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白癜风专科医院吗 http://www.bdfyy999.com/bdf/

9.忌片面

  《学林新编》云:"《杜鹃》诗上四句非诗,乃题下自注,后人误写。"①某谓此句非子美自注,盖皆诗也,自四句而下,继曰:"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余,乔木上参天。"盖"鹃"字继之以"边"字"天"字可见矣。又子美绝句云:"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此诗正与《杜鹃》诗相类,乃自是一格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七)

  东坡云:"南都王谊伯谓‘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盖是题下注,断自‘我昔游锦城为首句。谊伯误矣。且子美诗备诸家休,非必率合程度侃侃者然也。是篇句处凡五杜鹃,岂可以文害辞、辞害意耶?原子美之诗,类有所感,托物以发者也,亦六艺之比兴,《离骚》之法欤?按《博物志》:杜鹃生子,寄之他巢,百鸟为饲之,故江东所谓‘杜宇曾为蜀帝王②,化禽飞去旧城荒是也。且禽鸟之微,犹知有尊,故子美诗云‘重是古帝魂,又云‘礼若奉至尊。子美盖讥当时刺史,有不禽鸟若也。

  "唐自明皇以后,天步多棘。刺史能造次不忘于君者,可得而考也。严武在蜀,虽横敛刻薄,而实资中原,是‘西川有杜鹃耳。其不虔王命,负固以自抗,擅军旅,绝贡赋,如杜克逊在梓州,为朝廷西顾忧,是‘东川无杜鹃耳。至于涪万云安刺史,微不可考,凡其尊君者为有也,怀贰者为无也,不在夫杜鹃真有无。谊伯以为来东川,闻杜鹃声烦而急,乃始疑子美跋疐③纸上语。又云:‘子美不应叠用韵。子美自我作古,叠用韵,无害于诗。"(同上)

  《王直方诗话》云:"《杜鹃诗》识者谓前四句非诗也,乃题下注而后人写之误耳。余以为不然。此正与古谣谚无以异,岂复以韵为限耶?"(同上)

  世间有所谓"就事论事"的办法,现在就诗论诗,或者也可以说是无碍的罢。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是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鲁迅《"题未定"草》七)

①杜甫《杜鹃》:"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余,乔木上参天。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生子百鸟巢,百鸟不敢瞋,仍为馁其子,礼若奉至尊。...君看禽鸟情,犹解事杜鹃。" ②蜀王杜宇魂化杜鹃,悲鸣。 ③跋前疐后,见《诗狼跋》,指狼向前脚踩住自己颈上垂肉,向后脚踩自己的尾,这里指出错。

  鲁迅指示我们读诗的方法,要顾及全篇顾及全人,顾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才能够免于说梦。在读诗时产生的误解,大都是违反这个道理所造成的。这里举杜甫诗的一例,可以说明这个道理。

  有人认为杜甫《杜鹃》诗的前四句是题注,不是诗,理由是:一,这四句有两三个字相同,不像诗;二,这四句末一字相同,不像诗;又指出东川有杜鹃,而杜甫却说"东川无杜鹃"是错误的。这些意见是错的,它的错误就由于没有作全面考虑,看得片面所造成的。先说这四句有两三个字相同,这里指出古谣谚就是这样的。像乐府《江南》:"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四句中有四个字相同,也可以,也是诗。再像杜甫《三绝句》之一:‘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两句都用"史"字押韵。这说明这四句是诗而非题注。再从全诗的内容看,写百鸟供养杜鹃子像供养天子一样,再结合唐代的历史,于是知道"有杜鹃"指那里地方大吏供奉朝廷说的,"无杜鹃"指那里不供奉朝廷说的,这就把对这四句诗的疑问解决了。这就是顾及全篇,顾及作者所处的社会情况,顾及古体诗在用韵用词上的特点所得出的解释。

