲检查方法:病人仰卧位,屈髋和膝90度位,使腰前凸放平。肩放在解剖位,检查者的手放在肩胛骨的外侧稳定肩胛骨,这样可以准确地评价盂肱关节的活动。把手放在胸廓的外侧稳定胸廓,防止在评价肩复合活动时脊柱过伸。面对病人用左手稳定一侧的肩胛骨或胸部,握住病人前臂的远端,在腕关节的近侧,向上移动上肢。当感到肩胛骨活动时,说明盂肱关节的活动结束。继续活动上肢到感到整个肩关节复合活动结束时止。由于后关节囊、肌肉和韧带的紧张,正常的盂肱关节的终末感是突然而固定(韧带样)的感觉,由于背阔肌紧张,正常肩关节复合活动的终末感也是突然而固定(韧带样)的感觉。肩关节屈曲复合活动的正常范围是0度到度。肩关节后伸检查方法:病人俯卧位,肩关节处于解剖位。头下不要垫枕,肘关节稍屈曲,使肱二头肌的长头放松,不减少可能的活动范围。检查者的手放在肩胛骨的后上缘以稳定肩胛骨,这样可准确评价盂肱关节的活动。把手放在胸廓的外侧稳定胸部,防止在评价肩关节复合活动时,脊柱屈曲。面对病人,用右手稳定一侧肩胛骨或胸部,另一只手放在肱骨前面的远端,向上抬起上肢。由于前关节囊和韧带的紧张,正常肩复合活动的终末感是突然而固定(韧带样)的感觉。由于胸大肌和前锯肌的紧张,正常肩关节复合活动的终末感也是突然而固定的(韧带样)。正常的活动范围是0度到60度。

3-外展和内收:肩在矢状面的上举称外展,范围为0度到度。只有当肩外旋90度、大结节居于肩峰下方时,肩才能上举达90度。肩的外展系肩关节与肩胛骨和锁骨的联合运动。肩每提高15度,其中肩关节外展10度,肩胛骨外旋5度,二者的活动范围约2比1。了解此点有助诊断,如肩袖撕裂时肩胛骨可产生异常运动。肩每提高10度,锁骨肩峰端可抬高4度,胸锁关节总共可允许锁骨上抬40度。肩内收的运动范围是从度到0度,但可继续达背后5度到10度。肩关节外展的检查方法:病人仰卧位,肩处于解剖位,肘关节伸直以防止肱三头肌长头紧张限制活动。检查者的手放在肩胛骨的外侧稳定肩胛骨,这样可以准确地评价盂肱关节的活动。把手放在胸廓的外侧稳定胸部,防止在评价肩复合活动时脊柱侧屈。面对病人用左手稳定一侧的肩胛骨或胸部,控制病人前臂的远端,在肘关节的近侧,向外移动上肢。在达到90度前,为使肱骨大结节更易于在肩峰下通过,防止撞击,必须向外旋转肱骨。当感到肩胛骨活动时,说明盂肱关节的活动结束。继续活动上肢到感到整个肩关节复合活动结束时止。由于下关节囊、前后肌肉和韧带的紧张,正常的盂肱关节外展的终末感是突然而固定(韧带样)的感觉。由于后部肌肉的紧张,正常肩关节复合活动的终末感也是突然而固定(韧带样)的感觉。肩关节外展复合活动的正常范围是0度到度。

4-肩内旋和外旋:肱骨沿长轴转向内称内旋,范围从0度到90度。内旋动作可于肩在体侧进行或肩在外展90度时进行,运动主要发生在肩关节。肱骨沿长轴转向外称外旋,当肩置于体侧时,其范围从0度到45度左右,如肩在外展90度位外旋时,可从0度到90度,如梳头动作。肩内旋的检查方法:病人仰卧位,屈髋和膝90度位,使腰前凸放平。肩关节外展90度位,前臂处于旋前和旋后的中间位置,前臂与检查床呈直角,病人的手朝下,用一小的折叠毛巾垫在肘关节下,不使肩伸直。在活动开始,稳定肘关节,维持外展90度位。活动结束时,用一只手放在肩峰上稳定肩胛骨,以防止前倾。把手放在胸廓的前面,肩关节的内侧稳定胸部,防止在评价肩复合活动时脊柱屈曲。面对病人用右手稳定一侧的肩胛骨或胸部,握住病人前臂的远端,腕关节的近侧,活动上肢,手掌移向检查床。当感到肩胛骨活动时,说明盂肱关节的活动结束。继续活动上肢到感到整个肩关节复合活动结束时止。由于后关节囊、肌肉和韧带的紧张,正常的盂肱关节内旋的终末感是突然而固定(韧带样)的感觉。由于后部肌肉的紧张,正常肩关节复合活动的终末感也是突然而固定(韧带样)的感觉。肩关节内旋复合活动的正常范围是0度到70度。肩外旋的检查方法:外旋检查的体位与内旋的体位相同。握住病人前臂的远端,腕关节的近侧,活动上肢,手背移向检查床。当感到肩胛骨活动时,说明盂肱关节的活动结束。继续活动上肢到感到整个肩关节复合活动结束时止。由于前关节囊、肌肉和韧带的紧张,正常的盂肱关节外旋的终末感是突然而固定(韧带样)。由于前部肌肉的紧张,正常肩关节复合活动终末感也是突然而固定(韧带样)的感觉。肩关节外旋复合活动的正常范围是0度到90度。

