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中药配方 http://m.39.net/news/a_5639541.html

里兆渠村

位于沣河西岸中部,灵沼古遗址东,距长安区政府18公里。户,人,耕地亩。村内有米长的东西街巷四条。沣灵路从村中间通过,构成灵沼街心什字,东西又有通往户县的乡级公路。已形成灵沼商贸市场,每逢周三为集市贸易日,成为长安区西部一个重要的文化和物资交流中心。驻有灵沼初级中学、里兆渠中心小学、卫生院、兽医站、计生服务站、粮站、电讯所、电管站、信用社等十数家单位。

村建于唐初,原址为古灵沼东流沣河的一条渠道,迁居人家后,名灵沼渠。清初一李姓财主迁往居住,易村名为李兆渠。清嘉庆《长安县志》亦记为李兆渠,后易音为里兆渠。

灵沼河,亦称无影河(上游为地下河)。与沣河一样源自秦岭,高冠峪河从户县禹王庙前入地无有踪迹,称无影河,从地下流至灵沼海子,涌泉出地,汇而为泽,称灵沼河。

灵沼是西周文王在沣水西岸建立丰京,向天问卦,营谋筹划建造了南有灵台,中有灵沼,北有灵囿,合称“三灵”之丰京圣地。灵台、灵沼有辟雍太学,又有教民稼穑的教化坛台;灵囿有驯养兽畜,屯兵训练的地方。灵沼之地为祭祀会盟,水产养殖和驾舟浏览的皇家御苑。据清嘉庆《长安县志·山川志》记载:贯通沣、灵两河有河渠名灵沼渠。

里兆渠在清同治年建起围城寨子,分两个堡子,东堡子较西堡子高出三尺,大两倍,内分前街、后街两条街巷,开北大门和东大门(南、西均开小门)修有高大的城门楼子,东门城楼匾额书沣水东注;北门城门楼匾额书三代醇风。西堡子城郭东邻东堡子西城墙,相距仅为10米左右,称中间路为夹道子(仅能过一马车),西堡子只开西门,修有西城门楼子,上书安和门。两堡子有两小门相通,在城墙凿有土门洞子相连。

西堡子后设2个村民小组,分别有高、姚、张、宋、魏姓;东堡子设4个村民小组,2/3姓张,1/3姓王,另有杨、童、姜姓各一户。东西村历来为一个行政村,设6个村民小组。主要为张、王、高、姚、宋、魏等姓。

以农为本,旧社会虽有手工作坊、染坊和商铺、窑场等多家,但绝大多数群众生活贫穷,疾苦难熬。有句顺口溜:麸子黑面包谷糁,野菜稀汤难饱腹。湿柴烧锅烟无力,老幼抹泪强忍饥。病残稚童庙中凄,逃荒贫媪街头乞。东山日头背西山,苦熬挨饿度日难。

原村西百米外,清朝初年建有道观,称“清阳观”,周围群众俗称“大庙”。有正殿五座,侧殿四座,又有厢房数十间。清末在道观里办起了私塾学堂,民国初年改办为“清阳观小学”。当时名噪四方、十数八里的学子都来此就学。民国25年(),由时任陕西省会公安局局长的魏炳文(当地回鹤庄人、黄埔一期学生)出资,在清阳观西侧建起四栋教室,每栋为4间,观内侧旁建两座各6间,称原址为东院,新址为西院,两院相连的校舍计建新房28间。抗日战争时期,日寇飞机轰炸西安,西安城内西南角甜水井文社小学迁移到清阳观小学,更名文社小学。西安搬来多名女师生,使当地人思想改变、农家富户也把女子送进学堂。人们风趣地念叨:文社学堂,铜铃脆响,气灯泽亮,时髦弹琴,皮鞋短裙,四兜洋服,舞棍操演。抗战胜利后文社小学又搬回西安。更名为里兆渠小学,如今在原校址上建起灵沼初级中学和西邻的里兆渠中心小学。

中医世家张怀信,家中悬挂的“悬壶济世”和“妙手回春”等牌匾十多面。因其祖父开始就行医乡里,学会移黄接骨,人称“神仙娃”。相传医好过“狐仙”的伤病和达官贵人的疾患,受到封赐的传奇故事。就连出门的代步脚力——毛驴,每到一处的叫声都能治好不少病人。至今张家孙辈张煊林,仍在灵沼街道开有诊所。早年这里人脉盛传久远、教书育人者名扬乡里,明代秀才大先生王老夫子,东堡子张家的五先生张景天,因教过北京原城防副总司令魏炳文中将而出名。年村子一年就考取张世信、张芝侠等六位大学生。

原建于村北(东堡子北门口)的佛堂,过去住堂僧尼多人,香火最盛时住堂居士们多达数十人。后又由张家出资出地扩建佛堂,增加佛堂内设,称其为张家祠堂。常言道:民怀其德建祠,众敬其义修庙。

相传早年村北有座将台(现灵沼乡政府驻地),是明代宦官张勇遗留。当时他身居显位,称千岁太监。回故里省亲、探视,随带将校军队。为了操练、检阅修台,后称为“将台”。

据考,村子原有祠堂、庙宇十多处。西堡西南角有太阳庙,西门内有菩萨庙、西门正西有清阳观;两村之间有阎君庙(或主生庙)西北角有无量庙;东堡子北门外有马王庙,东北角有龙王庙,北门口有如来佛堂(后为张家北祠堂),东堡小西门内有张家南祠堂,东大门内有三关庙。东堡东头有千年古槐,四搂多粗。

张志明,早年从军,曾在国民革命军孔从洲部队当过连长、营长、团长。西安事变时任团长,曾亲自领兵捉拿南京派驻西安的政府大员。后来参加中条山战役,年5月与孔从洲将军一起投诚起义参加改编,在刘伯承、邓小平部队任旅长、师长。参加解放中原开封、洛阳、豫西等战役,人称“大刀片子”。新中国成立后调任为河南许昌地区、周口地区、驻马店军分区司令员,正师职。曾率领军民参加焦枝铁路线建设会战和平舞钢铁基地建设会战,时任总指挥。年6月26日不幸去世,时年61岁。中央军委和国家民政部共同签署命令追授“光荣牺牲、革命烈士”的光荣称号,骨灰安放在郑州市烈士陵园。

张景和,原系国民十六军部粮秣军需,上校军衔,上过抗日前线,立过战功。新中国成立后在长安县文教局工作,曾参加过长安师范、长安二中、引镇中学、黄良中学筹建工作。其妻铁夕影,原系十六军高级眼科医生。新中医院第一位眼科主治医师,最早临床眼角膜移植手术。

另外,里兆渠走出的学子人才,学者教授,高级工程师、经济师及部队师级以上高级职称的人员十多名。如西安医科大学教授张建国,信息产业部88号信箱高级工程师张志杰,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慧敏,河南郑州某部师职军人张敬国,医院泌尿科主任医师张致国,省公安厅副厅长(祖籍长安里兆渠)张恒,西安市城市投资公司总经理高满石,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就业局局长张延城,电子工业高级工程师张林。

获高级教师职称的有西安三十四中张治国、西安昆仑子校姚恒政、凤县教研室主任张安林、长安师范张高仲,原斗门、细柳中心校校长高步堂及张文林、张射书等。

官道村

位于沣河西岸,坐落于灵沼街办正南1公里的沣河梁家桥西口,南与下南丰接壤,西与西南村接界,北邻里兆渠村。村东有沣河自南向北流过。韦灵公路从村口通过。户,人,耕地亩。

相传明成化年间一王姓家族逃荒于此,在原灵沼渠旁沣河普济桥头的官路旁居住,名曰五堡灵沼渠的南村。后因居于官道路旁(通往宝鸡、周至、户县的大道),更名为官道村。村民以王姓为主,占90%以上。

王姓落户后,在北边建起祠堂,又在南边建祖坟。每年在此祖坟祭祖。不几年后,王家弟兄三人中,老二移居东大乡洛家庄,老三移居灵沼乡柳林庄,长门老大留居官道村。到明代后期长门一子入朝做了宦官,权重一时,成为当时出名的“沣河三宦”问政朝里。即里兆渠的张公公,石榴村的杜公公,官道村的王公公。王公公身后葬故里,村东建有公公坟冢,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冢仍然存在。相传,王家祠堂门前铸有一口大铁钟,亦记有王公公亲政朝纲和官道村原名是“五堡里兆渠的南里北渠”等字样。

原村开有大小两个南门,西边南大门修有城门楼子,四周有土城墙,村中间建有五间王家祠堂,南门外有三亩地为王家祖坟,栽植有余棵古柏。逢过年,迁居其他地方的王家后裔均回来祭祖。村北有一大冢,据说是回民起义时死难者的“忠义坟”或叫“节义冢”。另外在村南有无量庙、村西有马王庙和戏楼。相传村东有条龙脉直通南丰店的周礼庙堂,设有文曲星座,因而官道村祖辈多出秀才、举人等。

