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中国行181909年张柏林拍摄的
引子 年1月,美国芝加哥大学派遣东方教育考察团来华,地质系教授托马斯·张柏林与其子罗林·张柏林同为成员,28岁的罗林负责摄影,他以详实的文字回忆、极高清的照片,留下了百年前中国的影像,由于时光久远,很多照片不知出处,图游华夏网经过查阅大量资料,严谨考证,按照拍摄时间顺序进行还原解读,与读者朋友们共同回顾。 第18篇行程 年4月8日,考察团一行从灌县(今都江堰市)出发,前往漩口镇(今属四川汶川县)县,再至汶川县映秀镇,4月10日返回灌县。 我们找到清朝时期绘制的地图,再根据罗林的回忆,大致还原了考察团从灌县到漩口镇的行程路线,4月8日8时45分,从灌县出发,下午抵达漩口镇(当时属于灌县管辖),4月9日7时零5分从漩口镇出发,沿着岷江北上,到达映秀镇,下午4点45分返回漩口镇,4月10日7时10分离开漩口返程,沿途游览了二王庙,为节约时间,当日未在灌县入住。 一、灌县到漩口镇的途中 根据罗林的回忆,在前日成都到灌县的行程结束后,有一半的轿夫累垮了第二天直接返回成都(有读者朋友分析轿夫是驿站接力,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轿夫是从成都一路而来,不过罗林也提到了万县到成都之间他们经常换轿夫),由于灌县经济繁荣,谋生很容易,从事轿夫的人并不多,考察团为此耽搁了一个多小时才找齐轿夫出发。 1、考察团沿着松茂古道,出了灌县的西关没多远,罗林往灌县方向拍了这张照片,这是多年前最原始的都江堰风光,下方是飞沙堰,左侧的西关城墙依稀可见。 2、再往前走,考察团一行来到了玉垒观,罗林在和第1图相似的角度,又拍摄了下方的飞沙堰风光。 3、到了玉垒关后,罗林站在城楼上,远远拍下了都江堰远景照片,遥想两千多年前,追溯到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年),李冰为蜀郡守时修建了这处伟大工程,泽被蜀地两千余载连绵至今。 我们再放大细观,罗林回忆中提到从图中的桥上走过,那是一条由粗重的竹绳悬挂,上面铺设木板而建成的索桥(根据他的描述正是安澜索桥),桥的正上方是一座大坝,它将河水中的大部分水偏转到灌溉沟渠中,并控制着整个灌溉系统,灌溉着成都平原。沿着河的东岸步行,可以欣赏到壮丽的西部景色。 4、从城楼下来,罗林在玉垒关的门洞中,往出城的方向拍摄了这张城外景观。 第4图放大细观,门外可以看到一个人影,由于曝光原因,阳光只留下了他脸部的轮廓,其后方的建筑正是二王庙。 由于百年变化较大,本篇前面4张照片,我们查阅了大量资料,进行景物比对,根据都江堰的卫星地图,大致确定了拍摄的位置,如果仍有错漏,还望都江堰的读者朋友们提供新图指正。 5、出了灌县的玉垒关,沿着石板路,罗林在弯道处拍下了此图,正前方是普通民宅,右侧画面的一座碑坊,是禹王宫的所在,再往前方的楼阁是二王庙,因为要赶路去漩口镇,考察团是在返程时游览了二王庙。 6、沿着西岸的官道,罗林在一处油菜花田前按下了快门,我们可以看到油菜花已经盛开,一个村落出现在山脚下。 7、考察团绕过油菜花地,沿着岷江西岸的松茂古道继续前行,前方是一处较大的拐弯,河底满是冲刷过的巨石,几处民居沿岸而建。 放大细观,右下角的水边,有一个村民在钓鱼,这样的渔樵田园正是如今很多人羡慕的闲适人生。 8、继续上行,罗林从高处俯拍,岷江的河道开始收窄,从黑白照片中,我们可看到从雪山而来的江水很是清幽,到了岷江的西岸,罗林对高山景观赞不绝口,他认为这些山脉是构成西藏高原的第一个山脉,海拔在-英尺之间,而一路走来的东部四川大多为平顶的矮山脊,陡峭的大山让罗林感到很壮观,景色不像之前很单调。 9、罗林在此日行程所拍的照片注释并不详尽,笔者只能按照图片的拍摄光影、色调、地形等综合判断分析,上几图都是在岷江东岸拍摄,江水都在右侧,此图注释为四川阿尔卑斯山(罗林认为这些高山很似阿尔卑斯)的入口,江水出现在左侧,右侧的山坡可见隐隐约约的官道,至于是何处,则有待都江堰的读者朋友们考证了。 10、又经过一处油菜花地,左侧的土坡上是杉树,几间茅草屋建在路的转角处,后方是竹林,远处的一座高山矗立。 11、半山腰的古道更见狭窄,罗林看见了一处茅屋,居高临下而建,下方的岷江只在右下角露出了一点。 12、再往前行,那座高山近了一些,大树下,一条路通向远处的村落,由于曝光问题,照片有些暗。 13、考察团顺着官道走到村子前,罗林以油菜花地和村落为前景,拍摄了这张他认为是四川阿尔卑斯山(有读者朋友反馈是赵公山,期待新图佐证)的高峰,期待读者朋友们能找到这座高山的具体所在。 二、从漩口镇到映秀镇 14、考察团一行在4月8日下午到达漩口镇,第二天4月9日早上7点零5分,他们开始沿着峡谷往高山考察,罗林所摄的这张漩口镇照片景色优美,岷江与寿溪河在汇流于此,河滩上堆积着木料和毛竹,有几个人在忙着编筏,准备运往下游。 