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因为特殊原因,高考比往年推迟了一个月左右,而在高考的两天,又赶上了好多地方酷暑高温、最热的两天,这本身对广大高考生都是一个心态的挑战了,但仿佛是为考验大家的抗挫力一样,今年的高考题也有一些另辟蹊径的小难度。我们都知道,每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总会出一个诗歌鉴赏题目,其中选择的篇目或者是一些虽平常不常见到,但也不会过分难解的唐诗宋词,或者是国学名篇中的一些选段,可就算是《离骚》《诗经》之类的,也不过如此,很多考生还是会稍微复习到的。但是今年的高考语文全国1卷中,所选择的这首古诗却出乎意料的冷门,很多考生都表示,走出考场之后还是蒙的状态,完全没见过也不眼熟。那么究竟是怎样一首诗难住了大家呢?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原题:就是这样一首连连续敲出诗名系统都不能一次性识别的《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让人但是读到题目都望而生畏。可想而知,坐在考场之上,看到这样一首诗,后背是有多么凉凉。先不说到底题目难不难,首先在气势上便有了相当强的震慑力。不过凭借某些学霸的经验,越难的题才越有趣,既能拉开和其他人的差距,又能挑战自己的高度,获得新的成就感。因而,遇到这类题目的应对技巧,就是先稳住神,别慌,然后按照以往学习的正常套路开始耐心细心地去读去分析,抓住能抓住的,比如说诗末尾的注释,总归是有突破点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分析这首冷门的唐诗。这首诗的题目很长,因而所涵盖的信息量也是非常大的。根据注释我们可以知道“袭美”是人名,是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可以不去过分纠结了。其次,根据字面意思可以大概猜测,“抱疾”就是有病在身之意,“杜门”为地名,“见寄次韵”也不难理解,读的古诗多了大概便能猜得到,此大意为见到某人寄来的信再回复给他。次韵,是古体诗中的一种写作方式,“奉和”就是回诗与来诗的相和,写起来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了解即可,主要还是回归在这首回诗上吧。诗的首联便交代了事情的原因及结果,因为生病未能赴约而错过了春日郊游的美景,但是好友皮日休一直被圈在舍下教书,没有写出来一首关于春游的古诗。此句中的“下帏”挺有趣味,注释中也有解读,意为教书。颔联两句对仗工整,“百亩蕙”是引用屈原的典故,在《离骚》中的原句为“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兰”和“蕙”在这里都比喻贤者,屈原是说自己尽心尽力,辛勤培育了很多贤德之才,而这里也是作者的自喻,虽为能出游,却也常常读书育人。“三秀枝”引用了历史上伯夷与叔齐的典故,商被灭后,此二位坚决不吃敌国的羹饭,只是采薇充饥,后来这便用来比喻人高洁的节操和不屈的志向。用在此诗之中,一方面是用来比喻自己和好朋友如同伯夷和叔齐般的亲密感情,一方面也折射自己的意志。颈联相对简单,笔锋直转入大自然,表达出自己久未居官场、而在山间田野生活的畅快和自在。尾联引用沈约的典故,可见朋友患的是目疾,接着劝慰朋友好好养病,等到皮日休的身体痊愈了,他们又能一起去游山玩水寻春了。这一句劝慰很像我们现在的劝慰方式——好看的景色年年都有,只要我们还在,只要身体健朗,就不怕看不到那满枝盛开的花朵。讲到此,试卷后面的题目便也显而易见了,显然第一项中的“与外界不通音讯”是错误的。而作者的思想感情更是非常明了了,除了对病中好友的劝慰之外,从整首诗明朗的基调也可以感觉得到,作者对待生活的乐观心态,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展望。看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和我一样,有一种“拨开云雾见天日”之感呢?同时,高考试卷中这种正能量感满满的唐诗,是不是也让你感动呢?(本文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weihuaa.com/zwhzp/12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