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处涅槃是什么
修学佛法最后的归趣在求证涅槃,学佛修行的人,应当要彻底明白它,不可轻易忽略。然而涅槃到底是什么?包含了什么意义?却是很多人都不甚明了的。 涅槃的意义 涅槃是梵语,正音为波利匿缚男,旧云涅槃,现在顺古也称作涅槃。又名泥洹,或云涅槃那,都是音译讹略不同而已。 涅槃旧译为灭度,或云寂灭、无为、解脱、安乐、不生不灭等,名称虽然不同但意义则相同。 灭度,即“灭”除烦恼,“度”脱生死的意思。 寂灭,“寂”谓理性“寂”静,“灭”谓烦恼“灭”除。也可以说,证得“寂”静之体性,自然烦恼“灭”除;烦恼灭除,自然证得寂静体性。 《智论》云:涅名为出,槃名为趣,谓永出诸趣生死,则亦可译为出趣也。 如果根据新译,玄奘法师则译为“圆寂”,此义来得比较完善,因为寂灭、灭度、解脱等译,仅仅是从断德方面,表示断灭生死烦恼。圆寂则包含了智断二德。 具足一切福德智慧叫做“圆”,永离一切烦恼生死叫做“寂”。简单的说:即德无不“圆”,患无不“寂”。详细的说:即福慧二严做到圆满无缺(圆),三惑烦恼彻底清除,二种生死完全度脱(寂),永远不再被烦恼生死所困扰,回复“圆”明“寂”照的本有心体,而获到一种纯善纯美的庄严解脱。这就是涅槃的境界——圆寂。圆是从进善方面来说,成就一切福德;寂是从灭恶方面来说,断惑灭苦。 总之,圆寂也就是指得“圆明寂照之真心”。因为真心本具一切功德(圆),永离一切烦恼(寂)故。成佛即证此真心,涅槃并非诸佛的专有品,不过凡夫一向为梦想所蒙昧,因此不能证得。所谓迷则颠倒梦想,悟则究竟涅槃。 当知,梦想根本是从本觉真心而起的,我人如能灭一分梦想,即证一分真觉,好比镜子去一分尘埃,即现一分光明,乃至全灭全证。至此则一切功德无不复归“圆”满,一切烦恼生死无不毕竟空“寂”,是证到大乘究竟涅槃的境界。 涅槃的种类 现在再来介绍一下涅槃的种类:涅槃有两种,一、有余涅槃,二、无余涅槃: 就小乘方面来说:证得阿罗汉果,对于招感生死业因的见思惑,虽已断尽而更不生起,但尚有前业所招的生死果报身未灭(生命体犹存),叫做有余涅槃(尚有余此有漏依身的生死苦果可灭故)。 若连以前烦恼业所受之身亦灭,更不随业受生死,叫做无余涅槃(无余外生死苦果可灭故)。换言之,不但招感生死之本的心理上的烦恼业惑已经解脱,即众苦所聚的生理上的现实生命体亦同称解脱,此为无余涅槃。 以上为小乘的有余、无余涅槃(此有余、无余同为一体,因同断见思,同证真理。其不同处,唯在有漏依身灭与未灭上分)。 就大乘方面来说:若变易生死因尽为有余涅槃,变易的果尽为无余涅槃。此为大乘的有余、无余涅槃。 就大小相对而言:小乘所证涅槃为“有余”,因为它仅断见思烦恼,灭分段生死而已,尚“有”其“余”的尘沙、无明烦恼未断,变易生死未了,故曰有余。至于大乘所证的涅槃,则为“无余”,因为它是三惑全断,二种生死永灭,再“无”其“余”的烦恼可断,生死可了,故曰无余。此为大小相对的有余、无余涅槃。 据上所说,小乘涅槃所断的是见思烦恼,所灭的是分段生死,所证的是偏空真理,所以它的生死因便是见思烦恼,它的生死果即指有漏依身(为有漏烦恼感受生死所依之身)。大乘涅槃,所断的是尘沙、无明烦恼,所灭的是变易生死,所证的是中道实相理。此则以尘沙、无明为变易生死因,空及二边之法相为变易生死果。 总之,二乘所证涅槃,它的本体是见思烦恼永寂,偏空真谛理显现。菩萨所证涅槃,它的本体是尘沙烦恼永寂,但中俗谛理显现。佛所证的涅槃,它的本体是无明烦恼永寂,实相中谛理显现。 小乘虽然不算圆满解脱,可是它已能了脱分段生死,因此,亦得称为涅槃——小涅槃;三德中仅具解脱一分。至于大乘所证的涅槃,可就不同了,它是圆断烦恼、圆满解脱、圆证三身、圆获三智;那法身、般若、解脱三德具备,常乐我净的四德不缺。 此外还有性净涅槃、无住涅槃,加上前面有余、无余为四种涅槃。