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洋出诊时间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729/9249028.html

这是一封来自公平小镇姑娘的信

请认真收好

小时不识乡愁,

只知道课本上的

那首诗《乡愁》;

后来呀,

乡愁是意识到故乡的愁,

是离开还是留下的愁。

共字图14图

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我的家乡,是坐落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北部的一个小镇,公平镇。

生于斯长于斯,若不是外出求学,可能家乡于我并不是个深刻的概念。

「一」方言·腔调。

百度百科显示汕尾方言有福佬话(又称之为海丰话、学佬话),客家语-海陆腔,粤语,占米话,畲语,军话等。我的家乡以海丰话和客家话为主,小镇上的居民说海丰话时往往带着公平镇独有的腔调—公平腔。

一直到上了高中,我才知道我的公平腔很"搞笑"。由于有些亲戚是海城人,所以我不知道两个地方的腔调沟通起来可能有点障碍。

一天早上,我询问肚子有点饿的同桌要不要吃点面包充饥。话音刚落,前桌转过身来笑得前俯后仰,用手指着脸说,“你要吃‘脸’包吗?”

“脸”在海城的发音是bin55(调类:阳平,调值:55),“面包”连读发音“bin53pau33”(“面”调类:阴入,调值:53;“包”调类:阴平,调值:33)。而在公平,“脸”读“bin53:33”(调类:阴入近阴平),“面包”发音“binpau33”(“面”调类为阴上,“包”阴平变调)。

其实那位同学在之前已经“领略”过我的公平腔,但是公平腔似乎总会戳到他的笑点,所以我们用海丰话沟通时,我尽量地使用海城腔。而那次的“‘脸’包”事件,我除了后悔自己的“口误”,只能一脸黑线地看着他。

到家后我闷闷不乐地和爸妈说这件事,没想到爸爸说:“你应该大方点,教教人家说公平话”。这句话让我豁然开朗,对两个地方为何有不一样的口音产生了兴趣。

初中老师曾说公平的地形以丘陵为主,可能正是地形的原因,公平的方言听起来重腔重调。一说是公平与客家地区邻近,因此公平腔受到客家方言的影响。另一说是由于地形封闭,因此公平腔极大程度地保留了福建漳州的腔调,比起海城的八调少了一个调—阴平。其实最让没听过公平腔的人捧腹大笑的莫过于“人”的发音吧,“人”这个字在公平一般的发音近似于普通话中的“狼”。

初中时学校明文规定在校要用普通话交流。本来对这个规定没什么感觉,可是那几年南方卫视大力宣传粤语,我突然意识到方言面临没落的危机感。小学时我就发现,有些词汇我不会互译,无论是意思还是发音(普通话←→家乡方言)。

那时候悲观地认为,我的家乡是个小地方,当地大多数的孩子不能完全熟练地使用方言,而外来人口占总人口的1/4,方言会不会消失得更快。后来,听说我们的方言母体是在福建的漳州还是泉州,因此很想到那两个地方走一趟,听一听当地人说的话。

知道这个小知识的时候,心情不亚于冰河世纪里的猛犸象发现自己还有同类的心情。

(来源|《IceAge3》)

「二」地名·建筑。

虽说地形封闭,可是公平与外界的交流自建圩(“墟”)以来一直很频繁。公平墟位于惠州府城通往潮州府城的官道上(海丰过去隶属于惠州府),而且是五县交界处,逐渐形成人们交易山海货物的市集。交易公道,童叟无欺,故名“公平”。

在公平,部分街巷的名字和过去交易的物品有关。家里的长辈说看街道名就可以了解当时交易的主要物品,鱼街、布街、鸟街、炭街、车街、茶街、米街、柴街,什货街等,公平共有24条街道与商贸有关。这些街巷分布范围可以看出当时集市大致的规模。

(来源|见水印)

公平的老建筑保留得不多。小时候跟着爸爸路过某些街道,爸爸总会将那些上世纪留下来的老房子指给我看。

朴素的灰墙,楼上的阳台种有一些绿植和少量花卉,青苔在阳台护栏上斑斑驳驳,给这栋老建筑添加一丝丝生气。

在茶街,还保留着广东大部分地区都有的特色建筑—骑楼。小时候并不认识骑楼,因此茶街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坐在单车后座从茶街到鸟街,途中一段鹅卵石路带给臀部的酸爽感。

「三」人文·风景

其实我觉得上文提到的建筑也可以归类到风景,一个地方的建筑往往与当地的历史人文地理息息相关,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公平影剧院:

公平电影院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筑风格是苏式结合中式。外观正面是凹字形门楼,四根粗壮的圆柱支撑着楼眉,穿梁式牌坊题着隶书字体的五个红色大字—“公平影剧院”,红灰白相得益彰。

(来源|公平网)

在我童年时期,这座老电影院貌似就繁华不再。印象中,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到那里观看过一部谍战片。夜幕降临时,人们手持电影票陆陆续续入座。我记得电影开场前,先是由老年歌舞团在舞台上表演。不知道这是约定俗成还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来看那部电影。

照相馆:

每个地方都有照相馆,公平也不例外。当然,这里要介绍的是那些自带时光滤镜的老式照相馆。大概几十平方米的占地,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一部分是前台,一张高高的玻璃台,里面摆放着胶片相机、胶卷、相簿还有一些店家拍得满意的照片。玻璃台后面是一个小型衣橱,陈列着上个世纪式样的婚纱、礼服。相馆后半部分是专门用来摄影的,一面墙上挂着各种图案的幕布,客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幕布来作为背景。除了幕布,还有椅子、路灯、花等道具,都是免费租赁的。