  再像杜甫的《哀江头》:"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卷四:"唐(唐汝询)注谓托讽玄肃二宗。朱(朱鹤龄)注辟之云:肃宗由彭原至灵武,与渭水无涉。朱又云:渭水,杜公陷贼所见;剑阁,玄宗适蜀所经。去住彼此,言身在长安,不知蜀道消息也。今按此说亦非。上文方言马嵬赐死事,不应下句突接长安。考马嵬驿在京兆府兴平县,渭水自陇西而来,经过兴平,盖杨妃藁葬渭滨,上皇巡行剑阁,是去住西东,两无消息也。"对这两句,有三种解释:一说清渭指肃宗,剑阁指玄宗,讽刺两人。按肃宗在灵武,不在清渭;又肃宗同玄宗是通消息的,不是无消息,这说不合。二说清渭是杜甫自指他陷在长安的叛军中,不知唐明皇在蜀消息。按上文是"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写杨妃被勒死在马嵬坡,不可能接下去写作者。又"彼此无消息",彼此是相对的,杜甫地位低,唐明皇根本不会想到他的消息,也不合。三说较全面,马嵬坡靠近渭水,与清渭合。去住指生死,一生一死,消息永远隔绝,与"彼此无消息"合。

  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如"柚中谏草朝天去,头上宫花侍宴归",诚为佳句矣,但进谏必以章疏,无直用稿草之理。唐人有云:"姑苏台下①寒山寺,半夜②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欧阳修《六一诗话》)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此唐张继题城西枫桥寺诗也。欧阳文忠公尝病其夜半非打钟时,盖公未尝至吴中。今吴中山寺实以夜半打钟。继诗三十余篇,余家有之,往往多佳句。(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

  《王直方诗话》云:"欧公言:唐人有‘姑苏城下寒山寺,半夜钟声到客船之句,说者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余观于鹄送宫人入道诗云:‘定知别往宫中伴,遥听缑山③半夜钟。而白乐夭④亦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岂唐人多用此语也?倘非递相沿袭,恐必有说耳。温庭筠诗亦云:‘悠然逆旅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⑤。庭筠诗多缵⑥在白乐天诗后。"(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三)

①台下:原文作城外。 ②半夜:原文作夜半。 ③缑山:即缑氏山,在河南,相传周太子晋在此山骑白鹤成仙。 ④乐天:白居易字。 ⑤逆旅:旅馆。按《全唐诗》温庭筠诗中没有这两句,有《盘山寺留别成公》:"悠然旅搒(客船)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偈同。"可能是王直方记错了,也可能有另一本子。据阎简弼同志说。 ⑥缵(zuǎn纂):接续。

  唐诗人张继《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有人认为半夜不是打钟的时候,诗句有毛病,欧阳修同意这个批评,这是由于他不了解具体时代具体地方的生活真实。据唐朝人的诗,在唐朝,不少寺里都打半夜钟。到了宋朝,寒山寺里还在打半夜钟。可见张继写的半夜钟是真实的,欧阳修仅凭片面的理解,因而对它作出不正确的批评。欧阳修指出上朝不用"谏草",这话是对的。"谏草"应改作"谏疏"。

  杜少陵《绝句》云:"迟日①江山丽,春风花鸟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或谓此诗与儿童之属对何异。余曰:不然。上二句见两间②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于此而涵咏之,体认之,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大抵古人好诗,在人如何看,在人把做甚么用。如"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野色更无山隔断,天光直与水相通","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等句,只把做景物看亦可,把做道理看,其中亦尽有可玩索处,大抵看诗要胸次玲珑活络。(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八)

①迟日:春日迟迟,春日较冬日长,所以这样说。 ②两间:天地间。

  有人只看到杜甫《绝句》是两副对子,看不到这两副对子的联系,看不到它的好处,根据这个片面理解,便把它贬低到只像儿童的对对子。实际上这两联构成了一幅画面,描绘春光的艳丽,上联写背景,显得阔大,有江山花鸟,下联写重点,较具体,飞燕子,睡鸳鸯,一动一静,所谓"两间莫非生意","万物莫不适性",描绘出明媚春光,蓬勃生意,透露出诗人对美丽春光的赞赏心情。写得极为艳丽,构成杜诗的另一种风格。再像杜甫《江亭》,用"水流""云在",衬出"心不竞""意俱迟",情景交融。就是石曼卿《题章氏园亭诗》,从"禽对语"里看出"乐意相关","树交花"里看出"生香不断",这里的乐意生香,既是指花鸟,也含有诗人的情意在内。至野色无尽,天水相通,纯然写景,但也可以看出诗人通过景物透露出一种开朗的心情,所以"看诗要胸次玲珑活络",不要作片面的判断。

10.拔高和贬低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联步趣丹陛,分曹限紫薇。①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纪昀批:"五六寓意深微。末二句话尤婉至。圣朝既以为无阙,则谏书不得不稀矣,非颂语,乃愤语也。或乃缕陈天宝阙事驳此句,殆不足与言诗。"(方回《瀛奎律髓》卷二)