5-阻力试验:肩关节的肌肉,除了作用上臂的活动外,对于维持肱骨头与肩胛盂的接合是必需的。例如,在肢体举重时,包括肱三头肌、喙肱肌和肱二头肌长短头的长肌收缩作用使肱骨头升到肩胛骨上,防止其向下脱位。类似大多数关节,特殊活动的减弱可能需要其他肌肉的替代。这是替代组织完成,一般说来,检查中要注意对身体不规则或异常活动部分进行检查。例如,盂肱关节外展无力或受限可能通过增大外旋、上举和胸肩胛关节的外展来代偿(如:耸肩)。为检测肩关节的强度,应检查屈曲、伸直、外展、内收、内旋和外旋。还要检查肩关节的下述活动:上举、撤回、伸长和压迫下内收。肩的屈曲:肩关节的主要屈肌是三角肌的前部和喙肱肌。次要的屈肌包括胸大肌的锁骨头、三角肌的中间纤维、肱二头肌、前锯肌和斜方肌。病人体位:坐位,上臂垂于两侧,肘关节稍屈曲。然后,病人应屈曲肩关节约90度,不要旋转或水平移位。阻力试验:站在病人的一侧,一只手放在上胸部稳定身体,另一只手放在肘关节的近侧,以便对前臂施以向下的力。让病人对抗阻力上抬上肢。病人侧卧,检查侧上臂在上的体位可消除重力进行肩关节屈曲检查。上臂放在一个泡沫板上,让病人在冠状面进行屈曲活动。阻力肩关节屈曲疼痛可能是收缩肌肉的肌腱炎引起的。肩屈曲无力引起病人不能进行许多日常活动和生活的自理。肩的伸直肩关节的主要伸肌是背阔肌、大圆肌和三角肌的后部纤维。次要的伸肌包括小圆肌和肱三头肌的长头。病人体位:俯卧位,肩关节内旋和内收,手掌朝上。阻力试验:一只手放在胸的上部稳定胸部,另一只手放在肘关节的近侧,控制病人的上臂,当病人抬上臂时,给予向下的力。病人侧卧,检查侧上臂在上可消除重力进行肩关节伸直检查。上臂放在一个泡沫板上,让病人全范围伸肩关节。肩关节伸直疼痛可能是收缩肌肉的肌腱炎引起。肩伸直无力将限制病人爬、扶拐行走、游泳或划船。肩的外展:肩关节外展肌主要是三角肌的中部纤维和冈上肌。辅助肌是三角肌的前后纤维和前锯肌,通过对肩胛骨的直接作用,向外和向上旋转肩胛骨。病人体位:坐位,上臂外展90度,肘关节稍屈曲。阻力试验:站在病人后面,一只手放在靠近颈部的斜方肌上部稳定胸部,另一只手放在肘关节的近侧上臂,当病人向上外展上臂时施以向下的阻力。病人仰卧,上臂垂于两侧,肘关节稍屈曲的体位,可消除重力进行肩关节外展检查。病人外展上臂,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检查床可支撑上臂的重量。阻力肩关节外展疼痛可能是收缩肌肉的肌腱炎引起。肩外展无力明显限制病人进行许多日常活动和自理。肩的内收:肩关节的主要内收肌是胸大肌。辅助肌包括背阔肌、三角肌的前部纤维和大圆肌。病人体位:仰卧位,肩关节外展约90度,病人肩关节水平内收,使上臂与胸交叉。阻力试验:一只手放在病人肩的后部稳定胸部,另一只手拇指在后,控制病人的上臂,当病人上臂内收时,给病人一个离开中线的阻力。病人坐位进行消除重力的肩关节内收检查。上臂放在检查床上,肘关节伸直。病人向前摆动上臂到身体的对侧时,上臂的重量由检查床来承担。阻力肩关节内收疼痛可能是收缩肌肉的肌腱炎引起。肩内收无力可能引起病人双手活动受限。如在腕部携带重物困难。肩的内旋:肩关节的主要内旋肌是背阔肌、大圆肌、肩胛下肌和胸大肌。病人体位:俯卧位,上臂外展90度,肘关节屈曲90度。阻力试验:一只手放在肘关节的外侧,防止病人活动上臂呈外展位,另一只手放在病人腕上,当病人抗阻力上抬时给予向下的阻力。病人俯卧位,检查侧上臂悬于检查床边外旋位,可消除重力进行肩关节内旋检查。病人从外旋位用力内旋上臂时,用手和前臂托起肩胛骨和胸部。肩关节内旋疼痛可能是收缩肌肉的肌腱炎引起。肩的外旋:肩关节的外旋肌是冈下肌和小圆肌。三角肌的后部纤维辅助外旋活动。病人体位:俯卧位,肩关节外展90度和屈肘90度位。检查床托起上臂,上臂下垫一枕或折叠的毛巾。阻力试验:用一只手的手掌和手指稳定肩胛骨,另一只手托起病人的腕上部。当病人向上旋肩,手抬离检查床时,给予一向下的阻力。悬于检查床的边缘,可消除重力进行肩关节外旋检查。用一只手稳定肩胛骨时,病人用力外旋上臂。阻力肩关节外旋疼痛可能是收缩肌肉的肌腱炎引起。肩外旋无力将阻止肩关节外展超过95度,这是由于肱骨大结节与肩峰相撞击所致。肩关节上抬(耸肩):肩关节的主要提肌是斜方肌的上部和肩胛提肌。菱形肌也有辅助作用。病人体位:站立位,上臂垂于两侧。阻力试验:站在病人的后面,把两只手放在两侧的上斜方肌。让病人对抗阻力耸肩。病人仰卧位,上臂放在身体的两侧可消除重力进行肩关节上抬检查。在此位置让病人耸肩。阻力肩关节上抬疼痛可能是收缩肌肉的肌腱炎或颈椎扭伤引起。肩上抬无力可能是颅神经损伤,应该检查其他脑干体征。在颈基底部手术中可能切断脊椎副神经。肩关节的下降:肩关节的下降肌是大小菱形肌,斜方肌的中部纤维参与。病人体位:站立位,上臂内收,肘稍屈,肱骨稍伸。阻力试验:站在病人的后面,一只手托起肘,让病人对抗阻力外展肩胛骨,用上臂作为一个杠杆。相同的位置进行消除重力的肩下降试验。肩关节下降疼痛可能是收缩肌肉的肌腱炎或胸椎疾病引起。菱形肌固定肩胛骨无力可能导致肱骨内收和伸直无力。肩关节前伸:前锯肌是肩关节的主要前伸肌。此肌肉维持肩胛骨下角靠在胸壁,使下角向上旋转。病人体位:站立位,检查侧上臂向前屈曲约90度,肘关节屈曲约90度。阻力试验:站在病人的后面,—只手放在胸椎起稳定作用,另一只手控制病人前臂近侧和肘部,向后拉上臂,病人用力向前推上臂。病人坐位,可消除重力进行肩关节前伸检查。肩关节前伸疼痛可能是收缩肌肉的肌腱炎引起。前锯肌无力多由于胸长神经损伤所引起。此神经由C5、C6和C7神经根组成。此肌无力的结果是肩胛骨向内摆,可让病人推墙引出,由于斜方肌维持内侧脊柱缘靠近脊柱,因此肩胛骨向内翼出。

6-肩关节运动及肌肉检查:参与肩部运动的肌肉很多,按其作用可概括为两类:一类是作用于肩胛骨的肌肉,另一类则是作用于肋骨的肌肉。1)正常肩关节活动范围:前屈:90度、后伸:45度、内收:30度到45度、外展:90度、内旋:80度到90度、外旋:40度到45度、上举:度。