(来源|网络)

公平水库:

在公平东北郊,分布着连片的湿地,公平水库是其中的人工湿地。公平水库位于海丰四大水系之一的黄江中上游,是水资源综合利用型水库,担负着供水重任。大坝全长米,主坝上是董必武先生题的四个红字--公平水库。水库沿岸水草丰茂,树木荫郁,是鸟类优良的栖息地,因此这里也是鸟类自然保护区。公平水库始建于年,据奶奶说当时几乎全海丰的人都有参与建设,青壮年男性自带工具掘土,妇女则每天挑着食物到坝上。

这座全县居民劳动的结晶,宛如银缎蜿蜒在这片大地。每到夏天傍晚,到公平水库兜风的人络绎不绝。小时候,爸妈也总会带着我到这儿散步、拍照。在数码相机和手机拍照还不普及时,胶卷相机留下了一幕幕珍贵的画面。

(感谢热心网友供图)

关爷宫、玉虚宫:

公平的居民大部分信奉道佛,一部分信仰基督教,因此寺庙的数量多于教堂。公平人将文庙、万福庵、关帝庙、城隍庙四座古庙统称为关爷宫。有人曾云,“一座关爷宫,半部公平史”,想必关爷宫在公平历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距离关爷宫百米处有座戏台,用来表演地方戏曲或者开晚会。距戏台正面几十米处,又是公平四大古宫之一—玉虚宫。由于不住在这附近,在我的记忆里,最深刻的仍然是儿时坐在单车后座经过玉虚宫时,人群熙熙攘攘,大人们在虔诚祈愿。

(上图为吉临寺,感谢热心网友供图)

钟敬文广场(凯利来公园):

年初,凯利来实业有限公司在公平水库边兴建凯利来生态公园。为纪念民俗学家钟敬文老先生,在公园内建立钟敬文广场,其雕像耸立在广场中央。这里也是镇上文娱休憩的地方。凯利来公园建成不久,家人经常到这里散步。公园的一角里,一条石雕龙“翻腾”在一片沙地,深受小孩子喜爱。我最喜欢的便是矗立在地面上的龙尾巴,尾巴的毛发也是石雕的,鳞次栉比,因此,一到那里就像小猴子一样爬上爬下。

(来源|网络)

「四」人物·故事。

“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

钟敬文,原名钟谭宗,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公平镇鱼街,汉族,我国著名民间文艺学家、民俗学家、教育家、诗人、散文家,被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一生致力于现代中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研究,创立并发展了中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两门学科,培养了无数相关专业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民的学者”和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摘自:陈醒芬《海丰文化名人研究:钟敬文民间文艺学思想研究》)

钟敬文老先生是以民俗学家、现代散文家著称的,但他同时也是一位诗论家。小学时曾在一本书(抑或是公平宣传手册)上看过钟敬文老先生“兰窗”的故事。据说钟敬文老先生年少时看书看累了,便通过一扇窗望向街外。那扇窗窗楣上挂着一盆吊兰,钟老先生有时会对着这盆吊兰发呆,还给这扇窗取名为“兰窗”。也许是为了纪念那段青葱的岁月,收录了钟敬文先生关于诗歌的多篇评论、散文等的一本诗论集,命名为《兰窗诗论集》。

(“兰窗”,来源|见水印)

南拳大师刘亚梅:

刘亚梅,生于咸丰十一年,卒于年,是南拳三大领袖之一。刘亚梅综合了中华武术素有外家拳之称的少林派和内家之称的武当派等各大门派的武功,独创了“吞吐拳”,被尊为“南拳王”和“南拳领袖”。刘亚梅是海丰县三位写入《广东体育志》中,唯一的一位武术宗师,另二位是彭湃和蔡玉。(摘自百度百科)

在我小学时,海丰电视台曾为刘亚梅设专栏,所以大概了解家乡的这位人物。到了初中后,本地作家央柳先生出版了《南拳大师刘阿梅传奇》,该小说主人公以刘亚梅为原型。倒不是喜欢看武侠小说,而是想通过这本书“穿越”到当时的公平、海丰甚至是有着“小香港”之称的汕尾,感受那个动荡的年代里,人们是如何生活的。

因为课业比较紧张,中间的章节一目十行,错过了许多内容。到最后一章《拳王寿终正寝》,仿佛体会到了拳王当时的无奈。这一章翻过去,故事戛然而止,“穿越”也结束了。

每次穿梭在公平的大街小巷,总有不一样的感慨。有的地方更新换代的速度特别快,而有的地方,时间仿佛在这里驻足,十年来不曾有变化。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起,在街上闲逛时总觉得不如以前拥挤,甚至可以用“空荡”来形容。

若不是有数据的记载,真会让人以为这个小镇昔日的繁华是海市蜃楼。

前几年的经济低迷,已经使得这里流失了大量人口。不仅外来人口离开,本地人口也到其他的地方发展。当一个小镇的城市化赶不上人口的城市化,是否会衰落得更快呢?

我们,未可而知。

作者|采·青葭

排版|枕淮留

音乐|《隆啊隆,骑马去海丰》

欸,你有听说过公平这个地方吗?

没有听说过没关系,

我来自那里,

我慢慢告诉你关于这个小镇的所有。

---黑匣子

本文是作者根据自己所闻而创作,若有偏颇甚至错误的地方,欢迎指正。

参考文献:

陈醒芬《海丰文化名人研究:钟敬文民间文艺学思想研究》

叶良方《公平镇凯利来生态公园记》

《公平镇志》

“我有酒

你有故事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weihuaa.com/zwhzl/8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