  岑参《寄杜拾遗》云:"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退之《赠崔补阙》云:"年少得途未要忙,时清谏疏尤宜罕";皆谬承荀卿有听从无谏诤之语,遂使阿谀奸佞,用以借口。以是知凡造意立吉,不可不预为天下后世虑。(黄彻《碧溪诗话》卷一)

  李商隐《安定城楼》:"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运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②"纪昀批:"欲回天地入扁舟,言欲投老江湖,自为世界,如收缩天地,归于一舟然,即仙人敛日月于壶中,佛家缩山川于粟颍之意。注家谓欲待挽回世运,然后退休,非是。"(方回《瀛奎律髓》卷三十九)

  《统签》:"五六,王荆公深爱之,以为老杜无以过。五六,言所以垂泪与远游者,岂为此腐鼠而不能合哉!吾诚永忆江湖,欲归而优游白发,但俟回旋天地功成,却入扁舟耳。此二句亦是荆公一生心事,故酷爱之。"成滋味",在彼自成一滋味也。(《李义山诗集辑评》卷中何焯评)

①岑参在右署做右补阙,杜甫在左署做左拾遗,故称分曹。中书省中种紫薇花,故称限紫薇。 ②《庄子秋水》:"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我们读诗,对诗的评价,有时偏高,有时偏低,这可能由于看得不全面所致。比方对唐朝岑参的两句诗,清朝纪昀看得高,认为是婉转的讽刺,是愤语,是批评唐朝自以为没有缺点,拒绝进谏,所以谏书就少了。在纪昀以前的黄彻,批评了这两句,认为这是《荀子臣道》"事圣君,有听从,无谏争"所造成的害处;不是唐朝没有缺点,而是阿谀歌颂唐朝的话。跟纪昀的说法相似的,有张萼荪的《唐诗三百首注》,说:"白发"句,"自伤老也","青云"句,"羡杜之如鸟高飞也","圣朝"两句,"谏书之稀,由于无阙事也,则有阙之待谏可知,意在言外"。认为是婉讽。对末联的解释,确实和上联有关。"青云"句是羡慕杜甫吗?杜甫跟岑参都是谏官,地位相同,所以说杜甫在青云里是讲不通的。或者是说岑参老了,杜甫年轻,所以羡慕他吗?但杜甫《奉答岑参补阙见赠》写道:"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杜甫自称白头翁,可见杜甫也老了。因此这两句只好解释做感叹自己老了,却在做小官,羡慕在青云中高飞的大官。在这种羡慕里正含有向上爬的意味,那恐怕只会歌颂圣明,怎敢得罪王朝去谏争呢?所以"圣朝无阙事",该是替唐朝掩饰的颂圣之词,而不是什么规讽了。纪昀的批语,没有联系上两句,是把末联的含意拔高了。

  李商隐在《安定城楼》这首诗里说:"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是说要像范蠡那样,年老后归隐,坐船泛五湖。那末年轻时怎样呢?"贾生年少虚垂泪",贾谊本想替汉朝建立一套新的政治制度的,但受到大臣的排挤,贬官出去,李商隐也受到排挤在外。可见在"虚垂泪"里,在"贾生年少"里,都含有政治抱负在内,他想的是范蠡在成功以后才泛舟五湖。最后用鹓雏

自比,也说明自己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把这几点联系起来看,那末"欲回天地"正说明这种政治抱负,所以何焯说的"回旋天地功成"是符合诗意的。纪昀把它解释成为躲进小船自成世界,是贬低了原意。这种贬低,大概认为李商隐那样地位,谈不到什么旋乾转坤,这是把他的两句诗孤立起来造成的。其实,一个人的地位是一事,一个人的志愿又是一事,不能认为地位低的就不能有大志。照纪昀的说法,那末不论什么时候都可躲进小船自成世界,何必"永忆江湖"呢?正因为要在回天地以后才归隐,而回天地是不容易做到的,所以值得"永忆",正因为"欲回天地"有待于毕生奋斗,所以只能在老去时归隐。而躲进小船的说法,跟鹓雏的"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的气概是完全不同的。这都说明,对诗的拔高或贬低,都由于对诗句作了孤立的理解,没有从诗的全面来看所造成的。

11.比较

 《诗眼》云:"余旧日尝爱刘梦得《先主庙》诗,山谷使余读李义山汉宣帝诗,然后知梦得之浅近。"(《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九)