过去农业生产比较单一,夏、秋两季以粮为主。近两年在农业产业化调整中,引进先进技术,搞优质草莓种植。抓早、选优、科学种植,在市场竞争中一次走红。田间地头成为西安地区规模空前的草莓交易市场,最多时日售出量达3万斤,仅春节期间的草莓早市场销售量就达6万多斤。近期又在村西搞亩草莓基地,在村东又扩大亩四膜拱棚设施草莓,在村西建草莓种苗基地,发展品质优良的“红颜”、“丰香”、“章姬”等新型草莓种苗。现草莓基地有亩,不断改进种植理念,推广高新技术,尽快把长安草莓基地建成低碳、环保、高产、质优的现代化都市农业示范园。

相传官道村民间传统艺术有俗称肩膀上的舞台——“挈虎”,以“简捷明快、轻盈灵敏和扮相逼真,快如旋风”著称。另有硬面蒸馍和梁家桥炉齿面等名贵小吃。

中医世家先祖王经,清代老秀才,后改行医,医德高尚,惠及乡里。熟悉中医的“望闻问切”和“移黄接骨”,手到病除,成为十里八乡的有名中医。其孙王钧静,仍守祖业,也是一位出名的中医先生;西安地区知名书画家王正汉,20世纪50年代红遍西安,书画作品在钟鼓楼和省博物馆亦有存留;王益杰抗日战争中在中条山抗击日寇,立过战功,后在战场上不幸阵亡。

曾先后获得高级职称和厅局以上职务的有王景新、王金城、王金池、王虎民、王康民等。

冯村

地处灵沼街道西北,西与苗驾村相接,北与马王街道大原村相邻,南靠西石榴村,东依马王街道新旺村,西余铁路由村东穿过。11个村民小组,分为张、前、长、北四巷,户,3多人,耕地3亩。

冯村有38个姓氏,柏姓属第一大姓,多户,生活近年。柏姓原在河北蓟县,元时以军职入陝,后定居村子;其次为张姓,经考证,作为冯村柏祖随卫的张德成,也来自河北,后娶柏祖次女为妻;再次为吕姓,明初自长安十堡姜村迁来;李、薛、王、杨等姓氏较少。

清同治年间,村中建起长、宽各米的城墙。至今北城门依然保存完整。

村东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灰桩,上书“丰镐遗址西界”六字。村东北一公里的长安十二中内,8年挖出距今达0多年的西周古墓。20世纪50年代,许多村民家中都有粗糙的陶器,大多数用其盛水,做香炉或便器,经考证,属仰韶文化遗址。80年代,几户村民在村西北开办砖厂,挖出陶器、陶片,无以计数。

除粮食种植外,还有两个砖厂,12户建筑企业。16户模板租赁户,30多辆农用车常年在外搞运输业,70%的中青年在西安打工。

近十年来,先后筹资多万元对村内街道进行硬化,安装路灯,绿化街道,实现自来水饮水工程,又修建村民健身广场、办公楼、卫生室、文化一条街等,建成农家书屋。如今,村内道路整齐划一,干净整洁,绿色清新,一片祥和安逸的景象。

冯村社火,主要指芯子艺术。按动态分成吊芯子、转芯子、翻筋斗芯子、高台芯子。是冯村社火的核心和精华,主要扮演喜剧小说故事、山水人物与飞禽走兽。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村民对教育一直特别重视。年“普九”期间,冯村小学修缮达标,村民们自愿捐资3.5万元。2年村小学危房改造,企业家及村民捐钱捐物近10万元。年,高考制度恢复,学子们争先恐后上学堂。村民吕和生四个儿子在高考恢复五六年内,全部考上大学。村民吕敬元早逝,妻子周朝珍含辛茹苦,三个女儿均考上大学。在冯村,兄弟俩、姐弟双双上大学,早已不再是新闻。20世纪80年代,《陕西日报》《西安日报》以《探秘长安才子村》进行专题报道。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村中大学生达人,平均每年16人,成为长安乃至全省名副其实的“才子村”。

海子村

地处长安西部边陲,北、西、南三面与户县苍游乡董村、赵王镇、牛东乡北正庄接壤。约0人,耕地1亩左右。

海子即西周文王灵沼古遗址,有洼地广约数顷,遍地涌泉,汇而为泽,后年久干涸,随迁户称此为海子。即西周丰、镐遗址中的灵沼古址。

公元前年西戎起兵,反叛西周朝廷,攻破丰、镐两京,幽王被杀,叛军把丰、镐两个京城付之一炬,大火烧了四十九天。残留至今的是灵沼海子村的一片黑土。《西安地名志》中一首古诗为证:“周筑灵台寻灵水,海子洼地涌碧泉,瑞莲神明花似金,圣地灵沼兆丰年。”

明末清初,该村曾相继建起两个城堡村落,西为旧堡子,东为新堡子,门楼前后的匾额上书有灵沼真境、灵沼故址、灵沼盛地、圣迹毓秀等,在新、旧堡子的丁字街建有吕氏祠堂。

居住最早的吕姓、葛姓和李姓家族从明清到现代。有宗族家谱可查的外迁移居者颇多,据吕氏祖坟碑记载,冯村的吕家巷,五星乡十堡姜村的吕家户族和细柳蒲阳村的吕氏宗族均是海子吕氏的后辈传人。

但由于土质贫瘠和自然条件的制约,新中国成立前后,积水成患,出现了南湾、小湾、芦坡、南河等数百亩终年积水,逢涝绝收,靠天吃饭的地块。即使有收获,亩产也是二三百斤以下。由于产量低水患多,成为长安出了名的贫穷村。随着地下水位的降低而干涸为农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从排涝保田到垦荒改土及中、低产田改造,硬是把每年吃返销粮和低产绝收的贫穷落后帽子甩掉;七八十年代兴修水利,打井灌溉和改造低压电路,埋设地埋线路管道等;集资建校,改善教育条件。整街修路,改变村容村貌。在灵沼河滩垦荒复耕,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亩产量跃居千斤以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度成为灵沼乡名噪一时的先进村。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从单一的农业生产走向多种经营,搞种植业、养殖业。现有多亩小杂果种植和百余亩水产养殖等,同时出现三家万只鸡养殖场和五户百头养猪场的领军农户,成为抓好三农工作的典型。

如今,街道干净整洁,楼房整齐划一,实现美化、绿化、亮化,家家户户通上自来水。村内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党员远程教育、健身广场、农家书屋一应俱全。

人们有句顺口溜:“古有泉水眼,一眼一个官。”清代以前无据可查,有文字记载的有:

吕志远,新中国成立初从西北大学物理系毕业,核工业学科院士。

20世纪50年代中期,葛吉仁从西北民族学院毕业后,在新疆畜牧厅工作,曾为家乡长安从草原牧区购回耕畜百余马匹。

“文化大革命”前,吕彦昌三弟兄,曾在几年中连中三元,相继考入大学;“文化大革命”后又有吕刚、吕强、吕鹏三弟兄和葛武胜的三个子女连中三元,均考入高等学府。连同曾被誉为“才子村冯村”的吕合生四个儿子相续考入大学,又相继成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到现在除一位在西安地质学院任大学教授外,其余三个都在国外从事学科研究工作(分别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吕家兄弟追溯其根,仍为海子吕家子弟。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李耀环任新疆吐鲁番地区专员,其弟李岗曾任玉门石油管理局总工会主席;吕振志、吕振世兄弟俩和吕文魁曾相继取得教育和机械制造及建筑工程高级职称;还有原省交警总队副总队长吕志奇,西安电梯总公司董事长、高级经济师吕庚寅,二炮指挥学院军事战役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葛信卿,航空、航天、卫星和神舟飞船航天科技研发及测控的吕文彬、吕学礼,总装备部高级工程师、经济师吕卫东。

另外,还有在大学任教并取得教授和副教授以上职称的西安财经学院孙金峰,西安联大(原西安师专)吕刚,西安交大葛冬梅,西安理工大学葛建峰,西安师范大学葛宝。在其他学科领域取得高级职称的天津外贸局高级经济师吕强,西安电讯工程处高级光导工程师吕战利,甘肃省高级建筑预算师、高级建筑监理师葛颖等共计26人。近几年相继取得硕士研究生、博士生高等级学历的18人。至目前,村中取得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达人。

阿底村

位于灵沼街办东南2公里,西周文王灵台北米,沣河西岸。南与户县秦渡镇接壤,北邻上南丰村,西邻小丰村。户,人,耕地余亩。地势平坦,土质肥沃,主产小麦、玉米。

因地处西周文王灵台底下沣水拐弯处而得名——阿底村。村民大多为童姓,少数他姓也都与童姓沾亲带故。

相传明洪武移民,一位名童鼎的尊长携夫人至此,生育三子,即村中最早的童姓先民。后来繁衍为东村的长门、二门和三门;西村的东股、中股和西股。目前村中有保存完好的童门老坟《墓志之碣》御施龙帽石碑,立于明正德元年()八月二十五日,距今年。碑文详实记叙了大名进士、顺天府通州宝坻知县童钺、秉虔先祖五代的生平轶事。从碑文中可窥探出宋末、明时的科举状况。

村中有名的西庵庙碑石,距今年,由童钺纂文,其内容是为其叔父童德安(法名)出家修道学有所成,建寺庙的缘由经过,寺庙由临潼、泾阳、周至、户县及20多个道观、门人及童族修建。

