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街日记温暖治愈的姐妹情
如果说《如父如子》是对父爱的探讨,那么《海街日记》则是对母性及女性角度的感情抒发。 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一直担心影片的结局会不会像是《无人知晓》那样,家庭的结局飘渺迷离,最终化为尘埃。 所幸的是导演并没有那样安排,全剧一直弥漫着淡淡小幸福,我想大概是有了香田幸这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吧。 香田幸被妹妹戏称为“女生宿舍舍监”,是家中的长姐,父母离异后,像母亲般照顾着妹妹们,拥有在家中的话语权威。 在恋爱中的她,又是怯懦的——她爱上已婚的同事,不断为同事不离婚的原因开脱,不正视问题本身。 但作为长姐的她,沉稳、知性、细心,能抓住妹妹们情绪敏感的小细节,是家中屹立不倒的一面旗帜。 而浅野铃作为最小的妹妹,与香田幸又有很多相似之处。 由于父母离异,她在小小年纪就比同龄人成熟冷静,特别是在父亲葬礼冷静照顾着弟弟,不哭也不闹,与她泣不成声的后母阳子形成鲜明对比。 当我们误以为阳子重感情,而浅野铃感情淡薄的时候,真相出来了。 在父亲重病的时候,一直是浅野铃照顾他到最后。 被姐姐们洞破的浅野铃只是轻轻点点头,然而当姐姐们说“谢谢你”的时候,她终于小声哭了。 眼泪带着委屈,带着释怀(压在她心里太多太多),长辈们都认为她“很可靠、很懂事”,却没有人理解她的心思。这一种敏感的情绪被素未谋面的姐姐们识破了,她终于能像个孩子一般哭出声。 所以我们便能理解,为什么她会在站台追着列车跑出很远很远。这个镜头的设计,象征着小铃会奔向新的生活,有新的归宿,也是一个奔向爱的过程。 这样有活力的镜头,导演并不吝啬在小铃的身上下功夫。 樱花隧道的那段情节,对于小铃的特写,恰是体现了这个人物的美,青春、朝气、倔强的生命力。 她仰面迎风,沐浴在阳光里,不就是对美好生命以及幸福生活的一种眷恋么? 所以为什么我认为她与香田幸像,不仅是因为类似的童年遭遇,更多的是性格相仿,小小的身子里藏着巨大的隐忍,却又不屈。 她不认为自己是个小孩子,年纪小只是在姐姐们面前相比罢了。 “明明还是个孩子。” “和姐姐们比起来的话。” 电影是通过视听语言传达出来的媒介产物,用的是眼睛和耳朵。不过我认为是枝裕和的电影,完全可以说得上各个感官并用。 提到他的电影,少不了季节的变化,少不了蝉鸣、咸咸的海风、呼扇的落地扇、嫩绿的盆栽和庭院深深。 这些在本片和《无人知晓》中都可以感受到,仿佛自己真的处在那个燥热的夏日,这便是是枝裕和电影神奇的地方。 是枝裕和还有个拍摄的风格,就是喜欢利用生活常态,把生活中的小细节搬上银幕。 例如:洗菜、做饭、做家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认为很平常,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但是枝裕和的镜头语法把它们放大,在平淡的生活中展现浓郁的家庭气息,展现幸福。 日本人对吃很有研究,是枝裕和也爱用镜头特写食物烹饪,他喜欢直接特写或是用中景把人物裹在景框里。 能够一起做饭,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 “吃”同样也是本片重要的一个元素。 “关于这部电影,始于一场葬礼,然后进行了法事,最后又描写了一场葬礼。在这过程中,吃的场景,也就是说活着,为了活着而做的事情不好好描写,整部作品都会朝向一个凄凉的故事发展。如果这样的话,那四个年轻的姑娘的魅力就会减少许多,所以我重点拍摄了吃。”是枝裕和在采访中说道。 看,吃并不是简单的吃,是有目的的吃。 吱吱呀呀的油 鱼糕咖喱 有人说,是枝裕和的电影总免不了剧情的俗套和狗血,比如离异的家庭、重组家庭、意外捡到的孩子…… 但偏偏是这些自认为俗套的东西,才能在他的组合下形成一个个温暖的镜头。 “淡淡的日本家庭片,只需微笑和淡然,便可解开心结。”豆瓣网友影志如是说。 像是在片中长姐香田幸的笑容,安定又给人希望。 又如那句台词:活着的东西都是很费功夫的。 电影始于葬礼,终于葬礼,却感受不到太多的悲伤,像是一份时间的缓缓流逝,像是生命的无尽蔓延。导演在细节上安排得很巧妙,他让两位逝者都熬过了樱花盛开,观赏完樱花再死去,再多的执念也可以放下了吧。 再者就是千佳手里的紫薇花,第一场葬礼结束的时候她拿在手里把玩, 最后一场葬礼结束她亦是如此。 瞧,时间又在细节中不知不觉流逝了。 整部影片其实是对“家”的寻找,这也就是为什么影片一开始是从乃佳从男朋友家离开后开始的,暗喻乃佳终究会离开,回到自己真正的家中。而幸是在家最长的人,她默默守护着这个家,默默守护着温暖,等待妹妹们的归来。 很多人说生活没那么简单,可是生活本就是一餐一饭,一生专心做好一件事,守着亲人留下的宅院,缝缝补补,在四季风物的更替里缓缓前进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weihuaa.com/zwhzl/10868.html
- 上一篇文章: 烟台七区中小学学区划分全部出炉多区发生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