  《隐居诗话》云:"唐人咏马嵬之事者多矣,世所称者:刘禹锡云:‘官军诛佞幸,天子舍夭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无辉。白居易云:‘六军不发争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此乃歌咏禄山能使官军叛,逼迫明皇,明皇不得已而诛杨妃也。岂特不晓文章体裁,而造语蠢拙,抑亦失臣下事君之礼。老杜则不然,其《北征》诗曰:‘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不闻夏商衰,中自诛褒妲。乃见明皇鉴夏商之败,畏天悔过,赐妃子以死,官军何预焉。《唐阙史》载郑畋《马嵬》诗,命意似矣,而词句凡下,比托无状,不足道也。"(《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一二)

  俗语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以上举出两个比较的例子,通过比较,可以看到两种不同写法,也可以看到批评者的眼光。

  刘禹锡的《蜀先主庙》:"天地英雄气,千秋尚懔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李商隐的《鄠杜马上念汉书》:"世上苍龙种,人间武帝孙。小来惟射猎,兴罢得乾坤。渭水天开苑,咸阳地献原。英灵殊未已,丁傅尽华轩。"第一首是写刘备的。"业复五铢钱",指要恢复汉业(汉武帝最早冶铸五铢钱),但阿斗不像刘备能干,终于为魏所灭,既赞美刘备,又发感慨,是属于咏史。第二首是写汉宣帝的,说他是汉武帝之孙,少年时喜射猎,后来即帝位。何焯批:"渭水一联,言祖宗所传继者,乃天开地献之乾坤也。"丁傅,指汉哀帝时,帝舅丁明封阳安侯,皇后父傅晏封孔乡侯。华轩,富贵者所乘的车。纪昀批:"此有感外戚之事,而托之汉宣,寓意全在末句。"何焯的批语,"曰‘人间",指出汉宣帝小时在民间生活,了解民间情事。又说他不善于替子孙打算,使汉朝的元日削,到汉哀帝时,丁傅尽华轩,外戚兴起。这是说,刘禹锡写刘备,光讲刘备,没有什么寓意,写得不深。李商隐写汉宣帝,不光写汉宣帝,还在影射唐宣宗,指出他对于大好江山,不能打下稳固基础,使得外戚起来,唐朝衰亡,因为有寓意,所以写得深。

  按刘禹锡的诗没有寓意,李商隐的诗有寓意,这是两种不同写法,通过比较,知道同样咏史,可以有这两种不同写法。但这并不等于说,有寓意就写得好,没有寓意就不好。这里说有寓意深,没有寓意浅,就含有分别好坏的意味,这个批评不够正确。刘禹锡的诗,《唐诗三百首》里选了,知道的人较多,李商隐的一首知道的人较少,因为他的寓意不够确切。汉朝的衰落,从汉元帝手里开始,元帝曾经劝他父亲宣帝任用儒生,宣帝听了脸色变了,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又感叹道:"乱我家者,太子也。"所以汉朝的衰落,不从宣帝开始。又诗里讲到外戚丁家傅家,是哀帝任用外戚,从宣帝经过元帝、成帝到哀帝,哀帝的事不能归罪到宣帝身上,宣帝并没有把大权交给外戚,这个寓意并不恰当。因此,从这两首诗看,还是刘的一首写得好。批评者光从有没有寓意着眼,不看这个寓意用得是否恰当,是片面的,因此他的看法不够正确。

  另一例子,是四个诗人都写杨贵妃事,写得不同,看谁写得好,谁写得不行。看魏泰《隐居诗话》的意见,他认为杜甫的《北征》写得最好,因为杜甫把唐明皇写得最有觉悟,比商朝周朝的天子都高,商朝的纣王没有杀妲己,周朝的幽王没有杀褒姒,可是唐明皇把杨贵妃给杀了。认为这样写才得体,这样写显得杨贵妃的死同官军没有关系,也写出了唐明皇的悔过。郑畋的《马嵬坡》:"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这首诗称赞唐明皇是圣明天子,从这点说,同杜甫的用意相同,所以说它"命意似矣"。但它开头写唐明皇从四川回来,想到杨贵妃早死了,恩情难忘,虽然日月重新,他又可以回到长安了,这样写还显唐明皇缺少"悔过"之心,所以认为"词句凡下"。又"景阳宫井"是用典,隋兵打进南京时,陈后主和他的妃子张丽华、孔贵嫔一起躲在景阳井里,被隋兵俘虏,这是说像陈后主和他的妃子又算得了什么!魏泰认为用陈后主来比唐明皇,这就污辱了唐明皇,所以说"比托无状"。其实这是用陈后主来反衬唐明皇,把陈后主的昏庸,反衬唐明皇的"圣明",是对唐明皇的歌颂,但魏泰认为这样的反衬也不行,这样反衬也是贬低了唐明皇。刘禹锡的《马嵬》诗,写出了官军杀了杨国忠,逼唐明皇杀杨贵妃,唐明皇只好放弃杨贵妃。刘把杨贵妃称为"夭(妖)姬",含有女人是祸水的错误观点,又把杨贵妃说成"贵人",以降低她的地位,即使这样,魏泰大概看不下去,所以改成"争奈何",改成怎么办呢。魏泰认为像刘、白两人的写法,显得唐明皇昏庸,连部下也管不住,失去臣下事君之礼,应该像杜甫那样,说唐明皇在这件事上比商周的天子都好才行。