童姓家族现保存有清光绪年间牌匾六个,铭志明清两代童氏先辈、教书育人、修河治水、筑城防匪的成就。

7年时值清明,村中童姓和栗子新村童姓族人近万人缅怀先祖,在文王灵台童氏祖坟前举行声势浩大的祭祀活动。并商定今后每隔五年一小祀、十年一大祀。

村周边景点有周文王灵台,位于村正南1.5公里处,有水泥路直通,交通便捷。为0年前西周文王所建,台高27米,南北长12米,东西长12.1米,是我国最早的国立周易学校和观测天象所在地。

村东北米处有西安良家滩国际商务社区,是一个集动漫、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居住新区。

年至年,全村累计投资万元,硬化全村东西八条、南北四条,共计6平方米的街道路面。硬化通往小丰、上南、平等寺三条道路,并完善街道主干道两侧的路灯照明及绿化美化工程。年投资27万元,建设六间两层平方米的村办公楼,党员电教室、卫生室、农家书屋、便民服务站、安全监控室等一应俱全。同年为群众通上自来水。年到年,先后投资70万元建设村民健身娱乐广场,各项健身器材齐备。在年长安区广场舞比赛中该村代表队取得一等奖。

清同治元年()有48名童姓村民在回民起义战事中牺牲,《咸宁长安两县续志》第十节《忠节传》有记。自此童姓后裔习武之风盛行,相传至今。

童武涛,全国出租车行业见义勇为十佳青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中央领导人接见和嘉奖。

东石榴村

位于灵沼街办西北2公里处。户,人,耕地亩。西南相邻另两个石榴村(即西石榴、南石榴)。北邻马王街办新旺村,东邻灵沼街道鲁坡头村。全村有两条东西街道和两条南北主干街道。街道统一硬化为水泥路面,道沿绿化带,照明路灯排列有序。

东、南、西石榴三村始系一村。建于西汉,原名兴隆堡,张骞出使西域后,村盛植石榴,易名为石榴村。明初,因移民村内土木俱兴,复又称兴隆堡。尔后设治十六里,亦为石榴里,后更名为石榴村,并分为东、南、西三个石榴村。清同治年间,一度毁于战乱,后经移居村民在原址上重建家园,村名未变,沿用至今。

元初,西安府周边设置(管理吏制)里社,以百户为里,千户为社,且常按自然数为序次排列设置官吏管辖。按序次列兴隆堡为十六里,隶属苑西乡统辖,其中有大原社、冯籍社、新旺里、兴隆里等,共十里八社。明万历十九年()户县草堂寺铁钟铭文记为石榴里。清嘉庆《长安县志》记为东、南、西三个石榴村。就此推断“石榴园林”与“十六里制”是兴隆堡的前身,三个村子因地缘相近和人缘相亲后分居住为三个方位。

东石榴村绝大多数为杜姓,占95%以上,其他姓氏有张、管、毛、惠、何、曹、焦等。杜氏族谱记,祖籍泾阳县北斗村,又名百杜镇。并在北斗村立杜公祠堂祭祀先祖。

村子原为东西一条街巷。早先筑起高一丈有余的土城墙围村寨子,人们称其为寨子城。只有东大门修有城门楼子,城楼匾额镌刻着“远映沣水”。城门口有“照壁”,“大壁”套“小壁”。清同治年左右,户户安居乐业,家境殷实,成了当时远近闻名的“小北京”。

明清时期在东大门外相继盖起三官庙敬奉福、禄、寿三星,老爷庙敬奉关公,魁星楼敬奉文曲星。后来又在距村不足百米的北城外建起五间三进的庙院香堂,敬奉天官尧、地官舜、水官禹的三官庙,敬奉观世音菩萨的无量庙和送子娘娘庙等。

过去以农耕为本,凭借勤恳劳作,家境殷实自足。现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面貌焕然一新。两条东西新街一字排开,道路硬化,路灯、绿化整齐有序。村内楼房林立,健身广场、医务室,党员活动室一应俱全。年借灵沼街道建立万亩蔬菜设施基地的良好发展机遇,发展亩蔬菜园区,当年见效,收入达到万元左右。后又成立西安慧东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并与西安多家大型综合超市、蔬菜批发基地建立供销合同,实现产供销一条龙。

20世纪70年代末出了一名轰动西安地区乃至全国的才子杜孟利,年生,就读于沣西中学初中三年级(现长安区第十二中学),在全国物理竞赛中荣获陕西赛区第一名。同年又在华罗庚杯初中数学竞赛中成绩优异。由合肥科技大学破格录取到少年班,本硕连读。后选入美国哈佛大学读研深造,获博士、博士后学位。学成归国,在清华大学物理研究院任博士生导师、教授,国家物理科学研究员。同时兼任中国科学院物理应用科学研究员,并在物理应用科学国际交流中心杂志社任编辑。当听说村子整街修路,主动捐资0元。

西石榴村

位于灵沼乡政府西北方2公里,东南相邻另两个石榴村。北邻冯村,西邻灵沼河与户县赵王镇接界。傍依灵沼古遗址。5个村民小组,户,人,耕地1亩。全村有五条东西街道和一条南北中心大街,村中心有对醒目的石雕旗杆,为村子的标志性建筑。村内道路统一实施硬化,村民一色楼房,街容街貌整齐有序。

村名来历见“东石榴村”。

相传,西石榴村绝大多数是冯姓,与北邻的冯村先民有关。据《西安通览》载,后唐时冯姓人随军由河北定州冯籍村迁来,以原故里村名命名仍叫冯籍村。村中原建有冯恭定祠,祀明代学者冯从吾,相继又建有安丰侯李存孝庙、晋王李克用庙等。

现在村中冯姓占80%,其他有杜姓、醋姓、姬姓、吴姓、刘姓等。

村内外原有寺庙、祠堂庙宇十多座,著名的有五福堂、菩萨庙、土地庙、三官庙等。村南的古柏有三四搂粗,村西的皂角树也长有四五搂粗。不少文物古迹毁于回民起义和匪患。现今还屹立于村西冯家坟地的墓碑,碑文记叙了轶闻。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娱和体育事业发展迅速。从自娱自乐的“秦腔演唱班”发展到可以挂衣亮相、登台演奏的“秦腔演唱团”。年被长安县体委命名为“农民体育示范村”。年村中男女篮球队30多人,曾先后代表灵沼公社和斗门地区,参加长安县农民篮球比赛,荣获男子冠军和女子亚军。村民冯育杰曾在县、市农民乒乓球比赛中成绩优异,推选为县、市代表在河南郑州参加过全国乒乓球竞赛。次年被评为西安市群众体育运动先进集体。时至今日,村内文体活动依然坚持,每逢节日,锣鼓队、秧歌队、腰鼓队活跃在大街小巷。

同一时期,农作物栽培也在向专业化、科技化发展。村里建起“科学种田试验站”“果林园”和“蔬菜种植园”等,成为长安县科委的青年科技示范点和新型农业示范村。20世纪90年代被团市委评为“西安市科技示范团支部”。

过去,村中有一对闻名遐迩的石雕旗杆(始建于年),立于村子中间的“五福堂”前,先民们在祠堂内焚香祈祷、祈福求佑。毁于年。9年村民们自发组织积极筹资共计两万多元重新在原址复立旗杆,亦名“拱斗”。另外,在村南距村不足百米处,由一组村民组长冯生文个人捐资4.8万元修建一座照壁。

改革开放以来,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现有新、老砖场两个,带动村内30多辆农用汽车搞运输。7年村内倡导成立的“兴农蔬菜专业生产合作社”,生产食用菌、草莓、上市鲜菜。有中型养鸡厂两个、木器加工厂三个,另还有其他手工作坊,如缝纫、水泥制品等三个。

村中学有所成的有西安市高级农艺师(农技专家、西北桃王)冯正成,西安市政府副秘书长冯惠武,西工大副教授冯琪,西安医科大学神经科医学博士(攻关组长)冯国栋,江西长林机械厂高级工程师杜战明。另外,还有获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和行政局级以上的干部近20人。

南石榴村

位于灵沼乡政府西北1.5公里,西、东邻另两个石榴村,南与户县董村接界,傍依西周丰京灵沼古遗址。户,人,亩耕地,4个村民小组,全村有五条东西街道和一条南北主干大街,街道统一硬化为水泥路面。铺设道沿绿化带、照明路灯、排列有序、花草葱郁。

村名来历见“东石榴村”。

村原由两个“丁”字形街道组成,南巷为南北走向的丁字,北巷为东西走向的丁字,分别开有一个西门和南、北两个大门,四周修有城门楼子和四方围城寨子。北门“北极毓秀”,西门“西望灵沼”,南门“兴隆南堡”。相传,原城堡内西北角重、东南角轻,故又在城堡外的东南方修有魁星楼和慈恩塔,用以压人脉。

