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范聚焦大字地名串起庐州文化
APP开发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shishang/20004.html ○大吴村杨钧摄 地名,是一座城市不可磨灭的印记。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碎片;一个地名,就是一幅风情画卷。 要说一座城市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名,那大字地名一定排得上号。纵观庐州地名,也有很多被冠以大之名,如大蜀山、大众巷、大圩、大岳山、大方、大艾、大司、大吴、大胡……这些大字地名的背后,究竟有着哪些传奇故事?彼之大,大在何处?见证了古城庐州源远流长的大蜀山,城墙根下的老巷道大众巷,美景与文化并存的大圩,流传着二郎神赶山传说的大岳山,先祖为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后裔的大方村,有着进士、旗鼓石特征的大艾村,被称为银屏奇石街的大司村,有着刘伯温开凿蛟龙井神话的大吴村,历史上曾立过六脚(柱)级别牌坊的大胡村……合肥的大字地名,串起了千百年来的珍贵庐州文化印记。在合肥聚力打造五高地一示范的今天,更能彰显出这座城市悠久而丰厚的历史人文底蕴。 大蜀山:润泽一代又一代的合肥百姓 ○大蜀山 大蜀山坐落于合肥以西,海拔米。这里风光旖旎,四季景色优美。蜀山雪霁曾被评为古庐阳八景之一,年蜀山春晓又列为合肥十景之一。作为合肥近郊唯一一座绿山,这颗镶在城市边缘的绿宝石,多少年来,润泽了它脚下的这一片故土,润泽了一代又一代的合肥百姓,也见证了古城庐州的源远流长。大蜀山之所以称为大,也印证了它在合肥百姓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何谓蜀?中国最早解答词义和名物的工具书《尔雅·释山》释,蜀是独的意思,因大蜀山周边无岗阜连属,只是孤单单的一座山,故名蜀山。《庐州府志》载:有蜀僧于此结庐,偶思乡水以锡卓地,泉汩汩而出,尝之有瞿塘峡味,因名为蜀井,故也有一说,蜀山以此而名。 大蜀山不仅是一座森林公园,也是一座地质公园。它是形成于中生代白垩纪时期(约1.4亿年前)的一座火山。据20世纪80年代初期卫星拍摄的照片显示,大蜀山上有两个圆点,那就是两个火山口,主火山口位于现行的主峰处。除了卫星照片证明外,大蜀山保留了古火山应有的火山锥、火山瀑、火山岩,连难以发现的火山颈也能找到。昔日文人墨客每游至此,登高远眺,触景生情,总要吟咏一番。明代诗人龚志益曾作《游大蜀山》诗句:十年前此问岩阿,醉卧南窗共放歌。清张祥云曾写下《蜀山》诗:《尔雅》蜀者独,兹山因得名。孤标摩碧汉,远势壮金城。岚翠千层积,川原四望平。上方鸣法鼓,应有蛰龙惊。《续庐州府志》曾记载它:春山艳冶如笑,夏山青翠欲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澹如卧,惟其卧也,故雪霁神开,跃然有起色矣。古人熊敬有诗赞美说:晓起俄惊霁景开,高山头白势崔巍,卷帘为爱琼瑶湿,一片寒光入座来。正是这些对蜀山雪后放晴景色的描写,使蜀山雪霁被列为古庐阳八景之一。 大蜀山有过辉煌和苍凉。史载唐贞观年间山上的开福寺香火正旺,五代十国时期杨行密据庐州,在大蜀山建过行宫。年秋,卫立煌,没毫长,大蜀山,办学堂,他在这里建起了蜀山农林职业学校。年5月合肥沦陷后,日军炸毁了开福寺和农职校,砍光了山上所有树木,并和抗日军队在此反复胶着。战火兵燹和乱砍滥伐,致大蜀山变成荆棘丛生的荒滩秃岭,正所谓惨淡郊原落日黄。 