  从魏泰的批评里,我们可以看到他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要求美化唐明皇,不惜歪曲事实。这种极端错误的观点产生出这种错误的批评。当然,白居易、刘禹锡也都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但他们还注意事实,在这件事上还不愿美化唐明皇,比魏泰要高多了。从这四首诗来看,白居易写得最好,写出了事实的真相,写出了唐明皇无可奈何的心情,也写出了在危急时牺牲杨贵妃的丑恶表现。刘禹锡写的不如白居易,刘虽然也写了事实,但他用"妖姬"两字,具有"女人是祸水"的错误观点。郑畋歌颂唐明皇是圣明天子,违反官军迫死杨贵妃的事实,是不对的。杜甫还要替唐明皇美化,写得最不行。这说明一个作家的思想观点会影响他的作品,也会影响他对作品的看法。在这里专就写马嵬这一件事来说的,并没有要贬低杜甫《北征》的意思。《北征》是杜甫的名篇,但名篇中也不免有败笔,《北征》中写马嵬的几句,可以说是败笔。这种败笔,在白居易的《长恨歌》里也有。《长恨散》的开头:"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我们知道,杨贵妃原来是唐明皇的儿子寿王的妃子,是唐明皇把她夺来作贵妃的。所以"杨家有女"两句也是"为尊者讳",同杜甫的"为尊者讳"一样,也是《长恨歌》中的败笔。在这点上,李商隐的诗,"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用来讥讽唐明皇,就比白居易的替唐明皇讳饰高明一些。参见《含蓄》二。

  陶渊明诗云:"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居南窗下,今生几丛菊?"①王介甫诗云:"道人北山来,问松我东冈。举手指屋脊,云今如许长。"与右丞此章同一杼柚②,皆情到之辞,不假③修饰而自工者也。然渊明、介甫二作下文缀语稍多,趣意便觉不远。右丞只为短句,一吟一咏,更有悠扬不尽之致,欲于此复赘一语④不得。(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按语)

①这首诗的题目叫《问来使》,这里引的是开头四句。《容斋五笔》卷一说:"诸集中皆不载,惟晁文元家本有之,汤东涧以为晚唐人伪为。"这首诗不是陶渊明作的。作者不详。 ②杼柚:织机,指结构。 ③不假:不惜,不用。 ④赘一语:加上一句就多余。赘,多余。

  王维《杂诗》之一:"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这首诗写得浅显好懂,初看起来,好像只是讲了一些没有道理的话。一个朋友从家乡来,诗人向他打听家乡的事,别的什么都不问,只问他自己家里窗前的梅花开了没有,在生活中,好像不会这样问的。它好在哪里,为什么要选入《唐诗三百首》中,也不容易理解。要弄清这个问题,找一些写法相同的诗来比较一下,是有帮助的。

  这里找了一首《问来使》诗:"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居南窗下,今生几丛菊?"你从山里来,多早晚(什么时候)从天目山出发的?我家的南窗下面,现在生了几堆菊花?又找了王安石的《道人北山来》诗:"道人北山来,问松我东冈。举手指屋脊,云今如许长。"有个道人从北山来,问他我家东面山冈上的松树长得怎样了。他举手指指屋脊,说现在已经长得这样高了。后两首诗的开头四句同王维的诗写法一样,都说有人从家乡来,都向他打听家乡的事,问的是梅花、菊花、松树。从问的东西里可以看出其中有一致的地方,就是梅花、菊花、松树都是耐寒的,梅花是冰肌玉骨,冲寒开放;菊花能够傲霜,所谓"黄花晚节香";松树是《论语》里称赞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是用来象征"高风亮节"的。梅花、菊花、松树,古人都用来象征人品的。这三首诗的问梅花、菊花、松树,可见其中是有含意的。