至今原北巷全姓郝,占全村50%。原南巷居住冯姓,仅占全村25%。王姓占10%,其余的余、李、郑、熊、梁等姓总占15%。

过去村子四周有多座庙宇。西门外有菩萨庙、送子娘娘庙、三官庙,北门外有马王庙等。村南城门楼子外,有一棵大白杨,树身粗大,人称七搂八拃半,树冠遮盖五亩地。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西汉初年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珍奇苗木品种,植在先朝周丰京的灵囿之中,在石榴园内一棵变异的石榴树旁生长为“看家白杨”,昭示华贵。另一种说法是,西周丰京的“三灵”内(灵沼、灵台、灵囿)圣明仁德,树仙助周,榆、杨、槐、柳四大金刚竞相比试,看谁冠宽身粗,呵护百姓,荫蔚众生,功勋卓著。君亲点,旨封杨树为仙,受四方香火千年有盛。自此,白杨树仙远近闻名,方圆百里的香客络绎不绝而来祈福求佑。当时就惠及了“余家香坊”的制香人。后来听说,余家香坊为了赶制香料,新中国成立前把周边的榆树皮(制香原料多用榆树皮粉碎后加工)都买断了。古杨大仙显圣也成了沣河西的一大奇闻。

现在有人称村子为“灵沼的小深圳”。

早年也是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村,主营夏、秋两季的小麦和玉米。但穷怕了的农民,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觉醒,开始在马王火车站装沙子,在省建工局的北沙场拉沙子,出的牛马力,挣个油盐钱。后来“割资本主义尾巴”,村民白天依旧外出干个不停。后来村里出了个外出领工的郝世义,带领民工进了西安,在化工厂扛盐袋,在西郊建飞机场,在城内修防空洞、盖厕所、补城墙。70年代该村就是灵沼地区出名的外出务工村,劳动工值高,粮食产量高。成为“灵沼人民公社”(灵沼乡原名)的“油花花”。

但长此以来,人们的集体意识比较淡薄,村中道路泥泞。到了南石榴,烂泥粘轱轮。不是两脚泥,就是摸脏衣。各家富的像公馆,街道水坑稀泥溅,不是缺银钱,全是没人管。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成立建筑工程公司、土方基础工程队、汽车运输队等。2年村中的“建筑专业户”王雨洲主动捐资捐物(水泥),为了村里修路。2年给村内修路捐资1.5万元;3年为中、小学校建设捐资3.5万元;4年修乡级公路捐资1万元;6年村内修主干道又一次捐资10万元。村内另一个建筑工程公司的经营者——冯兆忠,也积极支持协助村两委会,完成村内道路建设和照明路灯及道沿绿化,先后投资8万元之多。在王雨洲、冯兆忠慷慨解囊的无私捐赠下,该村修路,通自来水免收各户的钱。

近年来,两委会积极筹划建设村子的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站、卫生保健室和健身广场等。3年人均收入5元,9年00元。

村内学有所成的有郑甲海,原西安市农行信贷处长、市书画协会秘书长;冯兆志,西安市供销联社主任;郝世兴,西安市法治局副局长;郝建武,西安红十字会副会长;王亚洲,西北大学副教授、后勤集团副总经理。

上南丰村

位于灵沼街办西南约2公里处,南依阿底村,北临灵细路,西接下南丰,东靠沣河西岸。由三个自然村中南丰、新南丰(20世纪70年代,有部分村民为了种地方便搬迁形成)、梁桥西口村共同组成。耕地亩,村庄约占地亩。近户,2多人。主要姓氏为卓、崔、周,其中卓、崔姓占90%,周姓占10%。

沣河之水自沣峪出山后接纳了高冠峪、太平峪等七个峪口之水,南北顺流直下,给沣河中段留下西安村落记忆XIANCUNLUOJIYI“三滩三店三桥”,即现在的三滩——梁家滩、河头滩、韩麻滩,三桥——北边广济桥(严家渠桥)、古灵桥(客省庄桥)、普济桥(梁家桥),三店——南丰店、中丰店、北丰店。

相传,该村建于唐代中叶,原名南丰店。因当时长安外围大路口多设客店,供入京旅客途中歇宿。因此大路口多以店名命名。宋《长安志》记“沣水渡口有南丰店渡”,可知当时是一个大渡口。户县草堂寺明万年铁钟记为南丰里,是因为当时百户设一里,可见当时已是一个较大的村庄。《咸宁长安两县续志》于清末开始分为上南丰、下南丰,至今。

如今的沣河两岸,一改旧观,现代化的铁路、公路大桥,横跨在沣河之上,日夜车水马龙。

7年,两委会投资40多万元翻修村办公楼,并配备各种现代化办公设备,同时建成村卫生室。在发展循环农业,改善生态环境中,经过区级的大力扶持,村民沼气池新建率达95%。8年全村通上自来水;9年村道路硬化全面完工,共24条道路,宽6米,长约12米。同年又完善环村林带建设、通村路两侧树木绿化,安装村内道路路灯,并投资20万元建设村民健身广场。

群众一直钟爱陕西秦腔,年村民自乐班代表队参加了区秦腔大赛。农家书屋、党员电教室、老年餐桌等一应俱全,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下南丰村

位于灵沼街办南1.5公里。南有西汉高速环绕与上南丰村相邻,东邻沣河及梁家桥,北于官道村西与东政庄接壤。户,人,耕地亩。

主要有乔、马两姓,按原居住地分为乔、马两旧街巷,现有新街巷四条,呈“王”字形。村周环城路全部硬化、绿化、美化、净化,村庄约占地亩。现已成为市级村容村貌和绿化高标准的文明示范村、绿色村庄。

村名来历见“上南丰村”。

村始建于明代,一说先民是从户县兆丰桥迁移来;另一说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居。自建村伊始就只有乔、马两姓。清同治年修有四方城池,东巷开南大门,西巷开北大门,均修有城门楼子,南门楼子匾额隽刻“豫观升恒”;北门楼子匾额雕刻“瑞接北极”。尔后西巷又开了南小门,小门楼子上方亦刻有“气通人和”四个大字。村内建有乔、马两个宗族祠堂,分宗祭祀,但由于“马”同“乔”合成为“骄”字,所以先祖们为之骄傲地居住在一起,称下南丰天之骄子矣。早年亦在村东北共建有“礼庙”供奉西周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摄政王周公姬旦,崇拜颂扬西周丰京的文鼎之治和仁德贤达之遗风。相传有副对联:元圣载德千古垂范,天之骄子万方博远。另外,在村四周还建有庙宇殿堂,村西建有菩萨庙,村北修马王庙,东北修无量庙、三官庙、火神庙等。

下南丰亦称桥头堡。过去,经梁家桥(原普济桥)是通往西安、宝鸡,周(至)、户(县)的交通要道,达官贵人,商旅宾客络绎不绝。这里的“炉齿面”“马大的茶馆”曾名噪一方。

近年来,硬化道路,铺设水泥路面3米,栽植女贞、垂柳、刺柏、紫薇花、红叶李等近0株,又栽植草木花卉数万株。7年3月被西安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绿色村庄。次年又被长安区命名为新农村建设文明示范村。9年建立现代化日光温室大棚7栋,成为灵沼街道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典范。年年底又有7户群众加入到现代设施农业发展中来。目前,全村产业发展总面积多亩,已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

群众文化也比较活跃,眉户、秦腔流传悠久,民国时期就有戏曲爱好者办起了剧社,购置了家什,在十里八乡去应邀演唱。现在该村的戏剧爱好者马志超与在韦曲的同仁们,办起“长安梨园聚友会”剧社,隔三差五地在长安广场、韦曲街头演出。

民国后期,乔、马两家祠堂中就办起私塾学堂,后建起初小、高小,培育村里的学子。20世纪80年代建起设施齐全的“下南小学”,在普及六年制义务教育中荣获西安市级“群众办学”先进集体称号。同时涌现出捐资助学的先进个人,乔新民捐资2万元建校,乔永团出资万元购置学校课桌凳等教学设备。

据统计,全村仅从事教育事业的就有30多人。20世纪60年代考入大、中专的学子36名。

西安市十二届、十三届人大代表乔日辉为家乡建设绿化、美化和道路硬化做出了很大贡献。马彩贤致富不忘乡里,同丈夫秦安民修下南丰村西到沣灵公路的出村路0多平方米,投资10多万元,全部铺设水泥路面。

马振番,抗美援朝烈士。其父马瑞轩毕业于国民革命军黄埔军校第七分校,曾在国民党第二十八师任排长、连长职务。随部队参加血战台儿庄战役,所带的连队最后仅剩六个人生还。

乔新贤,西安“三意社”须生名家。

乔致海,西安木偶剧团名家。

乔正平,青海剧团秦腔名家。

马敏婵,西安地区的秦腔新秀(原蓝田县剧团)。

柳林庄村

位于灵沼街道东北侧,距街道办驻地里兆渠0.5公里,傍依沣河西岸中段。7个村民小组,户,人,耕地1亩。全村有八条东西街道和2两横贯南北的主干街道。20世纪80年代又在村西沣灵路旁建一新村,称柳林新街。

该村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原址位于沣河堰下的一片柳林,后有住户迁入遂名柳林庄。户县草堂寺万历年间所铸铁钟记有柳林庄。清嘉庆《长安县志》亦记为柳林庄。

