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交给书法

大笔挥洒春风里不占光色自风流

——张占春书法小语

杜牧《紫薇花》诗曰“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桃李无言又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紫薇花又称紫金花,紫薇花根深枝繁叶茂,形色优美艳丽。紫薇花花开期长,宋代诗人杨万里有“谁道花无红百日,紫薇长放半年花。”的诗句,故又叫百日红。紫薇花适合大江南北,还能入药治病,深受人们喜爱。读到占春的书法,也就自然想起了杜牧的这首《紫薇花》,不仅在于诗中提到的“不占园中最上春”,更重要的是占春的为人处世、道德文章、书法之道,与紫薇花的形神,最贴近!占春的书法,我用四句话来表达,即“大笔写春秋,厚爱占砚端,苍茫墨色新,变化纸素间。”大厚苍变,笔墨纸砚,是书法中的“人为”与“自然”,“人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书为心画”,书法是书家心灵的表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于同一地方的书家,由于其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原因,其书法大多有相同的地域风格特征,这是自然而然的。邢襄大地有太行山脉,历史上,大元时期有紫金山书院,紫金山有其独特的风貌:大厚苍变。紫金山属于太行山脉,不是很高,但“大”,是其突出的特点。紫金山的“厚”,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它的“苍”,苍茫感,是区别于他山的特征,尤其不同于南方山的“秀”、秀雅。另外,紫金山还有一个特征,也是特别突出的,这就是变化之“变”,无论是其形还是色,都是丰富多样的。大厚苍变,是自然的山,也是书写的字,“大”指向字法,即结字之法;“厚”指向笔法,即用笔之法;“苍”指向墨法,即用墨之法;“变”则是指字法、笔法、墨法的变化。大厚苍变,还是做人的法则,“大”,是说做人要有胸怀,要大气,要包容;“厚”,是说做人必须厚道,要如大地一样,厚实、厚重,能承载一切。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与表达。“苍”,是“天苍苍,野茫茫”之苍,是苍松、苍穹、苍龙之“苍”,书法中,是指笔墨的苍劲挺拔。做人亦应如斯,勇于担当,忍辱负重。生活中,还要注意分寸,注重适度,要“勇于不敢”,要懂得“变”,“变”则通、“通”则顺、“顺”则利,“变”是人生是否顺利的关键所在。为此,我曾用两首《紫金书风》来说明我们这个地方的书风,其一曰:“紫金山灵出五杰,本来纯德重实学,兰亭雅集今又在,书风南北有差别。”其二曰:“大厚苍变紫金山,凝聚书风一片天,欲问其中有何意,人生长短几重关。”大厚苍变,这一紫金书风,不是随随便便就能造作出来的。莫言其深邃的传统文化支撑,诸如儒家之“厚”、道家之“变”、佛家之“大”等等思想境界的陶养,本身就需要长期的熏染。仅就其高超的书法艺术技巧而言,诸如用笔的自由挥洒、用墨的浓淡干湿、结字的巧妙组合、章法的和谐统一、风格的突出个性等等,也需要不断的磨练。这都是说,书法创作,类似艰苦的劳作,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贵在坚持的耐力和雄强博大的心力。在这方面,占春有着特别的表现和过人之处。占春视书法如生命,生活中似乎没有须臾离开过,他自幼痴迷,并坚持不懈,可谓“似痴如醉丽还佳,露压风欺分外斜。”(宋?杨万里)无论是上学还是工作,无论是教书还是从政,都始终不忘书法,书法就是他的初心!对于书法,其挚爱之情是那样的深沉,甚至是沉醉其中不可自拔,这是中华文化魅力所致!亦或是中国书法自信之体现!

占春书法,正草隶篆,诸体皆擅,而犹长于行草。行草书既实用又抒情,是占春自由表达其才情的最佳书体选择。唐代诗人白居易赞美紫薇花,曾有“独占芳菲当夏景,不将颜色托春风”的诗句。占春书法,大致说来,有这些鲜明鲜活的独到之处。