有余、无余是三乘共证,凡夫无分;性净涅槃是凡圣同具;无住涅槃是佛果独证。 现在简略说明如下:“性净涅槃”谓诸法自体,性本空寂,不假他修,法法平等,圣凡不二的理性。 “无住涅槃”是说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因为它是福慧圆满,更无所求。体虽如如而能不变随缘;用虽生灭而能随缘不变。又以大悲故不住涅槃(不忍坐视沉溺生死的众生而不救),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不被无明所迷,业力所转),故云无住。 如上所明,涅槃是学佛修行最后的归趣,是诸佛圣者所同证的圣果,是由历劫辛苦,积行一切功德所换来的代价。 往期回顾 ?藏识 藏识|这位祖师曾于灵隐寺隐姓埋名清扫茅房,直到三年后的一天…… 藏识|珍重导师并海众不胜依恋向灵山——雪窦重显禅师与灵隐寺的因缘 藏识|与两宋首尾呼应的两部佛教史书 藏识|翠微亭下忆精魂宋韵正气世常存 ?巡觅 巡觅|,三到灵隐,心之所向 巡觅|夏日,对话灵隐 巡觅|承宋韵之脉铸时代之魂 巡觅|如何建立信仰——依《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学处 学处|释迦牟尼佛如何报答亲恩 学处|学佛的目的 学处|水陆法会为什么要持续七天 学处|《心经》的“心”字如何理解? ?观照 观照|关于抄经:沐手恭书二三事 观照|学佛常常遇到障碍怎么办 观照|九月初九正重阳佛陀以偈劝孝养 观照|生命的启迪 ?开示 开示|太虚大师:三种般若 开示|印光大师:以真俗二谛破除执见 开示|倓虚法师: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故能寻声救苦 开示|虚云老和尚:信心坚固,长远心不退,则平常人也可以即身成佛 ?一偈 一偈|《佛说八大人觉经》——布施平等觉② 一偈|《佛说八大人觉经》——布施平等觉③ 一偈|《佛说八大人觉经》——出家梵行觉① 一偈|《佛说八大人觉经》——出家梵行觉② ?物语 物语|海棠——着意寻春春不见,东风吹上海棠梢 物语|七叶树——只为昔时受记莂今来此地荫人天 物语|木槿花——风雨禅思外应残木槿花 物语|紫薇——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 ?常识 常识|内坛为什么要结界 常识|水陆法会请上堂时都礼请了谁这些画告诉你 常识|水陆法会的殊胜缘起 常识|三十七道品——五根、五力 ?素食 素食|求于法味 素食|夕餐秋菊之落英 素食|饥则吃饭,寒则添衣 素食|淡中滋味最天真 ?分享 分享|藏经楼上晒经书 分享|身心的交付 分享|闻佛名号至心称念 分享|红马甲绿马甲 ?赏析 赏析|高丽水月观音菩萨像 赏析|清代木版画册:观音慈容五十三现 赏析|山西晋城青莲寺唐宋彩塑精品 赏析|宝泉寺北魏石造像塔 ?历史历史|石窟造像在北朝的兴盛历史|宏伟庄严的北魏寺塔建筑历史|隋文帝、隋炀帝对佛教的提倡与限制历史|隋代佛典翻译和经录编撰?阅读阅读|敦煌壁画里的重阳节阅读|菩萨何不现身今时阅读|倓虚法师记忆中的弘一律师阅读|时光不可空过?故事故事|尸毘王代鸽割肉饲鹰故事|我以无畏施且可安汝意故事|悉婆利王子住胎七年故事|佛法与人生?视频视频|千载胜缘逢盛世视频|佛教生态保护动漫——遇赦视频|佛教生态保护动漫——投宿视频|佛教生态保护动漫——方长不折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weihuaa.com/zwhzp/10102.html
- 上一篇文章: 城市开放空间晋城市文化艺术中心室外景观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