相传远古时候大禹治水,在治理沣河时就把治水和治沙并重。不但领导先民们疏通渠道排水导流,而且植树种草,固沙护沙。后来,沣河之滨就形成了三渠(即里兆渠、张旺渠、严家渠)、三淀,即疏通河道、淀沙定沙,修通船渡码头,为现今的南丰店(淀)、中丰店(淀)、北丰店(斗门普渡村)。三滩即梁家滩、河头滩、韩麻南滩。一河,即今沙河,古为流沙河,或称排沙河。一林,即栽植柳树,固定流沙,盘根结枝,蔚然成林的柳林。柳林地处三渠、三淀、三滩的中间部位。再后来,柳林则依林建村。

早年这里也称柳林滩。当时关中地方栽植有榆、杨、槐、柳树种,称其为关中树种中的“四大金刚”。后来又多了椿树和杨树、桐树等。沣堤榆柳成为沣水两岸有名的风景。明清《咸宁县志》记载,时为十大名胜景区之一。

相传柳林村的祖先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搬迁来的,当时,王姓弟兄三人,长门定居在灵沼官道村,并在官道村修有祖宗坟地和祠堂,年节祭祀续谱一直在长门;二门落户长安东大落家庄;三门老三居住在柳林庄。柳林同宗王姓达全村95%以上,其他崔姓、杜姓总计占5%。

新中国成立前,水患、沙患困扰,柳林河头到马王南滩,成为沣河中段最大的滩涂湿地,土层很薄,逢雨则涝,水过淤沙,土地瘠贫,粮食产量低,群众生活穷困。水涝逃荒,干旱绝收。有顺口溜:蒿艾杂草长沙丘,沙患庄稼不盈斗,茅檐低矮透星星,老幼抹泪哭菜饼。

人们纷纷组织起来修堰开渠,排涝治沙。在村南的迎水河堤岸边修起拦水坝和“逼水塔”及观音菩萨庙。又在村东边建起无量庙和龙王庙堂。但水患依旧,且一年比一年凶猛。决口的洪水进了村子,村内房倒墙塌,洪水又绕过村子向西北直捣新旺村、曹寨子一带。人们痛苦地回忆说:间半庄子堵半墙,竹杆屋架茅草房;稀汤糠菜半年粮,年年都得逃水荒。套磨要问马的鞍,种地不论湿和干。最后一次发水在年6月17日,成为人们悲伤而又难忘的回忆。

随着20世纪50年代兴修水利,沣河改道,水位下降,护堤治沙,河湾过去近亩的荒草滩、水淹田得以改造,原来流沙、低湾、土层瘠薄的亩中、低产田成为旱涝保收的丰产田。柳林变了,成为灵沼乡的一面旗帜。是全乡第一个整街修路,第一个将街道和出村道打成水泥路的村子。家家盖起楼房,装上电灯、电话,男女出门都用上了手机。20世纪80年代又给沣灵路上整体搬迁了一个生产队的住户,为现在的柳林新街。

今天的沣河,翠柳绿杨,碧水澄澈,一派江南景象。村里有个体经营的造纸厂、塑料厂、纸箱厂、机械厂、制药厂、养殖场、气焊厂等十多家。另有电器安装,建筑队、土方基础工程队等。

许多从村中走出的仁人志士,不忘桑梓。退休教师王在信为家乡学校捐资一万元。公路勘察第一设计院高工王安会,为家乡的道路建设,不但从技术设计、测量预算上无私援助,而且还多方筹措资金、捐物,使千余米的水泥路于9年建成。

崔焕文,黄埔七期,曾在西北军任团长,参加过中条山抗日,荣立战功,后投诚当了人民教师。

王朋建,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师职)。

王安会,中国公路勘察第一设计院高工。

鲁坡头村

位于灵沼街办驻地西北方向1公里处,南与回鹤庄接壤,西与灵沼故址及户县苍游乡董村接界,北邻马王街道新旺村,东与柳林庄相邻。户,人,耕地亩。主要为孙姓,占65%,徐姓占10%,其余25%分别有马、刘、雷、吕、曹、何、康、郑等姓氏。村内道路均为6米宽的水泥路面,道沿绿化带整齐有序,民居全部为楼房。

据《长安地名志》载:此村建于明洪武年间,原居住村东北方向的沣河滩涂地,名鲁家滩。明朝初年一次水灾全村被淹,尔后全部改建移迁于南边的坡顶上居住,更名鲁坡头,又名鲁家寨。民间相传,在上古时候,一位鲁姓道士从原居住地户县坡头村,移居此地后得名为鲁坡头。但至今村内无一鲁姓,究竟村名鲁字源于何处,尚无法考证。

据传,新中国成立前仅有30户,人,亩地。因此有句顺口溜说:三大户,三小户,二十四个匀式户。家境都比较殷实。东邻沣河之滨,西在灵沼故址侧旁边沿。当地民间亦有传说:沼中出莲,有叶不花,遇花之年,五谷丰登,仕途光耀。文王庙碑记有:莲盛文曲,紫瑞科第。

近年来,村委会带领村民修环村路,硬化两条出村道路,硬化、绿化、美化两条街巷,安装路灯。修建五间办公室和群众健身广场,户户通上自来水。打8眼60米深的灌溉机井,安装输水管网。

年被确定为新农村建设一类村。年在全区推行万亩设施蔬菜基地的大形势下,多方引资,在全村兴建农业产业大棚亩,年产值过千万元。

该村重视文化教育和子女入学,以教育治村,用文化发家。据不完全统计,近些年相继考上本科大学的达38名,其中一人考入清华大学。学业有成者有孙克峰,上海的高级工程师;吕高平,国家一级建筑设计师;孙驰骋,注册电器工程师,学成归国的留美专家,现为某科研机构教授;孙向群,高级会计师,李嘉诚公司驻深圳分公司经理。

孙仲茂(—),西安地区有名的资本家、开明绅士。一生与西安商行“协盛域”的兴衰紧紧相连。年至年任西安“协盛域”纸店总经理,同时兼营西安人民面粉厂、西安火柴厂,参股经营西安成丰面粉厂及西安东、西大街,周至终南,宝鸡、成都、广元、重庆等多处字号商行。年抗美援朝,曾一次向国家捐献黄金九十八两,白洋多元,以及家属子女的金银首饰、玉镯、戒指等,总计金额能购买一架飞机(苏联制造的运输机)。年后积极拥护党和政府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把自己全部资产登记参股,有的缴公捐给国家。后担任陕西省西秦纸厂董事长,年后调任西安拖拉机制造厂任副厂长,年改任国营柴油机厂副厂长。年捐资给政府禁毒戒烟;年捐资兴办西安市私立甜水井小学,为筹款办学卖掉了几处房产。年积极带头搞公私合营,率先在国营企业担任职务自食其力。先后被推选为西安市政协常委、政协副主席;后又选任陕西省政协第一届委员、第二届常委。中国民主建国会陕西省分会主任委员。年,西安的家被抄三次,“红卫兵”抄走了四大汽车家产,子女们也相继到周至集贤公社等地上山下乡劳动锻炼。

苗驾村

位于灵沼街道西北角,西面和南面与户县大王镇、苍游乡接界。近户,多人,耕地3多亩。刘姓和杨姓占全村80%,其余20%为郑、沈、王、杜等姓氏。

村碑记,村建于宋初,系五代战乱时从外地逃难来的百姓所建,祈求禾稼丰收而名苗稼庄。清同治年间,有一清王爷平定回民起义曾亲临于此,遂易为苗驾村。据0年出版的《长安县地名志》记载:“相传明代建村,以苗姓得名。”并流传有“苗王在此村歇驾”的民间故事。

据考古发现,地处京兆府辖地,且属汉长安城近郊。老一辈传,五代直到明清年间,村内建有玉皇大殿、白虎殿、黑虎殿堂,特别是“对月楼”高耸云天,名噪一方,老百姓们有顺口溜:“新旺有个西茅庵,灵沼泉眼永不干,冯村的大庙五间宽,苗驾的月楼冲破天。”据此,苗驾庄宋代、明、清时代建村一说仅为文字遗存,有些偏颇。

又传,周武王时,窦氏扶周有功,册封窦龙为丰王,而且亲临窦家祖坟祭祀,故此村名叫“面驾庄”,后又谐音为苗驾村。

至今,还广为流传苗驾庄“豆腐巷”一说,是由“督府巷”更名“窦府巷”,再转音为“豆腐巷”,至今未变。与豆腐巷相邻的槐树巷,因有株千年古槐而得名。

先辈传人称谓自己的家乡:周启灵囿泽灵沼,汉代铸钱在苗庄,灵水苍游产瑞莲,祖先灵气兆丰年。

昔日窦姓家族由于战乱和元代兵变残杀等原因,绝大部分死伤或逃亡迁徙。活下来的窦氏族人已迁往其他地方,但每年窦氏后人仍然结伙回苗驾祖坟祭祀祖先。

贯彻“三农”政策和党的惠农政策,调整产业结构,从单一农业生产转向多元化的多种经营。村内出现小杂果种植和草莓栽培、蔬菜种植及养鸡、养牛、养猪等养殖业。21世纪初,发展一村一品过程中,食用菌双孢菇(平茹)栽培技术,创出了技术过硬、产量高、质量优的新路子,成为灵沼乡乃至全区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典型。平菇生产由50亩大棚一跃为亩以上大棚。产量从亩产0多斤跃居为0多斤,全村每年总产量近吨。年产值达多万元。年顺利通过新农村验收,年获长安区文明村称号。