放大细观,右边的古镇,房屋临水而建,一座吊桥连接两岸,中间高地的宝塔是回澜塔,建于清道光年间(公元年),可惜年建设紫坪铺水库,如今这里都被淹没,古塔也迁移新址。 15、考察团沿途经过的一处索桥,此前网络上有文章将此图解读为安澜索桥,笔者发现与第2图的安澜索桥形状不同,暂时根据图片顺序列入到漩口镇附近,如果有熟悉此桥真正位置的读者朋友,还要烦请指正。 放大细观,桥头前的门边,依稀可见一个老百姓坐着。其后的对联有“砥柱”的字样。 16、考察团没有选择漩口镇往西的路线,而是沿着岷江的峡谷一路向北,晨光下,对岸的山林间,可以看到炊烟弥漫的景象。 17、山谷间的一处村落,住了好些户人家,田地在房前屋后,虽然交通不便,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恰如陶渊明笔下的隐居之境。 18、罗林回忆到这条从北方流入的河流(岷江),流经一个陡峭的峡谷,峡壁大多是石灰岩构造,在距离漩口镇直线大约6英里的地方,他们发现了巨大的花岗岩山体,后来走到松茂古道的交叉口,老张柏林与王翻译沿着峡谷前往映秀镇,而罗林则顺着古道开始爬山。 19、这是罗林渐渐登上高处,向着南方俯拍的照片,下方的岷江穿行在峡谷之间,如同一条巨龙蛰伏。 20、与前图同一位置稍微偏左,罗林又拍摄了一张面向南方的群山俯瞰图。 21、罗林沿着山坡爬到古道的尽头,又再去下一个山谷,然后径直爬上草坡,穿过灌木丛和荆棘,向北爬到海拔米的高坡,这张照片注释为往西藏高原的方向瞭望,罗林回忆中认为群山的壮观异常迷人,是地球上最伟大的山系,并对如此大体量的花岗岩山体感到很震撼。 22、罗林下山后,与考察团其他成员在映秀镇会合,罗林拍摄了映秀镇的岷江上一处索桥景观,随后返程,于下午4点45分回到漩口镇过夜。 放大细观,桥上有好些人在上面,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引桥是直接进入桥亭门洞,除了遮蔽风雨,不知道还有其它什么考量。 三、漩口镇返回灌县途中 23、年4月10日早上7时10分,考察团一行开始从漩口镇返回灌县,在松茂古道上,罗林遇到了两个年轻的背夫正在路旁休息,他们为了生活,翻山越岭,背负重物。 放大细观,面对外国人,他们不卑不亢的笑容,即便相隔一百多年,仍然让我们感受到川人祖辈的坚韧与乐观。 24、快回到灌县的附近,此图与第6、7图同在一处,官道上,其他人给坐在滑杆上的罗林拍摄了照片。 放大细观,前面的汉子穿着草鞋,一路走来抬着客人,面露疲惫之态,罗林则安然坐在上面,右上角还有一个小女孩背着筐,看着这远方的怪人们。 25、过了安澜索桥,考察团特地参观了二王庙,此庙始建于东汉年间,初为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后在南朝时期齐明帝建武年间迁至郫县,原庙改为“崇德庙”转而祭祀李冰父子,宋朝时期封李冰父子为王,后世便称为“二王庙”,照片中山门处的匾额为“玉垒仙都”四字,这是因祠庙建于玉垒山麓的缘故。 26、二王庙的内景,照壁上有一个大大的“静字”,罗林在回忆中对二王庙评价很高,这座美丽的寺庙在构思上是相当独特的,它是为了纪念为成都平原设计灌溉系统的李冰父子而建,实际上是一系列的庙宇,一座建在另一座上,山坡上有许多台阶相连,看起来就像是一座建筑,风景如画又气势磅礴。 27、二王庙内的一处楼阁,几层飞檐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神韵,左上的廊柱对联清晰可辨:鸿恩周阖省、玉磊流恩永。表达了川人永不忘李冰父子的丰功伟绩与感激之情,下方的碑刻落款为清咸丰三年,即公元年重修。 28、二王庙内的戏台,两棵当时已经有百年的紫薇树种在石台中,周壁还刻有诗句 29、二王庙的大殿,一群道士正在殿中做着法事,主殿的门匾是“粒乃蒸民”四个大字,落款时间是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年),可惜罗林拍摄的这些二王庙建筑大多在民国时期的年被火烧毁,随后经过复建,到年汶川大地震又惨遭震毁。 放大而观,喜欢历史与楹联的读者朋友可以细细研究。 30、由于考察团在灌县的行程很紧凑,也很辛苦,可以想象到,罗林一边拍照,随后又要找时间冲洗,难免会出现拍摄地未注明的现象,此图他就注释为四川的阿巴拉契亚山脉(美国的一座山脉),根据图片拍摄的大致顺序,笔者判断为灌县境内,至于是何处,还须大家来判断了。 考察团从漩口回到灌县后,为节省时间,当天并未在灌县过夜,而是继续前往成都方向,到达新场(今都江堰市聚源镇)过夜,于年4月11日返回成都,欢迎您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weihuaa.com/zwhzw/11068.html
- 上一篇文章: 紫薇年轻时没人追且看她20岁时的年轻
- 下一篇文章: 潍坊安丘百亩紫薇花开绚丽芳香醉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