新中国成立后,合肥成为安徽的省会。当初的规划一度重点向西发展,因为蜀山一带风景俱佳。山麓,逐渐绿化,扶苍滴翠;水面,次第抬升,碧波荡漾。山水相依,风光宜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如今的大蜀山已不再是合肥的最西边,周边一批现代化建筑更为景区增添了时代的韵律。长江西路、黄山路笔直地通向大蜀山的脚下,四季花海与大蜀山的同框,更像一幅山水画卷,不远处的安徽(蜀山)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也在她的凝视下扬帆起航。 大众巷:城墙根下的老巷道 ○大众巷标示牌 繁华喧闹的合肥老城区,安庆路与长江中路之间夹着一条大众巷。大众巷虽然名称中也有个大字,但却是一条面积并不大的小巷。虽建造时间不长,却有许多故事。 解放后,许多单位在大众巷一带建房,如华东地质勘探队住宅区和武警总队住宅区。不过那时的房屋相对于今天要朴素得多,只是一些多层建筑,周边被普通居民的平房包围着。大众巷便是这其中一条窄窄的巷道,仅容一人通过,大家习惯把它称为一人巷,而且是一条死胡同,不像现在一直通往长江中路。 年,安徽省农业银行和安徽省服装进出口公司在长江中路上连在一起的姊妹楼,大众巷随之被打通并拓宽,曾经的一人巷,连接起了长江中路和安庆路。年安庆路拓宽改造,正式在巷口竖起了大众巷的标示牌。 城墙根下的这条大众巷,可谓是见证了合肥的变迁。很多老合肥人在提到大众巷的时候,都会提到二路公交车,因为曾经的二路公交车经过东鼓楼巷沿着安庆路一直到达大众巷。大众巷是终点站,站牌下永远都站满了等车的人,大家每天的生活也是从这个公交站牌开始的。 其实一开始,二路车并不到大众巷,而是到霍邱路与蒙城路交口处,后来因省公安厅等一大批单位进驻大众巷,带动了周围的人流量,为方便来往行人,才将二路车的终点站搬迁到大众巷附近。现在,二路车站早已搬走了,大众巷前的公交站也换了好几次,但唯一不变的是这个城墙根下的巷子曾带给合肥人的回忆。 据悉,大众巷西边的天王巷也曾叫过大众巷,后为避免重名,才改回天王巷的。经过时间的洗礼,现在的大众巷已然和之前不同,但无论怎样变化,它的存在始终在告诉我们,曾经的那些美好是不会抹去的。 大圩:鱼米之乡的灿烂文化 ○大圩 大圩,南濒巢湖,绿肥水美,物产富饶,自古就有合肥粮仓鱼米之乡之美称。历史的烟云造就了这个鱼米之乡灿烂的文化。在时光的长河中,大圩人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打夯歌、玩花船、舞龙狮、唱庐剧……作为全国文明村镇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大圩品位的提升,离不开外在的景观,更离不开内在的文化。美景之为血肉,文化之为骨骼,大圩的大,在于充实而又丰满。 位于大圩镇学塘村的大孔祠堂,距今已有多年历史。作为合肥市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规格最高的古代宗祠之一,大孔祠堂也是合肥现有古建筑中彩绘规格和档次最高的宗祠。年被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又被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孔祠堂建于清末(年),是时任甘肃省督办、御赐二品顶戴和总统右江各军的孔华清(大圩镇人)为家乡族人所修建的宗祠。整个古建筑群属江淮地区古建筑遗存中的珍品和瑰宝,整体布局亦与孔庙、大成殿、文庙等一脉相承,其在儒家学派发展的研究中起着积极作用。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大孔祠堂被作为学堂使用。