20世纪90年代初,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集资建校,涌现出刘国柱、杨夷益等捐资过万元的先进人物。在解决“三农”工作中,刘国柱、赵百志等又捐资数十万元,为村子整街修路,规划和硬化街道,把出村数里长的道路全部铺成水泥路且一直与西户公路衔接。郑青海创办的海荣集团总公司,是长安乃至西安出了名的大企业,前些年被评为西安地区十大房地产商之一。

杨克强,西安医科大学肿瘤学科教授,成为近代西安地区有建树的学者专家;杨希悌,20世纪50年代末毕业于西安交大水利系,在泾干渠三原管理局任灌区总工程师。60年代为故乡兴修水利,自行设计,亲自指挥施工,引苍浪河之水灌溉家乡数百亩良田。人们盛赞引水工程为“幸福渠”;另有西飞公司总工程师杨泰来,原宁夏回族自治区人事厅副厅长杨暖,广西军区师级干部刘崇山,武警总队师级干部刘松林,商洛地区农发行行长沈鹏等。

回鹤庄村

位于灵沼故址的东侧,距街道办驻地里兆渠不足1公里。6个村民小组,0亩耕地,户,2人。有六大主要姓氏,袁、杨、魏姓各占20%;孙、张姓各占15%,李姓及其他姓氏占10%。全村有五条街道,一条横贯南北的主干道,街道路面硬化,道沿、绿化带整齐有序,花草葱郁。

据《长安县地名志》记载:回鹤庄古时因回纥族入住,“回纥”与“回鹤”字音相近而得名回鹤。《西安通览》载:回鹤庄本古代回纥人居住于此,后为“回纥官邸”。相传,该村始建于唐代,后经元、明、清各朝各代的繁衍生息,移民变迁,兵灾匪乱,盛旺兴衰,回纥人与回族人有过相互更替迁居于此。曾俗称“回回庄”。现在居住的全是汉族。至今却还流传着回鹤庄的“回”字救了全村父老性命的故事。

清同治年间,此地域为一片荒滩草地,适宜牛羊放牧。回族牧民在沣河西岸马王村、大元村以北,沙河到高桥一带游牧居住,但周边十堡八寨居住的全是以农为本的汉民。回民羊群吃了汉民庄稼的事时有发生,汉民猎杀回民牛、羊也经常出现。回、汉因羊之争打架斗殴,互相残杀已司空见惯。此时却偏偏出了个“黑吃黑”认钱不认理的“西安府台”,挑起回、汉之间矛盾,后升级到战争。开始汉民把杂居在本地区的回人赶尽杀绝。后来逃到宁夏、甘肃一带的回人搬动“老回子”(回民地区),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回民起义”。马队、刀枪直捣汉民居住区,关中地区许多村庄都惨遭血与火的洗礼。但居住在回鹤庄的先民们凭借着其村名中的“回”字却秋毫无犯。

但是人们却不以为然,广为流传和认同的村名来历不是这个正史,却说的是“何仙姑修道成仙,驾鹤游天回望灵沼”的故事。古有灵沼贤姑庙中的《仙境》诗句为证:灵沼古有圣贤宫,仙姑几度闻鹤鸣。涌泉碧水觅仙踪,瑶草异花紫气升。仙鹤在无影河(即灵沼河,因源于地下喷泉)的源头涌泉处侧旁筑巢建窝,侍奉仙姑云游翱翔。每当仙贤驾鹤飞天之时,仙鹤恭敬面西,回望灵沼圣地。现今留给世人的“鹤游西天”就是从这里演绎,回鹤一名也就从此开始。于是叫回鹤庄。

相传清代嘉庆年间村内修围城寨子,城墙宽六尺、高两丈由夯土筑起四方城池,城寨内有南北街道一条,两头修有南、北城门楼子,四角修有望塔炮台。南门楼子匾额书恒丰大堡,北门楼子匾额书北极毓秀。城堡内中间西侧建有观世音菩萨庙;相传清光绪年间,四川籍一佛教传教士云游回鹤,携同张明益等数名士绅,研习教义,因张家境殷实随选在其家始建佛堂,众居士们拥戴张明益为堂主。并在其家设经堂做法事,香火甚旺,教化四方居士,讲习经典。一度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名闻四方。堂主张明益年过四十收一义子唐尧(户县草庙村人),自幼聪慧,念佛诵经,研习中医,精通针灸推拿,移黄接骨,望闻问切,四方行医。因医术精湛,以善为本,德行高尚,救死扶伤,扶助贫困,美名传扬百里。当时合阳县县令之父身染疾患,久治不愈,危重非常,慕名请唐先生治疗。药到病除,不日见好,县令感激赠银百两,唐先生拒而不受,遂挂匾相谢。唐尧主持堂事从医行善,授传弟子多名,大弟子马文彦悟性颇高,继承师父教诲,几年后也能行医济世,救死扶伤。另外,追随唐先生学习医术的还有次弟子张振邦和刘、李、闫姓等三3人。新中国成立前,回鹤庄不但有济世佛堂,还有魏家榨油作坊,也名扬乡里。

20世纪70年代初办“综合厂”,兴办电器安装、磷肥厂、机械加工、化工电镀等,培养出一批有技能、有经营头脑的人才。

一个以农为本的传统农业村子,改革开放以来,土地承包责任制,由于党的兴农富民政策和科学种田,开始过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生活。现在村内楼房林立,电灯电话,家家用上自来水(供给周围数村的水站建在村东),组织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和党员活动室、健身广场。

年长安县农民体育运动会上,以孙志严为首的青年篮球队,在全县比赛中名列榜首。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杨生理为首的文艺爱好者积极倡导组织起回鹤庄秦腔剧团。为了有利排练和演出,五六十名演员协同自己全家编成一个剧团生产队,把排练引到田间地头。西至周至、户县,北至咸阳、东至蓝田,还曾多次去甘肃徽县等地演出。近年来虽销声匿迹,但还有旦角演员带出的康亚婵进了西安易俗社当演员,现今成为名角。

魏炳文,黄埔军校一期学生,抗日战争前夕曾任陕西省会公安局局长,在任时捐资助家乡办学,建起里兆渠小学原最早前身“清阳观小学”,出资盖起28间房舍。抗日战争暴发后曾先后任第十六军中将副军长、北京市城防副总司令。先后参加台儿庄、徐州、淞沪抗日等重大战役。在淞沪战役中率领部属,歼敌、俘虏日军官兵千余名。在古北口战事中,缴获正向自己刺来的日本军刀。此刀曾是“南京大屠杀”的杀人恶魔井敏明及野田毅少尉砍杀数百名同胞的“日本东洋刀”,亦称“百人斩”,军刀上刻有“南京之役杀一O七人”字样。据俘虏的日本军官讲,此刀共计杀害人。魏脱离军界赋闲在家,收藏并保存这把军刀,后病故台湾,由夫人魏常莲收藏。魏常莲临终前嘱其子女交给台湾“国军”历史文物馆,成为日军屠杀中国人民的重要物证。

魏炳超,魏炳文的弟弟,早年追随兄南征北战、抗击日寇,曾相继担任过十六军部队营长、团长之职。随兄到台湾后即脱离军界,专心攻学医理,对中医理论和临床造诣很深。著有《中医指南》《中医理论》《中医根基》等书籍。

魏炳黎,原在杨虎城部队孙蔚如部下任营长,中条山之战,歼灭日军数十人,荣立战功,成为当时轰动西安的抗日英雄。

杨清洁,民国时期在十六军任侍卫队长、团长职务,曾参加台儿庄战役、徐州战役和淞沪战役,多次荣立战功。

新中国成立初期毕业于民族学院的袁广约、孙绍武,分别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专员公署工作,袁广约任阿尔泰专署党委书记;孙绍武任伊犁地区公署专员。

袁维有,曾在延安革命根据地中央保卫处工作,当过中央首长警卫员和警卫队长、中央警卫团团长。参加过保卫延安和抗击胡宗南进犯的各次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任兰州军区守备第三师参谋长,后调任宁夏军分区司令员,军区参谋长。正师级。

魏兴利,年考入陕西省轻工业学校,毕业后分配到西安某国营企业工作。前几年“儒将从商”,办起“海容公司”和“辰阳公司”。几年来,每年为灵沼地区产生两个百的贡献,即安排名以上农村劳动力就业(有70%是妇女);为灵沼地区每年产生万元以上的劳务收入。还数次捐资助学,资助村子绿化街道和扶贫帮困,共计捐资达2万元以上。四川地震受灾时协同全厂职工捐资捐物达2万元。

近年来还走出许多专家学者、仁人志士,铜川师范学院教授袁晓东,退休后在家乡办起了文化大院,同时还组织乌兰牧骑式的文艺宣传小分队到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等地宣传演出,获得国家文化部“群文先锋”命名和奖励;还有西安电大教授杨巨忠等。