7-肩部肌肉的检查方法:1)外展运动:主要测定三角肌和冈上肌。冈上肌和三角肌都有外展上臂的作用。其中,上臂由0度外展至15度主要是冈上肌的作用,由30度外展至75度是三角肌的作用。测定冈上肌肌力时,嘱患者抗阻力地由中立位外展上臂,可在冈上窝触到该肌收缩。测定三角肌肌力时,嘱患者抗阻力地将上臂外展至75度,在肩关节外上方可触到紧张的该肌。2)举直运动:主要测定斜方肌和前锯肌。斜方肌的测定:嘱患者抗阻力地耸起两肩时,可触到该肌的上部。嘱患者抗阻力地向后内收两肩,可触到该肌的下半。前锯肌的测定:嘱患者用力推一不动物体,如斜方肌健全有力,正常的前锯肌应能使肩胛骨内缘紧贴胸壁。该肌麻痹时,肩胛骨下角离开胸壁,表现“翼状肩”畸形,上肢向前抬至水平位也有困难。3)内旋运动:主要测定肩胛下肌和大圆肌。肩胛下肌的测定方法:嘱患者屈肘作抗阻力内旋动作,两侧作比较,患侧肌力减弱。大圆肌的测定:大圆肌可使臂内旋、内收和后伸,当手背置于臀部时恰处于这样一种位置。此时,臂抗阻力后伸,可见大圆肌收缩。4)外旋运动:主要测定冈下肌、小圆肌和三角肌。冈下肌的测定:嘱患者屈肘至90度,放在体旁,然后抗阻力地将前臂外展,上臂外旋(即外旋肩关节,可在冈下窝部触到该肌收缩)。小圆肌的测定:冈下肌和小圆肌可使上臂外旋。令被检查者外展上臂、屈肘,以放松三角肌。当上臂抗阻力外旋时检查者以食、中二指们肩胛骨外缘,可感到两肌的收缩,两手指之间为冈下肌,中指可触及小圆肌。5)内收运动:主要测定胸大肌和背阔肌。胸大肌的测定:锁骨部分。嘱患者向前举起上臂高过肩部,同时抗阻力地内收,可触到该部肌肉的胸骨肋骨部分,嘱患者略举上臂,同时抗阻力地内收,可也可触到该肌。背阔肌的测定:嘱患者外展上臂与肩平,然后抗阻力地内收,在腋窝后部可触及该肌收缩。嘱患者咳嗽,可于肩胛骨下角处触到该肌收缩。

c、肘部屈曲、伸直、旋前、旋后、主动和被动活动检查。

1、肘关节的运动:肘关节由3个关节构成:①由肱骨滑车和尺骨滑车切迹构成的肱尺关节,此关节只能作屈伸运动;②由肱骨小头和桡骨关节凹构成的肱桡关节,此关节可作旋内、旋外和屈、伸运动;3由桡骨环状关节面和尺骨桡切迹构成的桡尺近侧关节,此关节只能作旋转运动。屈曲和伸展:肘屈伸运动横贯肱骨滑车和肱骨小头的中心。此轴与肱骨长轴约成83度到85度的外侧夹角,因之属于不典型的滑车关节,即屈戊关节。屈可达度,此时内翻提携角为6度到10度;过伸约为5度,此时外翻提携角为10度。

2、屈肘运动:主要测定肱二头肌、肱肌和肱桡肌。肱二头肌的测定:嘱患者前臂于旋后位抗阻力屈时,可触知肱二头肌。肱桡肌的测定:嘱患者前臂在旋转中立位下抗阻力屈肘,可触知肱桡肌。肱肌的测定:嘱患者前臂于全旋前位抗阻力屈时,在肘窝上方可触知肱肌。

3、伸肘运动:主要测定肱三头肌和肘肌。肱三头肌的测定:检查者把住患者臂,消除前壁重力影响,然后嘱患者抗阻力地伸肘,可触知该肌。

4、主动活动检查:肘(肱桡和肱尺)关节的主要活动是横轴上的屈伸活动。为达到充分的屈伸,桡骨和尺骨必须能够外展和内收。桡尺关节的主要活动是环绕纵轴的旋前和旋后。这些检查应该很快完成以排除关节病变。如果活动范围结束时不痛,可增加额外的压力检查以明确关节病变,在此过程中,病人主诉疼痛,通过被动和抗阻力试验继续寻找疼痛的原因是否由于可收缩或不可收缩结构引起。让病人上肢接触同侧的颈后,可很快地完成关节活动检查,然后让病人的上臂回到解剖位置。对称的过伸10度是正常的,让病人的肘放在腰部向左右转动检查旋前和旋后的功能,观察病人的腕部是否通过内收或外展来代替。这些检查可在坐位或站位完成。正常肘关节活动范围:屈曲:度到度,伸直:0度,可有10度到15度过伸。旋前:60度到80度旋后90度。

5、被动活动检查:被动活动检查可分两个部分检查:生理活动(基本面与主动活动相同)和辅助活动(关节活动,组成)可动性检查。通过这些检查可确定病人的主要疾病是否由非收缩性成分引起,在关节可能的活动范围结束时,这些结构(韧带、关节囊、筋膜、滑囊、硬脊膜和神经根,Cyriax,)受到牵拉或压迫。在每一被动生理活动结束时,应该感到终末感,确定其是正常的,还是病理性的。评价活动受限程度,分清是否是属于关节囊病变。肘的关节囊病变对屈曲的限制较伸直大,当肘屈曲90度时受限,伸直受限仅10度(Kaltenborn,;Cyfiax,)。前臂的关节囊病变使旋前和旋后同样受限,但仅在肘关节出现明显受限时才发生(Kahenborn,)。生理活动:在各方向可评价活动程度。每一活动均从0度位开始,对于肘关节,随着肘关节伸直和前臂旋后,上臂和前臂是在朝前的平面。对于前臂,前臂在旋前和旋后位的中线时,肘关节应该屈曲90度(Kahenborn,)。屈曲检测:屈曲的最好位置是病人仰卧位,肘关节0度,肩关节屈曲和外展0度。小毛巾放在肱骨远端的后部,使肘关节充分地伸直。一只手放在肱骨的远端稳定肱肌,但不要影响病人的屈曲范围。控制病人前臂的远侧,把手屈向肩关节。通常受到肱二头肌肉阻挡,有一种软组织的终末感。如果病人的肌肉明显的萎缩,当冠状突与冠状窝相遇或压迫时会有一种硬的终末感。肱三头肌和后关节囊紧张也可能限制活动,产生一种突然而固定的(韧带样)终末感(Kahenborn,;Magee,)。正常活动范围是0度到度。伸直当病人仰卧时,可获得充分的伸直。手的放置是与屈肘关节检查相同。让病人肘关节从屈曲位回到0度‘位。由于鹰嘴与鹰嘴窝间的接触,正常终末感是硬的。由于肱二头肌和肱肌,前关节囊的紧张也可限制活动,产生一种突然而固定的(韧带样)终末感(Kahenbom,;Magee,)。正常的活动范围是0度。旋前:检测肘关节旋前的最好位置是坐位,前臂0度,肩关节屈曲和外展0度位。面对病人站立。一只手呈杯形握住鹰嘴,稳定肱骨后面的远端,防止肩关节内旋和外展的代偿作用。旋转前臂使病人的手掌朝下。由于桡骨在尺骨上旋转的接触,正常终末感是硬的。旋后肌、骨间膜和下尺桡关节紧张可限制活动,产生一种突然而固定的(韧带样)终末感(Kahenborn,;Magee,)。正常活动范围是0度到80度。旋后:与旋同的位置检查病人的旋后功能。肩关节外旋和内收可代偿。旋转病人的前臂,使手掌朝上。由于旋前肌、骨间膜和下尺桡关节的紧张,正常终末感是突然而固定的(韧带样的,Kahenborn,;Magee,)。正常的活动范围是0度到80度。