年祠堂又被改为粮站,叫做大孔粮站。改作粮站时,东西两侧厢房的墙曾被推倒。那时藏书楼尚存,旁边是11间门市部和几间仓库。 年年底开始,合肥市政府投资对祠堂进行彻底修缮,还陆续恢复山门殿的东西配殿、东庑殿、西寮房、气势宏伟的藏书楼以及整个祠堂的围墙和庭院绿化等,修缮和恢复建筑面积平方米。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修复,久违的大孔祠堂终于重新呈现在人们眼前。而合肥,也正因为大孔祠堂的存在和传承,平添了崇文重教的明朗性格。与今天科教之城的别称,可谓相辅相成。 打夯歌是大圩本地独有的艺术形式。打夯歌原本是旧时农村盖房子打地基、打圩堤时唱的劳动号子,具有调节呼吸、释放压力,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而现在,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打夯歌不仅走出了大圩,还走进了江淮情的晚会现场,成为当地人必看的节目。 不仅仅是打夯歌,每到晚上,大圩村民们自编自演的庐剧和威风锣鼓也会准时上演。他们白天在田地里劳作,到了晚上,用自创的艺术表现形式去除疲劳,陶冶情趣。 在圩西村、许贵村、磨滩村,还有舞狮、扭秧歌、健身舞、划旱船、迪斯科等文艺表演,都由当地农民自发表演。 如今,大圩获得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的民间文艺发展态势。现有民间文艺队伍十余个,全镇各类演职人员增至几百名。 大岳山:民间二郎神赶山传说流传至今 ○大岳山 大岳山,海拔米,位于庐江县龙桥镇黄屯社区境内,距庐城30千米。是庐江东南乡与无为县的一段分水岭:西侧属庐江县黄屯社区,东侧属无为县鹤毛乡。 清光绪《庐江县志》(卷之二·山川)载:岳山,治东南六十里余。与无为州接界。据传南岳圣帝曾巡游于此,山上建有南岳行祠,故得名岳山。称大岳山,因此山有两峰毗邻,一大一小,故有大岳小岳之分。 岳山,在黄屯山区又俗称恶山。因山区方言把岳读成恶(è),故在黄屯民间,岳山听其音则为恶山。 关于岳山,在庐江县境东南乡,民间广为流传一段二郎神赶山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恶山脚下的黄屯以北是南海,黄屯是南海岸,黄屯安定柳金山下有一岩石,称为钓鱼台,岩石下有滴水洞,姜子牙曾在此南海岸边钓鱼。时值玉皇大帝派二郎神赶山填南海,二郎神来到此地时,姜子牙怕失去这样一个好的钓鱼台,乘着二郎神休息时将他的赶山鞭子偷换了,把真鞭子换成假鞭子。二郎神醒来时,拿起赶山鞭子去赶岳山,结果一鞭子打下去以后,岳山纹丝未动,他顿感奇怪,平时赶山一赶一个准,怎么今天却赶不动岳山呢?二郎神面对偌大的岳山念念有词:岳山,岳山,事不过三,再打三鞭,点头回应。于是,二郎神用尽全身力气,连续打了三鞭子,岳山只点了三下头,算是对二郎神的回应,仍岿然不动。二郎神生气地将鞭子一甩,甩出了几十里远,落在了黄屯的西部,只听得一声巨响,紧接着电闪雷鸣,落地的马鞭刹那间变成了一座高高耸立的山峰。后来人们就把这座山峰叫做马鞭山,在大岳山的西面,相距约五六里之遥。 明清古庐江八景之一的青帘渔火画图中,青帘河岸那座又高又大的山峰便是岳山。青帘河,又名浣川,环岳山北麓由西向东流。这里清代置镇,镇多酒家,酒家以青布制酒幔,故名青帘。青帘曾流传一首民歌:潜川水,浣河流,流到青帘古渡头,岳山点点头。点点头,笑悠悠,拿出隔年老陈酒,一醉翻跟头。其岳山点点头的典故,即源于民间二郎神赶山的传说。 