  我们知道诗是最精练的语言,是要写出诗人的心灵来。有人从家乡来,我们自然要向他打听家乡的情况和家中的情况,这是不在话下的。因此,像这样一般的询问,家常谈话,没有什么精辟的内容,就不适宜于写入诗里。倒是诗人对梅花、菊花、松树的怀念,它的含意不仅在于怀念家里的花木,更重要的是由于这些花木象征一种高洁的品格,这才引起诗人的怀念。读这些诗,引起我们对诗人这种心情的体会,就有余味。这种含意在有意无意之间,诗人并不说煞,这才有"悠扬不尽之致"。就这点说,王维的诗比其他两首更写得精练而含蓄。其他两首,除了上引的开头四句外,下面还有不少话,这在精练含蓄方面就显得差些了。这样通过比较,对我们理解王维那首诗,是有帮助的。

12.出处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岂以"萧萧马鸣,悠悠旆旌"为出处耶?用意别,则悲愉之景原不相贷,出语时偶然凑合耳。必求出处,宋人之陋也。(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

  作诗用事,要如禅家话"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此说,诗家秘密藏也。如"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人徒见凌轹造化之工,不知乃用事也。《祢衡传》:"挝《渔阳操》,声悲壮。"《汉武故事》,"星辰动摇,东方朔谓民劳之应。"则善用事者,如系风捕影,岂有迹耶!(《西清诗话》,见《诗人玉屑》卷七)

  苏子卿曰:"明月照高楼,想见余光辉。"子美曰:"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粱简文曰:"湿花枝觉重,宿鸟羽飞迟。"韦苏州曰:"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三者虽有所祖,然青愈于蓝矣。(谢榛《四溟诗话》卷一)

  这里指出读诗时讲究出处要防止两种偏向:一种是只注意两者的相同处,忽略了两者的相异处。其实两首诗的字句有相同处,它们所以都成为名作,正由于两者的相异。只看到它们的相同,忽略它们的相异,就看不到它们的好处了。如杜甫《后出塞》:"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只说它本于《诗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这话好像很确切。但《诗经》里的萧萧写马叫,显得军容整肃,没有人声。说旗子悠悠飘荡,显得士兵心情悠闲,因为那是出去打猎,不是作战。杜甫写出军作战,落日句气象壮阔,风萧萧有悲凉意,心情是悲壮的。两者情绪不同,境界不同,所以都成名句。而两者的相同,可能由于偶合,那末光注意它的相同,讲究出处,便没有意义了。要是我们拿它们来作比较,从而看出字面虽有相同处,但怎样写得境界不同,那才有意义。

  再像杜甫《阁夜》:"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是著名的一联,这一联的好处并不像《西清诗话》所讲的是由于有出处,何况它所讲的出处并不确切。浦起龙《读杜心解》对这两句解释道:"‘鼓角不值‘五更,则‘声不透。‘五更,最凄切时也。再着‘悲壮字,直刺睡醒耳根也。‘星河不映‘三峡,则影不烁。‘三峡,最激流处也。再着‘动摇字,直闪朦胧眼光也。"这里讲的是"鼓角",同祢衡击鼓时的《渔阳操》毫无关系,"悲壮"又不限于《渔阳操》。再说,《汉武故事》里讲的是"星辰动摇",诗句讲的是"星河影动摇","星河"即银河,银河的影倒映在三峡的长江里,由于江水湍急,所以星河倒影也在动摇,不是天上的星辰动摇。这两句,是写所闻所见,是写实,不是用典。把这两句看成用典,看不到它是写实,把人从反映生活引导到钻古书上去,这是错误的。这是没有出处而说是有出处。