邱家庄村

位于灵台脚下正西米处,在灵沼街办驻地以南3公里的沣河西岸,南与户县秦镇,西与户县花园头接界,北邻小丰村、阿底村。户,人,耕地亩,主要为韩、王两姓,各占45%,侯姓占8%,周姓占2%。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完备,四条新街道全部硬化,6米宽的水泥路面与两旁的绿化带整齐有序,装上照明路灯,村民住房全部是砖混结构楼房,通上自来水,健身广场、党员远程教育平台、文化图书室一应俱全。

现在,群众住着宽敞明亮的楼房,吃着干净卫生的深层水,拥有健身广场、文化活动室,走在洁净方便的水泥路上,机械化种田,科学种植养殖。

据《长安县地名志》载:邱家庄始建于南宋嘉熙年(—1)之前,南宋著名学者、大学士邱生即在此村居住,后安葬于此村北边邱家坟,有邱生墓冢。村以邱姓居住而得名。清嘉庆《长安县志》亦记为邱家堡,后更名为邱家庄。

原有东西一条街巷,开东大门,并建有高大的东门城楼和西门楼子,东城门楼匾额隽刻“东怀禹绩”,西门楼匾额隽刻“西望瑶池”。邱家东西一条街道巧与灵台文王阁呈一条线排列,堪称“一条真龙定乾坤,紫气东来耀邱家”。清同治年修有围城寨子,东门外生长一株“千年古槐”形态如龙,苍翠挺拔,相传是邱生先生亲手所植。村东南米处,另有株空心古槐年份更远,传说同西周丰京“三灵”(灵台、灵沼、灵囿)同庚。村南和村东北分别建有菩萨庙,村北有三义庙(三国蜀刘、关、张三结义,后改做村办学校),西门外建有无量庙和娘娘庙。村内东、西头分别有韩、王两家祠堂。另外,韩、王两家分别修建两个戏楼(东头属韩家、西头属王家)。村外北边近邻“梁家坟”,是梁化凤(清代名将)衣冠大冢,坟四周遍布石人、石马、石桌、石凳,生有参天古柏。

韩志俊,曾在中美干校受训。后由同僚齐飞鹏(时任长安县县长)推荐到长安县政府任县党部书记员。后到西北军孙蔚如师部当秘书,调任十七路军上校军需处主任、军官教导队上校教官(教中国近代史),参加中条山抗日,获青天白日勋章。年至年驻防河南地区,曾绕道给陕北红军运送军事物资。新中国成立初经赵寿山、李枝山介绍回长安家乡教书。据说曾由杨虎城将军秘书米暂沉推荐参加《西安事变》电影剧本的撰写和电影拍摄工作。韩老先生去世时,米暂沉先生题写挽词:“秦岭苍苍,沣水泱泱,俊才文华,山高水长。”

韩兰亭,曾任西安西大街“益延堂”掌柜,后任西安大华纱厂总经理。其子韩兆轩,西北工业大学九系主任,教授。

王书翔,知名老中医,擅长内科、妇儿科。其子韩耿继承父业,现任省中医研究院研究员,中医学院教授。

王天泰,抗美援朝烈士,西安烈士陵园中有墓碑。

韩维一,陕师大附中语文教研室主任,中教高级教师,中国语言学会陕西分会常任理事,陕西民盟主委。

韩维恒、王建文,中学高级教师。

西南村

位于灵沼街办南不足1公里处,灵沼古遗址东侧。4个村民小组,户,人,亩耕地。村内有东西走向五条街巷,南北两条主干街道相连。街道路面硬化,村东紧邻灵秦公路与通往长安区政府的韦灵公路交汇。村内有三大姓氏:王姓占50%,刘姓占35%,索姓占10%,其他姓氏吕、姜、毛等占5%。

历经农村经济的复苏与发展,涌现出许多致富能手和专业经营户,有的搞建筑工程,有的搞精美印刷,有的搞机械加工;有的搞食品工艺,有的做农产品深加工。年由村干部牵头调整土地亩,建立现代化日光温室大棚,命名为西安老农蔬菜基地,当年产值就超过万元,目前产业基地运转良好。年又有30户群众加入到西安老农蔬菜基地中来。

据《长安县地名志》记载: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8—),以在灵沼渠(今里兆渠村)之西南方向而得名。户县草堂寺明万历十九年()铸造的铁钟亦记有“五堡灵沼渠”,此五堡应为里兆渠村的东、西两堡和现名西南村的大、小两堡及官道村。

“五堡灵沼渠”中的大、小两堡就沿着这条“龙渠”建村,相依为邻,大堡子亦名“王家堡”,东西两条街巷,北巷开西门,南北巷中开南大门建城门楼一座。小堡子亦得名“刘家堡”,南北一条街巷,只开有南门且修有城门楼子(但进不了大车)南北一条街道,两堡各自成一体。清代各自修建有四方围城寨子墙郭。两村四周有庙宇。西南村现已由王、刘两堡合为一个自然村。

年大跃进,提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各村都在拆庙,群众给西南村菩萨庙神像拴一条绳子呼一声“一、二、三”拉倒。后来马王庙、文王庙拆建为灵沼乡政府,天堂庙拆去盖在村西北,成为生产队的饲养室。

村东原有一棵皂角树,高三丈余,中间的空洞长一棵槐树,俗名皂抱槐。孩童们时常在树洞中钻上钻下,游戏玩耍,年建食堂时伐烧。

新中国成立前村内多出能工巧匠,十里八乡中西南木匠制作的辘轳架子(提水工具)和纺线车子(纺纱用具)堪称关中绝活。后来又有多位出名的瓦工和房木工,称著一方。现在村中的建筑技师和其经营的建筑公司在西安地区享有盛名。

民国初年担任“清阳观小学”(现里兆渠小学)教导主任、校长的王廷瑞老先生就是灵沼地区最早的文化人。

抗日战争时,村中的王景印、王志恒、刘振科均在西北军孙蔚如部任职,在中条山抗战中出生入死,荣立战功。

除了王、刘、索三大家祖辈名闻乡里外,后辈仍然人才济济。

王蔚庆(又名王玉青),荣获“国家一级书法师”称号,现为中国国际书法艺术协会会员,陕西省于右任书法学会会员。5年荣获翰墨中国金奖,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书法大展中荣获一等奖,上海世博会国际交流展荣获金奖,8年10月荣获全国书法艺术大展比演一等奖。一幅为戊子年重阳节轩辕黄帝庆典书写的《黄帝颂》已由黄帝陵永久收藏展出。

王作兆,曾担任长安县副县长,区人大党组书记、副主任(主持工作)。多年来调查编撰《长安史迹记略》,荣获西安市“七个一工程奖”。

王峰,长安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书画家协会副会长、中国新闻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曾荣获省作家协会“优秀文学奖”和“柳青文学奖”。

王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省青联委员,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西安市书法协会常务理事。文化部“全国第八届群星奖”、书法优秀奖;团中央“庆祝建国55周年全国青年书画展”铜奖;中国书协“全国首届公务员书法大赛”三等奖。

还有取得高级职称的名人:

王晨禾,上海投资公司总经理,高级经济师。

王永福,省建设银行高级经济师。

王亚洲,国家粮食部粮食储备司司长,现任中粮公司总经理。

吴家村

位于灵沼街办南3.5公里,是灵沼街道最南边的村庄。南与户县秦镇相连,东靠沣河西岸的西周文王灵台,西邻邱家庄,北靠阿底村。户,人,耕地亩,主产小麦、玉米,兼种小杂果。

村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一,该村始建于清顺治年间(—),原村只有5户,故名五家村,后因五家中有一户吴姓,谐音演变为吴家村。清嘉庆《长安县志》记载为吴村。新中国成立初始名吴家村。其二是说该村有赵、吴、韩、贾、王五大姓。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村中的会计由一吴姓担任,因其人有意将五家村的名称在向政府报送账表材料中记写为吴家村,时间长了,也就默认此村名。

20世纪80年代初,村民们结合本村的自然实际和地理环境,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村里先后有两户办起养猪场,存栏均达70头,年收入5万元以上。两户建起了养鸡场,存栏数均在0只,实现年收入7万元左右。七户在外做凉皮生意,有的开办了粉丝加工厂,有的搞现代种植。外加在西安和省外的个体企业,吴家村的大小企业共有20余家。目前村庄布局为南北庄基,东西四条街,两条主街。年开始规划,每条街道宽度设计为10米,每户的庄基大多数为三间宽,村民多建为一明两暗的楼房。街道路灯、排水、绿化到位,村外四周林带环绕。

目前,全村的楼房已达到98%以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已经显现。近五年来,村里先后投资80余万元,建起党支部和村委会办公楼,完成2米长,四条村内街道硬化,修建村民活动健身广场,建成村民医疗室和党员活动室。8年至9年完成新农村重点村的创建。