一是大气酣畅。占春常写“天地吾庐”四个行草大字,并用篆刻的“天地吾庐”作为座右铭,其意义应是“天地为庐,其大也,足以寄吾身;其广也,聊以载吾躯;其远也,权以释吾心。”有如是大的心境,便有如斯大气的书法。观看占春书法创作,就会想起窦冀所描绘的唐代僧中之英、开士怀素的书写情形:“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襟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真可谓笔走龙蛇,气象万千。此时的占春,已经完全沉浸在笔墨的尽情挥洒中,全然沉醉于线条的率性游走中,什么用笔的中侧、藏露、疾徐、轻重,什么结字的覆载、正奇、大小、稳险,什么用墨的浓淡、干湿、润燥、深浅,如此等等书法中的法度,都娴熟地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并化作自由挥洒的动能。这里已经看不到寻常的循规蹈矩、缩手缩脚、扭捏作态,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大开大合、大起大落,是力的美;是豪纵酣畅、大气磅礴,是气之势,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占春写的擘窠大字“快哉”,取意苏轼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是在昭告天下,做人作书都要有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这样才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如千里雄风,给人以无穷快意。二是雄浑朴厚。特别注重线条质量塑造,是占春书法的另一特色。占春书法,多用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即以中锋圆笔为主,藏锋裹锋为尚,厚重处浑朴苍穆,如黄钟大吕;细劲处筋骨凝练,如金风秋鹰;转折处,或化繁为简、遒丽自然,或杀笔狠重,戛然而止;连绵处,笔圆意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泻千里。结字章法自然开张,字与字之间,上牵下连,似断还连,或萦带娴熟,或断笔狠重,或细筋盘行,或铺毫直下,可谓跌宕多姿,妙趣横生。密集处不拥挤,疏朗处不空乏,可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深得“计白当黑”之意趣。占春书法,无秀逸妩媚之风,而有雄浑朴厚之神,点画外拓,弧形相向,顾盼呼应,形散而神敛。字里行间,随情挥运,自然变化,不计工拙,笔情墨意跃然纸上。例如他创作的“龙”———等书法作品,运笔时疾时徐,欲行还留,尽情挥洒。或左冲右突,欹正相生;或纽结粘连,浑厚朴茂;或戛然而止,痛快淋漓。特别是兴酣落笔,由行变草,迅疾奔放,一泻而下,如大河决堤,气势磅礴。三是意趣浓郁。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提出艺术的本体在于“有意味的形式”。他认为:“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及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书法是线条艺术,书家通过笔墨性能的发挥和书写技法的挥运,把自己的素质素养、性情性格、功夫功力等表现表达出来,反映出作者特有的意趣。意趣有意味、情趣、思想、旨趣等多方面的意蕴。占春书法有浓郁的天趣和拙趣。“天趣”即自然天成之趣,是中国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东汉蔡邕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诸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这里的“散诸怀抱,任情恣性”,便是书法中“师法自然”与“中得心源”完美结合的“天趣”境界。占春书法多“童体”,乍看歪歪斜斜,体态稚气十足,实则笔墨生机勃勃,结字妙趣横生,作品童趣盎然。清代傅山提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强调的同样是书法创作中自然因素、天然品质。书法的“拙”,是在“巧”之后,建立在技巧之上的深厚功力和深邃意境。占春书法,主要研习颜真卿,结体宽舒伟岸,外密中疏,用笔丰腴苍劲,寓巧于拙,给人以宽博古拙之感。另外,占春书法长于用墨,注重墨趣的塑造,可谓妙趣横生。书法本于笔成于墨,墨分五色,浓淡枯润渴,这种黑与白的对比和色调变化,所产生超然神妙的艺术美感,正是书法的魅力所在。用墨的关键在于用水,字的血肉即为水墨的调节,血生于水,肉生于墨,水墨调合得当,才能血浓肉莹,润时还涩,柔中更遒,意气盎然,神完气足。占春书法创作时,往往饱蘸浓墨而后蘸水,从最湿写到最干,从最浓写到最枯,从最重写到最轻,把墨色的变化充分凸显出来,把墨的五彩寓于挥洒过程,从而表现出美妙的墨色旋律。正如他创作的“求索”这两个擘窠大字,笔墨淋漓、气势恢弘、形式新奇、墨色对比强烈,有一种震慑心灵的“视觉冲击力”。四是变化自然。变化是事物的本性,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书法的创作、创新与求变,固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的创造性,然而,真正的书法创新,又不是仅仅靠自己的一厢情愿而一蹴而就的,因为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和基础,这就是遵循规律,即师法自然。变化是自然的,自然也是变化的,可谓自然地变化,变化得自然。书法讲究“无意于佳乃佳”(苏轼论书名言),刻意的摆布、执意的设计、故意的布局,往往事与愿违。书法中的师法自然,是大问题、大课题、大学问,孙过庭的《书谱》中有系统而深刻的论述,占春对此有独到的见解和准确的把握。占春书法,其用笔用墨、结字章法均富于变化、丰富多彩。占春书法的创新求变,同样经历了一个从用心、着意传承到随心、无意创变得曲折过程。其中有三个关键点,一是不断积累传承下来的传统的笔墨功夫;二是长期观察感悟到的自然变化的形态和情理;三是艰苦练习娴熟发挥出来的笔墨纸砚等工具材料的天然性能。如是,占春书法常有“神来之笔”,常有“意外惊喜”,正像孙过庭在《书谱》中所描绘的“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其中“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尤为重要,可以说是书法中的核心问题,它从哲学的高度与视域,阐释了自然与人为,这两个因素分别在书法创作中地位和作用,而特别强调的,则是自然因素的突出力量和巨大动能,而这又是书家们常常忽略的方面,反而过分看重各自的能力与作用,虽“莫不鼓努为力”,却不能很好地发挥工具材料的性能。占春则不然,他“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他笔墨相发,字纸相称,“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总之,占春书法就像那夏日盛开的紫薇花“枝干扶疏,凌霜雪而弥劲;花叶鲜茂,与云日而相晖。”艺术的鉴赏,特别是对于书法的品评,都是个人的认知与感受,见仁见智,同样是自然而然的,不必强求一致,更不会强加于人。我与占春是多年的知心书友,曾在同一所大学学习工作,对于他的道德文章书法艺术情有独钟。至于书法评论,本来就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其书法的造诣与境界,很难用我的文字表达出来,还是借用孙过庭的语言来表达我的心意吧!他在其《书谱》这样说:“夫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墨。粗可髣髴其状,纲纪其辞。冀酌希夷,取会佳境。阙而末逮,请俟将来。”-END-

审阅

路少河

供稿

李印华

编辑

张成举

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weihuaa.com/zwhzl/10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