  也有确有出处,但它的好处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是它的好处不在于有出处,而在超过它的出处。怎样超过出处呢?看这些例句。杜甫《梦李白》:"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这是写做梦梦见李白来了,迷茫中看到落月照在屋梁上,好像还照在李白的脸上。这是半醒半睡状况,看到月光,是半醒,看到李白,是半睡。既写出对李白的怀念,又写出半醒半睡的迷糊,是很有名的句子。不管这两句是不是从"明月照高楼,想见余光辉"来的,但是杜甫确切表达了他的心情和情境,写得真实而细致,超过了"明月"两句。梁简文帝的"湿花枝觉重,宿鸟羽飞迟",只是说因下雨而花重鸟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联系暮雨中送客,加上"冥冥",形容暮,"重"、"迟"都指雨,由于送客又联系到帆,内容比前两句更丰富。它们的写得好,不因为有出处,是因为借鉴前人之作用来反映生活,写得更丰富、生动、真切。当然,借鉴前人的写法也有作用,但它写得好还在于真实地反映生活。

13.真切

  唐人徐凝多吟绝句,曾吟《庐山瀑布》诗云:"瀑泉瀑泉千丈直,雷奔入江无暂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郡阁雅谈》,见阮阅《诗话总龟》卷十五)

  乐天典杭日,江东学子奔杭取解①。张祜自负诗名,而徐凝亦至,宴于郡中。乐天讽二子矛盾②。祜曰:"仆宜为解首。"凝曰:"有何佳句?"祜曰:"《甘露寺》诗曰:‘日月光先到,山河势尽来。《金山寺》诗曰:‘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凝曰:"善则善矣,奈无野人《瀑布》诗曰:‘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祜愕然,一座尽倾。(《古今诗话》,见《诗话总龟》卷三)

  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不觉失笑。旋入开元寺,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为徐凝洗恶诗。"(《百斛明珠》,见《诗话总龟》卷一八)

  ......其后东坡云,世传徐凝《瀑布》诗,至为尘陋。又伪作乐天诗称美此句,有"赛不得"之语。乐天虽涉浅易,岂至是哉!乃作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余以为此之相去,何啻九牛一毛也。(《直方诗话》,见《诗话总龟》卷九)

  ......然观《天台山赋》:"赤城霞起以建标,瀑布飞流而界道。"则是凝所云"界破",其亦有所本矣。曹松诗:"庐山瀑布三千仞,画破青霄始落斜",其意亦同。(吴景超《历代诗话》卷五十一)

  苕溪渔隐曰:"太白《望庐山瀑布》绝句云:‘日暮香炉生紫烟③,遥看瀑布挂长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东坡美之,有诗云:‘帝遣银河一派垂......。然余谓太白前篇古诗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磊落清壮,语简而意尽,优于绝句多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

①解:唐进士由乡而贡曰解,指请白居易推荐去考进士。 ②矛盾:指二人都想当解首。 ③香炉:峰名。

  这里,对徐凝和李白的《瀑布》诗提出了不同的评价。先看徐凝的诗,跟张祜在这里引的作比较。张祜的"日月光先到",说镇江北固山上的甘露寺的地势高,"山河势尽来",说甘露寺的形势好。"树影中流见"写金山寺在长江中,四围多树,在长江中流先看到树影。"钟声两岸闻",说从钟声才知道有寺。这四句写两个寺庙,从旁衬托,也写得不差。不过这样从旁衬托的写法,当时比较多,不突出。徐凝用比喻来写瀑布像白练飞动,界破青山,这样的比喻形象生动,比较突出,所以胜过张祜的几句。徐凝用白练来比瀑布,李白用银河来比瀑布,李白用的比喻就超过了徐凝的。白练取其白,银河也取其白,用"银"比用"白"显得更有光采,银河在天上,银河落九天,正写出瀑布从高山上落下,像从天上落下,更显得生动而有气势,瀑布是飞流,银河的河也具有流水的含意,比起白练来,就显得更为真切;加上"直下三千尺"比"一条"更有气势。这样一比,徐凝的诗就显得平凡,不生动,所以说"尘陋"。因为有人推重这首诗,所以苏轼特意要加以贬低,称它为"恶诗",用来抬高李白这一首,大概是矫枉必须过正吧。后人震于苏轼的大名,不敢替徐凝说话,但又不同意"恶诗"的说法,于是婉转地说,徐凝的诗用"界破"是有来历的,本于孙绰的《游天台山赋》。因为《游天台山赋》是名篇,既然徐凝诗本于它,这也说明徐凝诗不是"恶诗"了。这岂不是迷信诗要有出处,认为有出处就好吗?不知写景的诗不需要讲出处的。再说,徐凝的诗,它的特点还在于用比喻,不在于有出处。其实,像上面指出的,它比张祜的几句高明,并不是"恶诗"。至于曹松的诗,说"画破青霄",即划破青天,似不真切,所以它还不如徐凝。