d、屈肘和伸肘抗阻力肌力检查。

1、屈肘运动:主要测定肱二头肌、肱肌和肱桡肌。肱二头肌的测定:嘱患者前臂于旋后位抗阻力屈时,可触知肱二头肌。肱桡肌的测定:嘱患者前臂在旋转中立位下抗阻力屈肘,可触知肱桡肌。肱肌的测定:嘱患者前臂于全旋前位抗阻力屈时,在肘窝上方可触知肱肌。

2、伸肘运动:主要测定肱三头肌和肘肌。肱三头肌的测定:检查者把住患者臂,消除前壁重力影响,然后嘱患者抗阻力地伸肘,可触知该肌。

e、肘部特殊试验:

1、Huter线与三角:又称肘后三点与肘三角。正常的肘关节于完全伸直位时,肱骨外上髁、内上髁和鹰嘴突三个骨突,在一条直线上;肘关节完全屈曲时,三个骨突构成等腰三角形。肱骨髁上骨折,这三个点的关系保持正常。肘关节后脱位时,三点关系改变。

2、密尔(mill)征:又称网球肘试验。令患者前臂稍弯曲,手半握拳、腕关节尽量屈曲,然后将前臂完全旋前,再将肘伸直。如在肘伸直时,肱桡关节的外侧发生疼痛,即为阳性。

3、柯生(cozen)试验:患者伸肘伸腕并握掌。检查者用一手固定其前臂,另手握住患者拳头,使其屈腕,与患的伸腕动作相对抗。此时,如出现肱骨外上髁处疼痛,即为阳性,其意义同密耳尔征,且阳性率更高。

4、肘关节外翻挤压试验:肘关节伸直位,检查者一手抵住肘关节外侧,并使肘关节被动外翻。如有疼痛则为阳性,见于桡骨小头骨折。

5、前臂屈肌紧张试验:患者伸肘,握拳,手背贴在桌上。检查者压住其拳的掌侧面,以对抗其屈指和屈腕,使前臂屈肌群紧张。此时,如内上深处疼痛,即为试验阳性。见于肱骨内上髁炎。

f、腕部屈伸、尺偏、挠偏、旋前、旋后主动和被动运动检查。

1、正常腕关节活动范围:背伸35度到60度。掌屈50度到60度。尺偏(向尺侧倾斜)约30度到40度。桡偏(向桡侧倾斜)约25度到30度。

2、旋后运动旋后肌为原发运动肌,迅速旋后或抗阻力旋后时,有肱二头肌辅助运动。旋后肌测定方法:嘱患者伸直前臂,作抗阻力旋后与不抗阻力发动旋后,可测知该肌。

3、旋前运动:旋前方肌是原发运动肌,旋前圆肌为辅助肌。旋前方肌的测定方法:嘱患者前臂置中立位,作抗阻力旋前,运动起始时,可测知该肌。旋前圆肌的测定:嘱患者置前臂于中立位、并抗阻力迅速旋前,肌肉发达者,可触知该肌收缩。

4、腕的背伸运动:主要测定桡侧腕长、短伸肌和尺侧腕伸肌。桡侧腕长伸肌的测定:嘱患者伸直手指,并抗阻力向桡侧伸腕,可触到该肌。桡侧腕短伸肌的测定:嘱患者手指放松、并抗阻力向桡侧背伸腕关节,可触到该肌。尺侧腕伸肌的测定:嘱患者抗阻力向尺侧伸腕,可触到或看见收缩的肌腹及肌腱。

5、腕的屈曲运动:主要测定桡侧腕屈肌、尺侧腕屈肌。桡侧屈腕肌的测定:嘱患者抗阻力向桡侧屈腕,可触知亦可看见桡侧腕屈肌腱。尺侧屈腕肌的测定:嘱患者抗阻力向尺侧屈曲腕部,可触知亦可看到尺侧屈腕肌。

g、腕都旋前、旋后、屈伸方向抗阻力肌力测定。

1、Ecoff征:患者握拳,拇指在其余四指之下,使腕关节做被动尺偏,桡骨茎突处疼痛为阳性。见于桡骨茎突腱鞘炎。

2、腕关节尺侧挤压试验:腕关节于中立位,并被动使之向尺侧偏斜并挤压,下桡尺关节疼痛为阳性。见于三角软骨盘损伤,尺骨茎突骨折。

3、前臀直尺试验:腕与指皆伸直,以前臂内侧和掌内侧缘放在桌上或直尺上,小指内侧缘和肱骨内上骸与桌面(或直尺)接触。正常时,尺骨茎突不能同时与桌面(或直尺)接触。如患者的尺骨茎突也同时与桌面(或直尺)接触,即为试验阳性。可见于科雷骨折。

4、芬斯蒂夫(Finstever)征:患手握拳时,其第3掌骨头“缩短”呈凹陷,属阳性,提示有月骨脱位或骨折存在。

5、屈腕试验:腕关节掌屈90度,40秒钟后患手桡侧三个半手指出现感觉异常、麻木或划痛等症状或上述症状加重者,属阳性。常提示正中神经受压,多见于腕管综合征。

第七单元:下肢触诊:

细目一:下肢穴位辨认:

梁丘、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内庭、历兑、隐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殷门、委阳、委中、承山、飞扬、昆仑、金门、京骨、至阴、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风市、阳陵泉、光明、足临泣、足窍阴、大敦、太冲、曲泉。

一、梁丘:定位:屈膝,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侧端的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

二、足三里: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

三、上巨虚: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

四、下巨虚: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

五、丰隆: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2横指(中指)。

六、解溪:定位: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七、冲阳:定位: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八、内庭:定位:在足背,当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九、厉兑:定位:在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十、隐白:定位: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十一、太白:定位: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十二、公孙:定位: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趾骨基底的前下方。