大方村:从周到方的人文传奇 ○大方村杨钧摄 在古老的巢北大地上,柘皋腹地,有一处地势低缓的平原地带,造就一座村落——大方村,先祖为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后裔,后世却改姓为方。村前,有着一座古先人的神墩,大面积红土,墩面平整,多有瓦片。古墩与村落遥相呼应,传说着人文历史。 大方村前后均环水,想是方氏先祖迁移于此,见四周岗丘山岭唯此地平整,于是择水而居,开植良田。大方村保留了原始村貌,庭院小楼,村户人家。穿村而过的道路,连通着四乡八里。 大方村先人周兴为周敦颐的后裔,世居江西。周敦颐,北宋理学家,著有《爱莲说》,流传至今。明朝建文年间,朱允炆继位,授周兴为金吾将军兼都指挥使。后朱棣谋位,改皇权,对前朝军臣多为禁锢。周兴为所连累,开始弃官隐名逃离江西,一直流落到柘皋北乡地带。周兴受助于当地方家隐居于此后,开始置田为农。并与方家结亲,生有三子。周兴终前留遗言,为了表达对方家感恩,后世子孙改姓为方。于是方姓一直传于今。 周敦颐后世传承较远,嫡传多在环江西四周省份。周姓所传后世譬如淮安周姓、绍兴周姓也多为嫡传。大方村的后人已改方姓六百多年,也许,溯源而上都为同宗。 大方村中建有方氏祠堂,宗祠大门前铭刻着方氏家训,重教礼仪,传承着家族历史。祠堂内,上百年树龄的紫薇每年都会如期幽然绽放,一棵古树见证着方氏家族的历史。 大方村外不远有一处为大城墩遗址,是钻木取火年代古人类活动与居住地。旧时以为是古代旧城址或兵营遗址,故称大城墩。大城墩上大面积红烧土,散落着瓦片。它与大方村遥相呼应,在这一处水泽平原地带,述说着千百年来农耕的历史与传说。 大艾村:自古出进士今留旗鼓石 ○大艾村杨钧摄 巢湖南岸巢庐公路上,有座村落叫大艾。一条进士巷,一条旗鼓巷,一条松树巷,是大艾村三条古巷。进士、旗鼓石成为大艾不同于其他村落的两大特征。 大艾村位于巢湖市散兵镇,临大山之下,距巢湖岸边不远,门户错落有致,村后有一处古泉塘。一条进士巷,一条旗鼓巷,一条松树巷应是贯穿了大艾村落的道路。村中四块旗鼓石保存完好。在旧时里,旗鼓石的大小数量、石刻以及旗杆的直径都颇为讲究。在环巢湖沿岸间,拥有如此数量和等级的旗鼓石并不多。 自古,这里出了位进士。封建社会,村有进士是光宗耀祖的大事,会在府第门口或宗族祠堂前,立旗杆石供挂旌旗。这些大青石制作的旗鼓石,通常以坚固浑圆造型,并雕有狮子衔环图,旗杆处有深洞眼,外形颇像古井井坛。 大艾村中的艾氏宗祠早已不见,保留下的旗鼓石成为大艾最早的记忆。这座由明朝江西抚州迁徙至巢湖南岸的村落,世代繁衍生息。随着现代乡村建设,和谐家园、幸福宜居成为大艾新的生活目标。 大司村:巢湖石装扮着美丽村落 ○大司村杨钧摄 美丽的巢湖市银屏镇有个大司村,其坐落于银屏山脉间笆斗山、青龙山、南龟山的峡谷口。屏峰水库聚天然山水,润泽着大司村。 明正德年间,一支司氏余脉从含山的清溪河畔司家墩来到这里,开垦种植,建立家园,繁衍生息。随着银屏山风景区建设,大司已置身于发展旅游的怀抱,奇石与山色共舞,生态与秀色同应。 走进大司村,你会被公路两边的风景石所吸引,形态各异的风景石像是走进一处山石生态园。这种风景石就是著名的巢湖石,而贯穿大司的公路,也被称为吕婆村的银屏奇石街。 巢湖石主产于银屏山,是碳酸盐岩受地质作用形成的多种造型石的一种总称。巢湖石外观与太湖石极为相似,一度为了销售打着太湖石的名称。巢湖石除具有太湖石的造型奇巧和瘦、皱、透、漏外,还有着石孔洞多而圆润,孔径圆,孔壁透光等特点,堪称一绝。 明末造园家计成在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专著《园冶》中专门提到巢湖石。《园冶》在书中介绍巢湖石写道:散兵者,汉张子房楚歌散兵处也,故名。其地在巢湖之南,其石若大若小,形状百类,浮露于山。《园冶》中又写到其色青黑,有如太湖者,有古拙皴纹者,土人采而装出贩卖,维扬好事,专卖其石。