  胡仔提出一个新的意见,说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不如他的"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就这四句看,看不出"海风吹不断"两句胜过"飞流直下"两句。前两句用风吹、月照求衬托瀑布,后两句直接写瀑布,后两句形象生动,气势雄壮,不是前两句可比,那末胡仔为什幺这样说呢?要是就全首诗来说,《望庐山瀑布二首》之一:"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空中乱潨射,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无论漱琼液,且得洗尘颜。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就这首诗看,把那首七绝中的形象和夸张都包括在内了。如"银河落九天",即"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如"飞流直下三千尺",即"挂流三百丈","欻(同忽)如飞电来"。但这首诗里写的,像"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在七绝这首诗里都没有,所以就内容说,这首诗比那首七绝更丰富,写得也更细致,比喻用得更多。又这里的"欻如飞电来","电"字一本作"练",看来作"练"是对的,因为闪电一闪就消失了,用来比瀑布不确切,作"飞练"更合。那就同徐凝的"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样了,这也可以说明徐凝的诗不是"恶诗"了。

  但胡仔的意思不是这样,他就举"海风吹不断"两句,说是"磊落清壮,语简而意尽,优于绝句多矣。"提"语简",可见不是指全首诗;提"清",也对,这两句是白描,不用典故。提"磊落",那是指俊伟说的,即写得突出而不同寻常,看来"飞流直下"两句,比"海风吹不断"两句更突出而不同寻常;提"壮",有雄壮有气势的含意,"飞流直下"两句显得更壮。再说,"海风吹不断"两句,配合在全首诗里才显出它用风吹月照来衬托瀑布的好处,胡仔把它从全诗中割裂出来,单看这两句,那是不是使人看不清它在讲什么吗?苏轼赞美"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这话是对的,不论就形象生动说,就"磊落清壮"说,绝句都比"海风吹不断"两句好。

  通过这个例子,接触到怎样来读这些名篇,怎样来评价这些不同的评论。对于这种描写景物的诗,是不是看它描写得是否真切,是否形象鲜明,是否写得突出而不一般化,是否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来读这些诗,这样来评价各种不同的意见,是不是有助于我们的欣赏。

14.偶合

  《蔡宽夫诗话》云:"元之①本学白乐天诗。在商州尝赋《春日杂兴》云:‘两株桃杏映篱斜,装点商州副使家②。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其子嘉祐云:‘老杜尝有"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技花"之句,语颇相近,因请易之。王元之忻然③曰:‘吾诗精诣,遂能暗合子美耶!更为诗曰:‘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杜甫是前身!卒不复易。"(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五)

①元之:宋诗人壬禹偁字。 ②王禹偁得罪了宋太宗,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 ③忻然:欣然。

  在写作上要求创新,所以陆机《文赋》里说:"谢朝花之已披,启夕秀于未振。"朝花已开,指别人已经写过的意境,要辞谢掉,不再去写它。夕秀未振,晚上还没开的花朵,指别人没有写过的,要开放,要写。可是这里也有分别,有的是自己没有意境,袭用别人的意境,那是要不得的。有的是偶合,不是有意抄袭,情形就不同。由于有些作家生活环境相类似,他们在描写同类生活、表现同一主题如离愁别恨等,有时可能发生类似的构思。这样的偶合,仔细辨别起来一定会有不同,可供我们比较,还是可取的。这里讲王禹偁不肯改掉他同杜甫偶合的诗,是对的。

  王禹偁本来是学白居易的诗,他写的《春日杂兴》却同杜诗暗合。试把这两首诗比较一下。杜诗《绝句漫兴》:"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是家。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桃李是亲手种的,有主的。只是墙低,不能保护好桃李花,虽在家内,还像被春风欺负,吹落数枝。这里反映杜甫飘泊到成都作客的失意心情。王禹偁得罪了宋太宗,被贬官为商州团练副使;在商州,想欣赏桃杏花,看到花的吹折,产生春风容不得的感想。两人都在失意中,都对着落花感叹,所以产生相类似的感情。不过由于两人的处境不同,所以说法也不一样。王禹偁是被贬,所以说即使想要桃杏来装点一下都容不得,不自觉地流露出自己的不平。杜甫是因乱飘泊,所以在感叹中没有这种不平的质问。这两诗虽然相类似,还是真切地写出两人不同的处境和感情,可见偶合的诗还是有不同的。

--以上欣赏与阅读

敬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weihuaa.com/zwhzw/8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