十三、商丘:定位: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处,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十四、三阴交: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十五、地机: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十六、阴陵泉: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十七、血海:定位: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十八、阴门:定位:在大腿后面,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

十九、委阳:定位:在腘横纹外侧端,当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二十、委中:定位: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的中间。

二十一、承山:定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是,腓肠肌肌腱腹下处先尖角凹陷处。

二十二、飞扬:定位:在小腿后面,外踝户,昆仑穴直上7寸。承山外下方1寸处。

二十三、昆仑:定位: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二十四、金门:定位:在足外侧,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二十五、经骨:定位:在足外侧,第五趾骨粗降下方,赤白肉际处。

二十六、至阴:定位: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二十七、涌泉:定位:在足底部,当足趾跖屈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点上。

二十八、然谷:定位:在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二十九、太溪: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三十、大钟: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处。

三十一、水泉: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太溪穴直下1寸。跟骨结节的内存凹陷处。

;三十二、照海: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三十三、复溜:定位: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三十四、交信: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太溪直上2寸,复溜前0.5寸,胫骨内侧缘的后方。

三十五、筑宾: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太溪与阴谷的连线上,太溪上5寸,腓肠肌肌腹的内下方。

三十六、阴谷:定位:在腘窝内侧,屈膝时,当半腱肌腱与半膜肌腱之间。

三十七、风市:定位: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或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

三十八、阳陵泉: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三十九、阳交: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

四十、外丘: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平阳交。

四十一、光明: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海寸,腓骨前缘。

四十二、悬钟: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四十三、丘墟:定位:在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四十四、足临泣:定位:在足背外侧,当足金趾本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四十五、足窍阴:定位:在足第4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四十六、大敦: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四十七、行间:定位:在足背侧,当第一、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四十八、太冲:定位:在足背侧,当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四十九、中封:定位:在足背侧,当足内踝前,商丘与解溪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

五十、蠡沟: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海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五十一、中都: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五十二、曲泉:定位:在膝内侧,屈膝,当膝关节内侧面横纹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

细目二:下肢运动的评估:

a、髋关节收展、屈伸、旋转运动及抗阻力取查。

1、髋关节的收展运动:髋关节的外展运动是下肢向外离开正中面运动,范围在0度到60度,极度外展时,髋向支持侧倾45度,脊柱亦向支持侧弯曲。极度外展时,股骨颈和大转子将碰撞髋臼缘发生交锁,故大腿需外旋,大转子才不起阻碍作用。长期锻炼及运动员和舞蹈家,外展可达度到度。参于外展的肌肉为臀中肌、臀小肌和阔筋膜张肌,梨状肌和臀大肌上缘纤维起辅助作用,臀中肌为主要的外展肌。髋的内收是下肢从任一外层位朝向身体正面的运动,当一侧下肢离开原来的位置跨越支持腿的前面或后面向对侧运动时,最大的内收范围为0度到30度。内收大腿的肌肉主要是内收肌群,大收肌是最强大的内收肌。此外,闭孔内、外肌、股方肌等也是内收辅助肌。

2、髋的屈、伸运动:髋的屈曲是大腿前面贴近躯干的运动,伸膝时主动屈曲达80度,被动屈曲达度;膝屈曲时,由于胭绳肌松弛,主动屈曲度,被动屈曲超过度。屈髋的肌有髂腰肌、股直肌、阔筋膜张肌、缝匠肌和耻骨肌。髂腰肌是强有力的屈髋肌,臀中肌、臀小肌前纤维、长收肌、股薄肌也是屈髋的辅助屈肌。伸髋是下肢伸于额状面后方的运动,因受髂股韧带等的限制,伸髋范围比屈髋范围小,主动伸一般为20度,强力被动伸可达30度。屈膝状态下伸髋比伸膝时伸髋范围小。伸髋肌有臀大肌、臀中肌后纤维、大收肌、腘绳肌等。臀大肌是最有力的伸肌。

3、髋的旋转:髋内旋肌少于外旋肌,主要有臀中肌、臀小肌和耻骨肌,外旋肌主要有臀大肌、梨状肌、股方肌、闭孔内、外肌以及股二头肌、缝匠肌等。其内旋肌约为外旋肌的1到3。故内旋范围小,约0度到30度,外旋范围大,约为0度到60度。因外旋肌力强大,下肢较多处于外旋位。

b、膝关节屈伸、旋转运动检查,屈伸抗阻力肌力检查。

1、髌骨的作用:髌骨是埋于股四头肌腱中的一个籽骨,可保护股骨和胫骨关节面免受损伤。在伸膝过程中起杠杆作用,增加股四头肌的力距,提高股四头肌的效应。髌骨可保护膝关节的稳固性,防止产生膝内翻和膝外翻。髌骨损伤或切除后,膝的功能将受影响。

2、膝的屈伸:伸膝是小腿后面远离大腿后面的运动,运动范围从度到0度,或从任一屈曲到0度。膝的伸肌为股四头肌,它是人体中最强有力的肌肉之一,比屈肌强3倍,是下肢支撑体重强有力的肌肉。屈膝为小腿后面接近大腿后面的运动,其运动范围可因髋关节的屈伸而变化。髋关节屈曲时,膝主动屈曲达度,伸髋状态下,膝主动屈曲达度左右。膝的被动屈曲可达度左右。屈膝肌有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辅助屈肌有腘肌、股薄肌、缝匠肌和腓肠肌等,其肌力约为伸肌的三分之一。

3、膝的旋转:膝在屈曲状态下,小腿可围绕垂直轴进行旋转,膝屈曲为直角,小腿下时,内旋范围约30度,外旋范围达40度。膝外旋稍大于内旋,受交叉韧带的影响,之交叉韧带损伤可引起小腿旋转异常。内旋肌有缝匠肌、股薄肌、半腱肌、半膜肌、腘肌、腓肠肌内侧头等,外旋肌有股二头肌、阔筋膜张肌和腓肠肌外侧头。

c、大腿、膝关节、小腿周径测量,膝关节外翻角测量,小腿长度测量。

1、下肢长度:测量下肢长度,可将两下肢置于对称位进行同健肢比较性目测。例如:仰卧位,双下肢完全伸直并拢,比较髌骨及内踝或足跟高度。仰卧位,屈髋屈膝,两下肢并拢,比较大腿或小腿高度。另外还可按相应的骨性隆突为标志,将两下肢置于相同而且对称的位置上作尺测。例如:(1)由髂前上棘至内踝尖长度,为下肢总长度,又称相对长度,为临床常用的方法。正常人两下肢测量误差不超过1cm。还可对下肢进行分段测量其长度。例如:大腿长度:自髂前上棘量到外侧膝关节缝。小腿长度:自膝关节外侧间隙或腓骨头骨至外踝尖。(2)由脐孔量至内踝尖,由于脐孔非骨性标志,测量易发生较大误差,故临床很少采用。(3)病员两下肢长短差别较大者,可采用木块在缩短的下肢足下垫高,直到两髂前上棘在同一水平位为止。然后测量其所垫高度,即为患肢实际缩短之长度。

