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有风趣中国园林植物文化内涵
行政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3591262929630808&wfr=spider&for=pc 文化内涵 中国园林植物 园林植物文化 植物文化是指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人们的喜怒哀乐,寄予特殊植物特别的思想和情感,且贯穿于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通俗点来说,则是人们一方面把植物视作自己的生产生活资料加以利用,另一方面,通过借助植物的生长习性、颜色、功能等特性与人的思想情感加以联系,借此表达祈福消灾、万事如意等美好愿望,使植物具有文化载体的功能。 中国幅员辽阔,植物资源丰富,原始先民“构木为巢”、“钻燧改火”?从对树木的依赖?到把树木看作“神木”的原始崇拜。园林植物的栽培最早可追溯到史前时期的原始人洞穴时代。但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存而不是为了维护生态和观赏。距今多年前的殷周时代是最早进行人工栽培植物的时期,如《诗经》中记载了桃、李、杏、梅、榛及板栗等经济植物的栽培。多年以前,古代的士大夫及文人骚客们已经开始探索植物的性格与品质,将植物的审美属性与人的思想巧妙连接,细心雕琢,寄情于景于物。植物不仅仅是观赏的对象,还成为古人表达情感、追求道德品质与精神的一种文化载体。他们将植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象征把树木植物的某些特性作为“比德”的对象。许多人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文化修养、伦理观念等?各抒己见地赋诗感怀?极大地丰富了植物本身的文化色彩[2]。对私家庭院园林植物的文化内涵的认知能映射主人的性格与精神追求,这是中国园林植物文化的独特之处。 园林植物与诗情文化 在园林造景中,山、水和花园建筑与具有生命力的植物相结合,为沉闷的园林增添了生命的气息。“诗情画意”可谓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讲究“情”与“景”交融。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曾写“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此句“情”表现作息间的悠闲自得,“景”描述了东篱之菊,南山之景。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远离世俗尘嚣、淡泊超脱、热爱自然的情趣。 古人在造园时经常会根据植物时序季相变化,选取适于观赏、吟诵的植物,在四时八节邀约知友欣赏唱和,雅趣逸情与园景互相辉映,最使令人陶醉,并增加园林文化内涵。梅被誉为岁寒三友之一,园中植梅、赏梅,由来以久。苏州可园,有名品铁骨红梅。开花时,园主人邀请好友饮酒作诗,把可园的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而杨万里的七绝道出了腊梅的天资丽色:“江梅珍重雪衣裳?薄相红梅学杏装。渠独小参黄面老?额间艳艳发金广。”;苏州拙政园的“雪香云蔚亭”中“山花野鸟之间”?极其渲染烘托出“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一意境?游人至此仿佛置身于丘壑林泉之间,山林野趣油然而生。 有些植物造景的技巧,则直接受益于咏景诗、风景画。拙政园的听雨轩,前后均配置芭蕉、修竹,芭蕉绿叶肥硕,雨滴滴落在叶上,滴答有声。室内设一红木棋桌,人依窗栏边,静听雨声。此景便是应南唐李中“听雨入秋竹,留僧复旧棋”句意而设。圆明园中的“武陵春色”是仿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场景。“紫薇花对紫薇翁,名目虽同貌不同。独占芳菲当夏景,不将颜色托春风。浔阳官舍双高树,兴善僧庭一大丛。何似苏州安置处,花堂兰下月明中。”这首诗便写出了紫薇花的配置时期、位置、形式和景观特色。芍药是迟开的花(在端午前后开花),苏东坡写诗描述芍药花开于暮春,又把芍药称为“殿春花”。网师园中便有以芍药为主景的庭院小区,取名殿春,是花景也是诗境。山水画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造园艺术,也丰富了植物配置的艺术。王维《山水诀》中有:“乔山耸直虬曲者一株二株”的论述。无异是对山间植树是最佳的选择和依据的总结。沧浪亭周围的楸、朴、榉等古树寥寥数株;留园中部的香樟、银杏?也只有数株而已。而有了这一株二株的老树?便把园景造成了无限气势和添加了几许古意。 园林植物的传情达志 中国园林的主人中必不可忽视的是士这一阶层。士作为中国古代独特的知识阶层,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际。士这一阶层是处于皇家贵族和平民百姓之间的中间阶层,他们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他们以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约束自身,同时又崇尚洁身自好、淡泊名利的无为思想。正因为如此,园林便成为士大夫精神寄托的载体。士大夫对植物欣赏有加,常常以植物自比,以植物自身的特性来比拟想要表达的思想品德及道德情操。 例如“岁寒三友”中的竹子就是君子比德其中一个重要载体。竹子,兼具色泽、姿态、音韵、意境之美,从春秋时期就逐渐成为传统园林中的常见植物。