有最大巧妙透漏如太湖峰,更佳者,未尝采也。由此可见,巢湖石古时就被当做太湖石,成为扬州官商之物。 ○大司村公路两边的巢湖石杨钧摄 巢湖石形质优美,久盛不衰,成为造山赏景的上品。史书中最早提到的是隋朝隋文帝酷爱巢湖石,并派人取一巢湖石,在任一洞里烧香,所有空洞都会冒烟。从顶洞灌水,各洞都会冒出水花。这块巢湖石因造型特质被尊名为玉玲珑。玉玲珑到了宋代,被宋徽宗花石纲征敛,辗转到明代成为上海豫园的镇馆之宝。多年来这镇馆之宝一直都被认为是太湖石,也是巢湖石的遗憾。北宋书法家米芾任无为知军,收集到一块巢湖石,他戏呼奇石为石丈。米芾嫉恶如仇,不喜时风,不拜强贵,反拜石头,以明其节操,人称拜石。如今,拜石仍藏于无为县米公祠。巢湖石带动一行业,让大司成为巢湖奇石营商的聚集地。巢湖石也装扮着大司村落,山色青秀,绿树成林,奇石林立,让大司村与众不同。 大吴村:刘伯温曾凿蛟龙井 ○大吴村的蛟龙古井杨钧摄 巢湖北岸,邻近省道和栏滨路中垾交口位置,有一座村落叫大吴。大吴,为中垾镇美好乡村省级中心村。大吴村边,省道贯通于巢北与巢湖湖岸的栏滨公路在这里交错,京福高铁和淮南铁路线从村旁跨过,这里交通枢纽汇集,其地理位置不言而喻。 大吴经过美好乡村规划建设,面貌一新。村口一口蛟龙古井,井口绳痕累累。传说六百年前朱元璋登基,刘伯温遍访金陵四周,意欲斩断龙脉。当行至大吴,见有蛟龙头东尾西横踞村口作腾飞状,刘伯温大为吃惊,便命凿井以镇之。蛟龙井井水清澈,大旱洪涝之年始终保持井水如一。 大胡村:历史上曾立六脚(柱)牌坊 ○大胡村杨钧摄 ○大胡村原先立牌坊的村口,如今新建了环湖绿道和防汛通道杨钧摄 巢湖南岸,有一名为大胡的村落位于巢庐公路和环湖绿道之间,依山面湖,风光秀丽。历史上这曾立有被旌表的牌坊,因其六脚(柱)在长江北岸腹地,堪称罕有的尊位和精致。如今,随着南岸建设,一座古老的村落正揭开面纱。 东有群山下的巢庐公路,西依巢湖水,传统大胡村以渔业和手工业为主。顺巢庐公路卜庙旁高斗湾而下,一条绿荫道中,通往的便是大胡。 大胡村先祖由徽州之地绩溪荆州北迁到巢湖南岸。明初年间,胡氏先祖一船抵庐州府下,开始了三地分居。胡氏兄长来到巢湖南岸六谷山地带,三弟去了无为,次弟即到了如今南岸大胡村落。南岸地带,依山环湖,土地肥沃,多成为移民选择地。传于大胡村历史上,清时有胡氏先人舞象之年便中举,显赫当时。胡氏先人年幼中举后,有黄姓大户人家嫁女。胡举人也将于次年为官上任。不成想,胡举人因病夭折,黄家女为之守孝,终身未再嫁。当朝听闻后,旌表胡氏,赐建牌坊。大胡村口,临湖而立的六脚(柱)级别牌坊,这在长江北岸较为罕见。 大胡六脚牌坊赐建后,当时大小官员路过此地均要下马。临湖岸边胡氏牌坊,与巢湖湖岸颇为古风,成为南巢一景。可惜在半世纪前被毁。又有村中老人记忆,当年牌坊边用料实木也极为考究。到了近代,木柱成了乡人白日里挂鱼晒肉的地方。奇怪的是,坊木晒肉不仅没蚊蝇,而且晒上几个日头也不腐。 历史烟云消散,大胡开始翻开新篇。随着巢湖南岸建设,隐于湖岸的大胡也逐渐掀开面纱。看见青山,望见大湖,让岗原之间大胡村展现农村新貌。站在大胡,向西眺望,那一处原野上,是原先立以牌坊的村口,如今新建了环湖绿道和防汛通道。泊水之上,巢湖也用霞光中一抹绚丽色彩,在古老的村旁,演绎着自然中的风光大片。 合肥晚报ZAKER合肥记者秦鸣通讯员汪德生杨钧(除署名图片外,其余均为资料图) ○大艾村杨钧摄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weihuaa.com/zwhzl/11082.html
- 上一篇文章: 昆明网红山谷中秋火爆来袭拥有10多种网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