2、大腿周径:在下肢周径测量中,最常测量而且具有较大临床意义的是测量大腿周径。大腿周径主要是衡量肌肉是否萎缩及其萎缩程度。必须将两侧大腿的相同部位进行比较才具有实际意义。髋部特殊试验:

细目三:下肢特殊检查:

a、髋部特殊检查的操作、阳性体征及临床意义:曲髋挛缩试验(托马斯征)单腿独立试验、髋坐骨结节连线(内拉通线)、大粗隆与髂前上棘间的水平距离(布瑞安三角)、休马克线与卡普兰点、掌跟试验、望远镜试验(套叠试验)、爱丽丝征、骸胫束紧张试验(欧伯试验)、蛙式试验(双髋外展试验)、弹响试验(欧特拉尼试验)。

1、屈髋挛缩试验或称托马斯(Thomas)征:患者仰卧,把健侧髋关节尽量屈曲,使大腿靠近腹壁,使腰椎紧贴床上,再让患肢伸直。若不能将患肢平放于床面上或患肢平放床面上时腰椎又离开床面,出现代偿性腰椎前凸即为阳性,说明该髋有屈曲畸形。患肢大腿与床面所成之角度即该髋关节屈曲畸形之角度。

2、单腿独立试验或称屈登伦堡(Trendelenburg)试验:嘱患者先用健侧下肢单腿独立,患侧下肢抬起,患侧骨盆向上提起,该侧臀皱襞上升为阴性。再用患肢独立,健肢抬起,则健侧骨盆及臀皱襞下降为阳性。提示髋关节不稳或臀中、小肌无力。

3、髂、坐骨结节联线或称内拉通(Neleton)线:髂前上棘与坐骨结节最突出部之间作一联线,当患者侧卧,患侧在上,屈髋在90o~o,或当患者仰卧,髋关节处于45o屈曲位时。正常情况下,该联线应经过大粗隆顶端,或大粗隆顶端最多也不超过该连线lcm。超过以上限度时,表示大粗隆已上移。

4、大粗隆与髂前上棘间的水平距离或称布瑞安(Bryant)三角:患者仰卧位,自髂前上棘向床面作垂线,再由大粗隆顶点做一水平线,两线交点与大粗隆顶点间的距离,在正常成人约5cm。若再将大粗隆顶点与髂前上棘作一联线,使之构成一直角三角形,若直角两边等长(等腰三角形),则为正常。可与健侧比较,若大粗隆向上或向下移位,则水平距离较健侧增长缩短或三角形两直角边不等长。

5、休马克(Schoemaker)线与卡普兰(Kaplan)点:患者仰卧位,双下肢中立位,两大粗隆顶端与髂前上棘之间各作一连线,并向腹壁延长,此线称休马克(Schoemaker)线。正常两延长线交点应在脐部或脐上称卡普兰(Kap1an)点。如下移至脐下中线旁,则提示一侧大粗隆上移,说明股骨头、颈有缩短性病变。

6、掌跟试验:仰卧位,患肢伸直,将伸直的手掌心托起患肢足跟,若足发生外旋为阳性。在无嵌入的股骨颈骨折和移位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常因骨折外旋肌的牵拉作用而使足发生外旋畸形。

7、望远镜征或套叠试验:这是测定髋关节稳定性的一种方法,常用于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检查。患者仰卧,检查者一手固定骨盆,另一手握大腿作来回推拉动作。若察觉有轴动或见大粗隆随推拉而上下移动即为阳性。

(八、艾利(Allis)征:患者仰卧,两骸及膝屈曲,两足跟并齐平行放于床面观察。若两膝不等高,即为阳性。这表明髋关节后脱位或股骨、胫骨任一骨的短缩。

(九、髂胫束紧张试验或称欧伯(Ober)试验:患者健侧卧位,屈曲髋关节,以消除腰椎前凸。检查者立于患者背后,一手固定骨盆,另一手握患肢髋部并屈膝90o。然后外展患侧大腿,同时伸直,使与躯干处于同一直线。正常时迅速松手,则因阔筋膜张肌收缩,肢体稍上举后便渐次坠落。若患肢仍可被动地维持于外展位,或强行内收时则引起腰脊校向患侧侧凸,即为阳性,表明髂胫束有挛缩。

(十、蛙式试验或称双髋外展试验:婴儿平卧于检查桌上,检查者用手支持两侧膝部。先将双筋、膝屈曲至90度,然后再将两髋关节外展、外旋各90o。正常婴儿,双膝外侧应能触及桌面。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儿,则患侧出现外展受限或膝部不能触及桌面,称蛙式试验阳性。

(十一、弹响试验或欧特拉尼(Orto1ani)试验:膝关节力线还可沿矢状面发生改变。若膝关节不能伸直就称屈曲畸形,若过度的后伸,即称为膝反张畸形。

b、膝部特殊检查的提作、阳性体征及临床意义:浮髌试验、骸骨摩擦试验、膝关节分离试验、抽屉试验、重力试验、过伸试验、研磨试验、半月板弹响试验、推髌试验。

1、浮髌试验:患者仰卧,膝关节伸直,股四头肌完全放松,使髌骨能随意向两旁推动。检查者一手加压于骸上囊,驱使积液进入关节腔。用另一手的示指尖轻柔而快速地点压髌骨。若能感到髌骨在被指尖点压而不断碰撞股骨保,后立即弹回,浮髌试验即为阳性。关节积液量一般超过10ml,就可呈现浮髌现象。

2、髌骨摩擦试验:患者仰卧位,下肢肌肉放松。检查者一手握踝上,另一手置于髌骨上轻握膝部。将膝和髋关节作被动伸屈活动时,若听到或感到一种尤如车轮在沙地上滚过似的,较粗糙的摩擦音或摩擦感,为髌骨摩擦试验阳性。阳性表示髌骨软骨面退行性变。

3、关节分离试验:又称侧方挤压或侧副韧带紧张试验或波勒(Bohler)征,患者仰卧位,膝关节伸直。检查者一手握患肢踝上部,另一手按住膝关节,作对抗性将膝向内或向外推顶,使内或外侧副韧带紧张。若在膝内或外侧产生疼痛或小腿异常摆动,即为阳性,表示侧副韧带松弛或断裂。

