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二首其一

唐·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娉娉袅袅:身姿轻盈美好的样子。

豆蔻: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种子香气颇烈,可入中药。有草豆蔻、白豆蔻、肉豆三种。初夏开花,花未开时就显得非常丰满,俗称为“含胎花”,所以成了少女的象征。自杜牧《赠别》诗后,开启了以“豆蔻”喻指少女青春年华的意象先河,称十三四岁女子为豆蔻年华。

杜牧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杜佑官居宰相,受家庭影响,杜牧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虽政治才华出众,却也陷入党争之中不得重用,正如他自己所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公元年(大和九年),杜牧由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离开扬州,奔赴长安。杜牧23岁便在扬州任职,在扬州整整待了十年。在扬州期间,为各大青楼的常客,认识了不少歌妓。杜牧在扬州的生活可谓是花天酒地,如鱼得水。三十三岁的杜牧离开扬州时,写了两首赠别诗,留赠用情至深的一位歌女,至于这位歌女是谁,历史并无记载。

这首诗没有描述歌女的美貌,而是突出了这位歌女的风韵。不仅写出了少女的风情万种,也写出了杜牧的深情和依依不舍。

前两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是对情人由衷的赞美,十三岁的少女姿态袅娜,举止轻盈美好,就像二月里含苞待放,初现梢头的豆蔻花,青春气息扑面而来。用二月初豆蔻临稍、含苞欲放的美好形象,展示出了女子的天生丽质和气质不凡,纯情少女的形象跃然纸上。用“二月初”的豆蔻花,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形象优美而又贴切,十分精妙。

豆蔻梢头,这个比喻真是绝妙,豆蔻本就是红嫩的花儿,开在梢头,更显轻盈曼妙,形容一个豆蔻年华的小姑娘,如果用倾国倾城,就显得俗套了。自杜牧之后,“豆蔻”之喻被广泛推崇。甚至提起杜牧就联想起他的“豆蔻梢头二月初”。用“豆蔻”为意象,描写少女年华,开山之人是杜牧,后代诗人在此意象上继续升华,使得豆蔻意象不仅仅囿于少女与青春。

后两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唐代的扬州经济文化繁荣,颇有大都会的富丽豪华气派,十里长街,车水马龙,花枝招展,歌台舞榭,美女如云,却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她。诗人压低扬州所有美女的美,突出所歌咏女子之美,有众星拱月的效果。

这首诗,从人写到花,从花写到闹市,从闹市写到美人,最后烘托出意中人。挥洒自如,游刃有余。语言空灵清妙,富有个性。

杜牧(-),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太和二年(年)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因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又称其为“杜紫薇”。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杜牧一生创作了五百多篇诗文,其中大多数都成为经典之作,流传于世。从小学时代初读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到初中课本里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再到高中时代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杜牧的影子都无处不在,他的诗歌陪伴我们走过了学生时代。

—END—

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weihuaa.com/zwhzp/10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