相继涌现出了事业有成、惠泽乡里的赵志敏,新闻战线的赵进,教育界的赵宝鼎和赵博等。近年来,全村考上公办大学的学子有70余名。

东正庄村

位于灵沼街办西南2.5公里,西与户县牛东乡北正庄毗邻,南与南正庄相邻,东与小丰村接界,北接海子村、回鹤庄。户,1人,耕地亩,主产小麦、玉米。

正庄,隋唐时建村。按北正、南正张姓宗族家谱记载“郑装”,早在明代,东正庄村东北角玉皇古庙的碑文刻为“郑装”。据此,按汉字说文解字诠释为:朝王见驾前,文武百官整理衣冠亦为整装修扮。长安地方方言将“房屋”称庄子,以古时关中常见的四合院庭,四片房屋呈(前庭房,后楼房,两侧盖的是厢房)方正形。四合院方正相接称“井”字形,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其型方正,由此而得名为正庄。本村居东,称东正庄。

“郑装”与西周丰京皇城宫廷禁地相关。亦在丰京城郭以内的皇家京苑之地。村内任姓最多,占70%,梁姓占20%,其他徐、张、查、王等姓仅占10%左右。

现在街巷整街修道后,四条东西新街一字排开,中间有贯通全村的南北通道,四周修有环村道路,全部道路硬化,排水沟、绿化带、路灯等设施一应俱全。村西是北正庄,有通往咸阳、户县、秦镇的9号路,和东西4号路的交汇处。

设施农业发展迅速,村北是百余亩推广的新型农业栽培技术塑料大棚。在整修道路中,村长任响应,8年捐资近2万元给村内安装路灯;年捐资30多万元整街修路、完成排水和人畜引水工程。

年村两委会一班人抓住灵沼万亩蔬菜精品园区的发展机遇,积极引导群众协调土地,多方协商,最终采取招商引资的方式,以公司加农户的发展模式,建起亩现代农业示范观光园区,为群众增收铺路子,找机会。现在除了公司投资建成的亩基地外,群众自发又建起亩的蔬菜大棚基地。涌现了不少仁人志士。任历新,原渭南军分区司令员;任恒盛,辽宁省新民县县长;任宏志,曾在国民党部队任上校军官,参加过抗日战争为国立功;郭树兴、庞玉凤,新闻工作者,高级编辑。

南正庄村

位于灵沼街办西南方3公里,村西、南均与户县牛东乡东花园、东丰盛接界,村东与小丰村,邱家庄接壤;北与东正庄相接。80户,人,耕地亩。主产小麦、玉米。

全村皆为张姓,相传张家族谱记有:北宋初年张姓弟兄三人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来本地,老大居南正庄,为长门立祠归宗,祭祀先祖,张家老二分居户县北正庄,张家老三分居户县文义村。每年清明节和过年均来南正庄拜祭先祖,男丁由家长带领认祖纪念。

古时俗称南柿园。流传民谣:“海子的莲菜九个孔,柿园的枝头挑红灯。”“南正的柿子,花园的杏,梅李、沙果围丰盛。”古时候是连片的果林和花草园子。可惜民国18年(),天寒地冻,气温低于极限,果树、花木均皆冻死。户县草堂寺明万历十九年()铁钟铭文记有正庄。清嘉庆年《长安县志》亦记为正庄南柿园。

相传在南正庄南米的花园村东阎君庙中一口古井旁,能听到灵沼地下河哗哗的流水声。

过去东西一条街巷。四周有城墙,正中建南门楼子,南城门楼匾额隽刻“金汤永固”四个大字。村周围有菩萨庙、无量庙、老爷庙和马王庙。值得一提的是,村的西南建有三官圣庙,设前后殿和魁星楼,前殿敬福、禄、寿三星,后殿敬天官尧、地官舜、水官禹,魁星楼敬有文曲星。早在清代,张元文考中秀才、进士,先为县令,后为七品府台。

时至今日,整街修路,道路硬化,绿化、美化、亮化。村内楼房林立,两条笔直的街巷整齐有序。健身广场、文化活动室、办公室等公共设施已建成使用。成为灵沼街道外接户县、咸阳的桥头堡。

此地人才济济,涌现出了一代名流。张一民,市民委副主任;张德玉,副师职,二炮某部参谋长,转业后担任西北工业大学一系党委书记;张忠林,曾先后在宝鸡地区凤翔县、麟游县、眉县、太白县任常务副县长、县长;张世祥,武功农学院农艺师,后任农作物繁育场场长。“文化大革命”前后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为家乡和周边村社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农业机械。曾著有《红苕栽培技术》《小麦繁育技术》《玉米种子繁育和土壤改造》等科技理论资料。可惜英年早逝;张兰(张世祥之妻)早年随丈夫在武功农学院工作,曾被评为巾帼英模,出席陕西省三八红旗手劳模大会。年支援农业,带孩子们回乡参加农业生产,成为南正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也成为原灵沼人民公社第一个大队女支书。为公社和各村队引进先进农业机械和优良品种、农科先进技术。

小丰村

位于灵沼街办南2公里。古称大丰堡,本为七村三社,按姓氏分成梁家堡(即大丰堡)、李家堡、王家堡、邓家堡、史家堡、世丰堡和爽塘。因形如凤凰单展翅,故有古诗称:朱门金锁凤凰村,敏壮遗型今犹存。

清顺治年官授江南总督的梁化凤,为本村梁家堡人。清廷封赐梁氏历代为清廷重臣。年梁氏后裔曾公布清廷“圣旨”二十道。因此村系西周丰京的三灵(灵台、灵沼、灵囿)之内,故以“丰”字命名。相传,一次清康熙皇帝问及梁化凤家居何处?因避讳与皇家花园中的“大丰园”重名,随改口曰:长安小丰村。皇帝宣旨,封赐梁公化凤。后流传于故里,亦更村名为小丰村。

梁家滩,原名“放马滩”,地处沣河中段西汉高速沣河大桥南侧,因地势开阔平坦,沣河水漫幅加宽,东西最宽处达一二千米,流经两三千米之后,葫芦状的河床又归道变窄。年深月久,河水改道,水淤冲刷,自然形成余亩湿地草地,河心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岛屿,周边湿地草坪成为一个芳草萋萋的天然牧场。后历经围堰护堤和掏沙换土、植树造田,草场面积已减少到现在的五六百亩。

清康熙八年(),廷吏提督敏壮公梁化凤恩泽乡里,贷资修建原紧邻其北的“普济桥”。建桥之初,梁公出资置办“官地”成立桥社,开始筹划修桥事宜。其间由桥社出资先期把原放马滩的草场湿地买为修桥官地,梁公把草场奉献给四方百姓,成为放牧的牛马草场。枯水季节又把它用作跑马场,练习骑射兵军。并在其内树起一排排石桩、石凳等。20世纪50年代其内还残留着拴马石桩和上马石等。后来乡里民众感谢梁公建桥惠及四方民众,把原“普济桥”和“放马滩”改称“梁家桥”和“梁家滩”,并在桥西修建梁公祠堂,桥东由沣西先生柏景伟撰写碑文,立石纪念,重修普济桥的石碑文记至今还有拓片存世。年再次重修沣河梁家桥,由葛仲卿先生撰写碑文,现仍屹立于沣河桥西头。

5年以来,该村群众以养殖业和贩运麦皮为主要支柱。全村养猪养鸡专业户30户,规模过千只鸡,百头猪的养殖基地有7户,麦皮贩运专业户有90户,常年从事养殖业饲料贩运。6年投资60万元完成小丰村到阿底村长2米、宽6米通村路建设工程。年以来,村党支部书记的养殖场被区教育局确立为学生蛋奶工程供应基地。

年以来,村两委会多方筹措资金,先后完成村内自来水工程,农业灌溉新打机井21眼,铺设管道1万米,地埋线0米,新修机耕路5公里。全村实现街道硬化,装上照明路灯。投资42万元完成五间两层平方米的两委会办公楼建设工程,投资31万元完成0平方米的群众健身广场,配备各种健身娱乐器材。

梁化凤,字翀天,一字岐山,号沣源,生于明天启元年辛酉二月初六(年2月26日)。明崇祯十七年,即清顺治元年()武举于乡。顺治三年()丙戌武科进士。次年授山西大同阳和、高山卫守备之职。后因抗击蒙古族喀尔喀犯境,屡建战功,安抚晋北大同和太原城防,晋地悉定,功绩卓著,授山西副总兵。年调赴江南,官授宁波海防前线副将代摄苏州总兵。后又授苏松总兵,兼骠骑将军。此间,明将郑成功率部进攻江南沿海,声言“复明灭清”。梁公辖里海防线壁垒森严,固若金汤。敌攻其不破遂北进江宁(今南京)陷镇江、围攻南京,城防失守。梁公亲率部众驰援南京,出奇兵,绝退路,占海运线路,歼灭敌军,南京围解,朝野名声大振。清廷特授梁化凤家族世勋,为江南全省总提督,授太子太保和赏赐金盔金甲,貂裘蟒面朝服等物。人们见他长相貌似弥勒佛祖,尊称为梁韦驮。清廷赞誉梁公:骑马如鹰鹞,下马似韦驮;北疆抗鞑虏,江南建奇功。

作者:长安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weihuaa.com/zwhzl/8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