4、抽屉试验:又称德韦尔(Drawer)试验。病员仰卧,患肢屈膝约80o位置。检查者双手抱住膝部下方,向前后推拉。若小腿上端过度向前移位,表示前交叉(前十字)韧带松弛或断裂;如小腿上端过度向后移位,则表示后交叉(后十字)韧带松弛或断裂。

5、重力试验:由于半月软骨发生盘状变异或损伤,可在膝关节出现弹响声。但对不能确定弹响声来源于内侧或外侧时,本法有帮助定位的作用。患者侧卧,检查者以一手掌托定大腿侧方或垫一枕。令患者主动伸屈膝关节,若患肢在上时,如弹响减弱,则弹响和病损在外侧;如弹响增强,则弹响和病损在内侧。若患肢在下时,如弹响减弱,则弹响和病损在内侧;如弹响增强,则弹响和病损在外侧。

6、过伸试验:又称琼斯(Jones)征。患者仰卧。检查者一手按定膝部,另一手握小腿上部,将小腿上提,使膝关节作被动过伸活动。若在膝前产生疼痛,则有两种可能,一是半月软骨前角受挤压产生的疼痛,表示半月软骨前角损伤;另一是骸下脂肪垫增厚,遭受挤压产生的疼痛,应结合临床加以区别。

7、研磨试验:又称阿泼来(Apply)试验。患者俯卧位。检查者一手按压固定大腿,另一手握持患肢足部或检查者将膝部置于大腿后部固定大腿,用双手握持足部作检查。将小腿向膝部加压,同时将足内旋或外旋,并将膝关节作屈伸活动。如在此过程中出现疼痛,则为阳性。表示内侧或外侧半月板破裂。依其疼痛发生时膝关节角度判定半月软骨破裂的部位。屈曲最大限度时应疑为后角破裂,90o时为中央破裂,近伸直时为前角破裂。为区别由于韧带损伤产生的疼痛,还应将患足向上牵拉提起,以减轻胫骨平台对半月软骨挤压,同时再行足内旋或外旋时的伸、屈膝活动。如此产生的疼痛,应疑为韧带损伤。

8、半月板弹响试验:又称麦克马瑞(Mc.Murray)征。患者仰卧。检查者稳定膝部,另一手握足跟或踝部,将膝关节尽量屈曲。然后将小腿置于各种轴位,行伸屈膝关节活动。视其“弹响”出现时限,以判断半月软骨可能损伤的部位。1)小腿内收外旋,同时伸屈膝关节,如有弹响声,说明内侧半月软骨可能有所破裂。2)小腿外展内旋,同时伸屈膝关节,如有弹响声,说明外侧半月软骨可能有所破裂。3)膝关节极度屈曲时发生弹响声,应为半月软骨后角破裂。4)膝关节处在90o左右时发生弹响声,应为半月软骨中央破裂。在进行此项试验时,应注意与髌骨摩擦或肌腱弹拨发出的响声相鉴别。

9、推髌试验:患者仰卧,下肢伸直放松,检查者用拇食指下推髌骨,并适当用力抵住髌骨,嘱患者突然用力上拉髌骨,如出现髌骨间剧痛,则为阳性,提示髌股关节炎。正常者做此试验亦有轻度疼痛,注意鉴别。

第八单元:手足触诊:

细目一;手部触诊:

a、畸形:爪形手、猿手、鹅颈畸形、指下垂、钮孔状畸形、锤状指、并指崎形、多指畸形、巨指畸形。

1、爪形手:爪形手为环小两指的掌指关节呈过伸,指间关节呈屈曲状,是尺神经损伤的指征。

2、猿手:猿手样畸形主要是因手的鱼际肌瘫痪,拇指不能伸展与对掌。第一掌骨与其它四个掌骨在一个平面排列,掌心凹陷消失,便显得手掌变平,形如猿猴之手。可见于正中神经麻痹,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等。

3、鹅颈畸形:畸形表现为掌指关节屈曲,近指关节过伸,远指关节屈曲或伸直;严重者,拇指还处于掌侧内收位。鹅颈畸形与爪形手形成的机理不同。此畸形乃因手内部肌挛缩之故;爪形手则因手内部肌麻痹产生。引起挛缩的常见疾病有:前臂和手部的严重创伤或烧伤,类风湿性关节炎,大脑性瘫痪,臂丛神经损伤,以及麻风病等。

4、指下垂:指下垂是指掌指关节处于屈曲位,不能主动伸直。引起的原因有指总伸肌麻痹(桡神经损伤)或指总伸肌腱断裂。

5、钮孔状畸形:畸形表现为近指关节屈曲,远指关节伸直或过伸。这种畸形表示位于手指近指节背面的中央腔已断裂。

6、锤状指:畸形表现为远指关节屈曲,不能主动地伸直,长久之后,近指关节也继发地过伸。这种畸形,表示伸指肌腱远端断裂或此腱止点处有撕脱骨折。

7、并指畸形:多为先天性或遗传性,少数为烧伤后处理不当引起。畸形表现二指或多指连在一起。轻者仅是皮肤、皮下组织或指甲相连,重者可以是邻指的指骨相连。

8、多指畸形:多指畸形常见,发生在拇指者最多,多指大小不等,一般比正常手指为小,最小的仅在手指一侧有一隆起,或是一块小皮垂。多指的结构大多与正常手指相似,但无自主活动,切除后不影响手的功能;有的多指屈伸自如若要切除必须确定保留的手指能否活动。

9、巨指畸形:这是一种少见的畸形。目前原因不明,巨指畸形仅限手指,不累及掌骨。一般说来,手指的骨头和软组织一部分增生肥大,但有的以骨头增生肥大为主;有的以软组织为主;有的伴有淋巴肿或血管瘤。

b、肌萎缩:大鱼际肌群萎缩、小鱼际肌群萎缩、骨间肌群萎缩。

1、大鱼际肌群萎缩:轻度萎缩常是腕管综合征及颈椎病的一种表现,严重萎缩由于正中神经麻痹,个别因鱼际肌群本身的损伤所致。

2、小鱼际肌群萎缩:小鱼际肌群萎缩,常表示尺神经有病变。例如,尺神经损伤,腕管综合征、颈肋、臂丛神经血管受压症等。

3、骨间肌群萎缩:掌侧骨间肌萎缩,由于解剖位置关系,外表看不出。背侧骨间肌位于手背的掌骨间,萎缩时骶髂清楚地看到,其中以第l背侧骨间肌最易看出。骨间肌萎缩,表示尺神经麻痹。

c、压痛:掌指关节、指关节、指残端压痛。

1、掌指关节压痛:指屈肌腹腱鞘炎时,此处有压痛,并常触及硬结(增厚的鞘副韧带)不随肌腱活动,在患指屈伸时,更易触及硬结。

2、指关节压痛:近指关节侧方有压痛及肿胀时,表示侧副韧带损伤或关节附近的骨折;若关节前后和侧方均有压痛时,表示伤及整个关节囊或为关节炎(以类风湿居多)。

3、指残端痛:外伤性截指后,残端常发生疼痛,触痛尤为常见。最多的原因是创伤性指神经痛,残端疤痕与骨断端粘着,少数由于残留的指甲。

d、肿块:Heberden结节、掌横纹部肿块。

1、Heberden结节:是指骨骨关节炎(增生性关节炎,年老性关节炎)的一种特征,多见于食、中指的中节指骨远端两侧,系属软骨边缘的骨质增生。结节常伴有疼痛,触之坚硬而伴压痛,其表面的软组织一般不肿,结节所在的关节常有屈曲和侧斜畸形,而且屈伸受限。

