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写在前面

秋来了,该写一首怎样的诗词,来迎接她独有的韵味呢?

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故而,世人皆知:一叶惊秋。

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故而,世人皆知:秋水长天。

秋,又携了怎样的秋韵,款款而来?

丹桂飘香,黄叶纷飞,静看流光。

清浅流年,落月无声,思念落眉间。

秋风,落叶,绿酒,残花,双燕欲归。

秋,究竟应该有一段怎样的韵味呢?

这首晏殊的写在秋天的《清平乐》,必须要读一读。它写了细细的秋风,让人顿感丝丝凉意;写了飘落的梧桐树叶,让人顿知秋叶静美;还写出了这样的初秋,词中之人一人独处生出的淡淡的思绪与秋思,虽是承花间词余韵,却自成一格。

02《清平乐》

清平乐·金风细细

晏殊〔宋代〕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译文

微微秋风吹拂,梧桐树叶飘飘下坠。初尝香醇的美酒人很容易就有了醉意,只好在小窗前躺卧酣眠浓睡。

紫薇花和朱槿花已凋落,只有夕阳斜照在楼阁栏杆上。成双的燕子到了将要南归的季节,镶银的屏风昨夜已微寒。

晏殊(年-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03赏析

这首词的特点是风调闲雅,气象华贵,二者本有些矛盾,但词人却把它统一起来,形成表现自己个性的特殊风格。

词的上阕是写酒醉以后的浓睡。起首二句在写景中点明时间,渲染环境。金风,即秋风。庭院内,秋风是“细”的,故而,这样的秋,才少了几分萧索之感,显得平静、悠闲。所以所见的落叶,才会有一叶一叶慢慢落下的感觉,不见凌乱凄然之感。晏殊将眼前的秋景,写得如此平淡幽细的,也是极为少见的。

下面“绿酒”一句,因为用了“初”、“易”二字,也是淡淡的一笔,淡淡的秋,淡淡的饮酒,意境相承,但却是陪笔;至“一枕小窗浓睡”,才写出此阕的主旨。小饮何以“易醉”?浅醉何得“浓睡”?原来词人有一点闲愁。然而以酒浇愁愁更愁,愁深故易醉,醉易故睡浓。此意于下阕尤能见出。

如果说上阕是从昨晚的醉眠写起,那么下阕则是写次日薄暮酒醒时的感觉。这样浅浅一醉,就睡了整整一个昼夜,睡极浓矣。一觉醒来,写了夕阳下朱槿花残,紫薇花落,情绪又如何呢?他没有言明,只是通过他眼中所见的细微景象,折射出心情之悠闲,神态之慵怠。

结尾中仍然透露出一丝丝哀愁。日暮了,斜阳正照着阑干,也正是“双燕欲归时节”。双双紫燕即将归巢了,这个景象使得作者忽然想起,昨夜自己独自饮酒,醉后一个人独宿。一种凄凉意绪,落寞情怀,因为眼前的“双燕”,淡淡的衍生出来。屏风微冷,正是自己一夜独处的写照。

04结语

此词之所以受到评论家们的一致称赏,主要在于它呈现了一种与词人富贵显达的身世相协调的圆融平静、安雅舒徐的风格。这种风格,是大晏深厚的文化教养、敏锐细腻的诗人气质与其平稳崇高的台阁地位相浑融的产物。

从词中,我们能读出的仅仅是眼前的秋景,而不是秋天那种思念与凄然的情绪。而整首词里体现的,是在富贵闲适生活中,对时令更替的一种细致入微的体味与感触。拥有着闲适的心境,放松的心情,在这样最好的状态下,一人独处,一人静思,方能描绘出这样闲淡雅致的秋景。

秋,不过是四季节令里其中的一个季节,平凡而常见,是文人雅客赋予了它感情色彩。故而,秋究竟如何,需要每个人自己去到岁月里,慢慢的去品尝。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weihuaa.com/zwhzl/11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