王羲之的兰亭有茂林修竹,郑板桥画竹,沧浪亭中以竹取胜,清晖园有竹园的景观,扬州个园则是直接以竹命名。苏轼曾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竹,早已成为名人雅士高风亮节、不入俗流的代表,象征刚直不阿、坚贞有气节的君子。拙政园的梧竹幽居,取自唐代羊士選《永宁小园即事》诗:“萧条梧竹月,秋物映园庐。”用梧桐和竹子命名,意境优美,渲染了高雅的氛围。 梧桐是良木,因其树形、树干等外观特点,被人们赋予“孤”“高”“贞”“直”等君子品格。自古民间就有梧桐招引凤凰的传说,“家有梧桐树,何愁凤不至”,它是祥瑞圣雅的象征。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映射出圣洁、高洁的品质;白玉兰寓意高贵、纯洁,同时寓意大家闺秀之意,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里面写“最称绝胜”、“不堪与玉兰做婢”,写出了玉兰的高贵典雅的形象,王维《辛夷坞》中写道“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在幽寂山谷中花开如霞,映照诗人心中之落寂。梅花具有诸多精神属性美?是古今传诵的名花,因而成为我国古典园林里首选植物之一。范成大在《梅谱后序》中称梅“韵胜”、“格高”。林逋在《山园小梅》中道:“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夜黄昏”。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还有不少建筑以专赏梅而设置,如拙政园中“雪香云蔚亭”就是专为早春赏梅而设。亭旁植梅,暗香浮动,周围竹丛青翠,林木葱郁,凸显出城市山林的幽远趣味。古典园林将松柏的耐寒特性,比德于君子的坚强性格。苏州留园中部南墙花坛,据记载原种植一棵明代古柏,无意花坛自己生出女贞一株,与古柏缠绕相生,交柯连理,因其景殊异,被列为留园十八景之一,即古木交柯。该景点的涵义就是借古柏、女贞凌寒不凋、四季长青的自然特征,抒发文人的自傲精神。 园林植物的吉祥寓意 根据植物的习性、气味、名字的谐音等,从古至今它们都被赋予特定的文化寓意。“桂”谐音“贵”,寓意为富贵或有贵人相助,更有“蟾宫折桂”的美好祝愿;柳谐音“留”,有挽留和惜别之意。此外还有如桔(吉)、芙蓉(富荣)、枣(早)、桐(同)、榉(举)、槐(怀)、竹(祝)、荷(合、和)、莲(连)、柏(百)等,因谐音取其美好寓意而栽于庭院。中国自古视“灵芝”为祥兆,吉祥图可见鹿口或鹤嘴衔灵芝,常用作祝寿礼品;梅花因有五瓣被认为是有五个吉祥神,常有“梅开五福”图;莲花在中国文化里面象征着和善,夫妻和美之意;无患子受到尊崇,果实俗名鬼见愁,佛教称为菩提子,可串联作念珠,有它“无患”;月季因四季常开而视为祥瑞,有“四季平安”意蕴,与天竹组合为“四季常春”;松柏因四季长青、树龄较长而寓意长寿;牡丹被视为“富贵花”,常与玉兰、海棠、桂花搭配在一起,寓意“金玉满堂”;石榴有花有果,特别是由于种子繁多,自古以来就被作为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象征,民间更是流传“榴开百子”的说法,代表了人们期盼子孙延绵、家道兴旺的美好愿望。如网师园万卷堂前植玉兰、女厅前植桂花,春观兰、秋赏桂,饱含祥瑞富贵之意。民俗中“家有梧桐树,何愁凤不至”及《庄子·秋水》中“夫宛鸟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都有梧桐树招引凤凰栖息之意。如耦园东园西墙边种植梧桐,园主沈氏把夫人比喻为凤凰,将其招引来东花园栖息,与自己共度时光。这些植物不仅美观雅致,更是承载了园林主人的美好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中国园林文化博大精深,植物景观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园林设计中,植物景观的配置仍然需要重视它所蕴含的文化特征,植物景观仍然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来支撑其生命力。只有深刻领悟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的本质特征,充分挖掘传统园林植物中蕴涵的丰富人文精神,同时根据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和文化背景,与时俱进,去芜存菁,结合生态文明观念,注重生态和地方物种多样性保护,才能更好地继承发扬我国古典园林的精髓,创造出满足现代人生活习惯与审美要求的植物景观,从而使我们获得精神上的超脱与自由,享受审美的愉悦。 参考文献: 浅析中国园林植物文化性格的认知与传承[J].蒲恒恒.农业与技术.,41(01) 浅析中国园林植物景观中的文化意蕴[J].王小鸽,戴夏燕,崔永妮.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3)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文化探讨[J].廖荍.建材与装饰.(18) 中国园林中的植物文化内涵[J].吕洁.文物鉴定与鉴赏.(05) 中国传统园林植物的人文思想[J].赵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1)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weihuaa.com/zwhzl/10081.html
- 上一篇文章: 今日平乐沙子渡河美景怡人引客来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