2、掌横纹部肿块:掌指关节屈面的腱鞘囊肿,肿块较小,多在0.5cm以下,质较硬,有压痛,很少能推动。常误认为是骨瘤。

e、狭窄性腱鞘炎引起屈伸时弹响。

1、掌指在伸屈活动时,出现弹响,提示为狭窄性腱鞘炎。

细目二:手部特殊检查:

扳机指检查、手指中轴检查、夹纸试验。

1、扳机指检查法: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患指不能自如屈伸,当屈曲(或伸直)到一定程度时,感到有阻力,须用力屈(伸),严重时须用另手扳动,患指才如枪机般突然屈曲(或伸直),并且常有“咔哒”一声响,故称扳机指。有时在该掌指关节掌侧可触及米粒大的结节,随该指屈伸而活动。

2、手指中轴检查法:正常握掌时,拇指除外,其余四指中轴线指向舟骨的隆起处。当各指半屈曲位时,各指甲的中轴排列方向也同样如此。如某指的指骨或掌骨骨折,出现旋转畸形时,则该指中轴产生偏斜。

3、夹纸试验:将一纸片放在患侧手指间,叫患者“用力夹紧”如检查者能轻易抽出纸片,即为试验阳性,说明其骨间肌无力。

细目三:足部触诊:

a、畸形:马蹄足、踉足、内翻足、外翻足、扁足、高弓足、拇外翻、爪形足、锤状趾、叠趾。

1、马蹄足:又称尖足或垂足。为踝关节历屈畸形,跟腱挛缩。立位负重时足尖着地负重,足跟悬起不能着地。

2、跟足:又称仰趾足。与马蹄足相反,为踝关节背屈畸形,多因小腿三头肌麻痹引起。足跟着地负重,足尖翘起,或足尖不能充分落地。

3、内翻足:多为距下、距舟、跟段三关节的畸形。跟骨向内侧旋转,前足内收、胫骨长轴延长线落在跟骨中线外侧。站立和走路时,足外侧着地负重。

4、外翻足:亦为三关节的畸形。跟骨外旋,前足外展,足纵弓下陷,舟骨向内突出,胫骨长轴延长线落在跟骨中线内侧。站立和走路时足内侧着地负重。

5、扁平足:足弓消失,立位足弓顶点舟状骨可以接近地面,前足增宽,前足跖面形成胼坻。多合并轻度外翻。

6、高弓足:又称凹足。与扁平足相反,足弓过高。临床中多数为两三种畸形合并存在的复合畸形,如马蹄高弓内翻足;仰趾高弓外翻足;扁平外翻足等。

7、拇外翻:第1跖骨内收,趾外翻、跖趾关节内侧隆起,滑囊肿胀。

8、爪形足:在高弓足的基础上跖趾关节过伸,而趾间关节屈曲,形如爪状。

9、锤状趾:常见于第2趾,其跖趾关节过伸,趾间关节屈曲。趾背皮肤常有痛性结节。

10、叠趾:常见于小趾重叠于第4趾之上。

b、压痛点:内外踝、跟骨、第2~3跖骨头、第5跖骨基底、第1跖骨头内侧、踉腱部位压痛提示的临床意义。

1、压痛点:内外踝骨折,跟骨骨折,韧带扭伤都有局限的压痛区。跖痛病即莫顿(Morton)病在第2和第3跖骨头跖侧有压痛。菲波(Freiberg)病即跖骨头骨软骨炎,压痛点也多在第2或第3跖骨头。第2、3或第4跖骨干有压痛,可能是疲劳骨折即行军骨折。第5跖骨基底压痛,可能是由于遭受直接打击或腓骨短肌强烈收缩造成的第5跖骨基底部撕脱骨折所引起。扁平足压痛多在内外踝下方。拇囊炎的压痛多在第1跖骨头内侧。跟骨上的压痛点对诊断很重要,如果压痛在跟腱上,病损在跟腱或腱膜,常伴肿胀和摩擦音;若在跟腱的止点处可能是跟腱后滑囊炎;在跟骨的跖面正中偏后可能是跟骨刺或脂肪垫的病症;靠前部可能是跖腱膜的疼痛或足底肌肉痉挛;跟骨本身病变或距跟关节病变的压痛点在跟骨的内外侧。

c、皮肤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可判断,足部血运。

1、皮肤温度及足背动脉博动:足部皮肤温度的判断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检查者用手部比较敏感的部位对患者足部进行左右对比或同患者身体其它部位进行对比,另一种方法是用表面温度计检测。足背动脉的触诊是在患者足背的第1、2跖骨之间用示、中指指端进行由轻到重的触摸,通过感知其搏动来判断血运情况。

d、足背腱鞘囊肿和副舟骨可见足部包块。

1、包块:足背的囊性包块多为腱鞘囊肿。足内侧的骨性包块多为副舟骨。

细目四:足部特殊检查:

赫尔本征、基恩征、跖骨头头挤压试验、捏小腿三头肌试验。

1、赫尔本(Helbing)征:正常站立时,跟船长轴应与下肢长轴相平行。足外翻时,跟腱长轴向外偏斜,偏斜程度和外翻程度成正比。

2、基恩(Keen)征:若内、外踝横径增大,为此征阳性。如波特(Pott)骨折(即踝关节外展型骨折)脱位时,两踩横径增大,基恩征阳性。

3、跖骨头挤压试验:检查者一手握患足跟部,另一手横行挤压5个跖骨头,若出现前足放射样疼痛者为阳性。可能为跖痛病、跖骨痛、扁平足、莫顿(Morton)病等。

4、捏小腿三头肌试验:患者俯卧,足垂床沿下,捏患肢小腿三头肌肌腹,正常时可产生足跖屈,如跟腱断裂,则无跖屈动作。

康民盲人推拿中心kmmrtnzx

努力成为赤峰地区较专业的纯盲人推拿服务中心,g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weihuaa.com/zwhsz/9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