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竹桃

在众多的花木中,如果要比较一下花期的长短,我认为,若说夹竹桃是第二,那么这世上就没有第一的了。

也有人说,紫薇花能从夏开到秋,号称“百日红”,它的花期难道不比夹竹桃长吗?我说,你知道夹竹桃有一个别名叫什么吗?叫“半年红”。夹竹桃从暮春开到盛夏,又从盛夏开到深秋,甚至有的在冬天还依然开放,不仅超过一百日,还远远不止半年之久。它送别了春天的杜鹃花、樱花,夏天的蔷薇、合欢、栀子花,还送走了秋天的桂花、菊花、木芙蓉,花期漫长得没有尽头,给人的印象似乎一年到头都在开花。正如清人谢堃在《花木小志》里说的:“枝干婆娑,高出檐际,一花数蕊,百枝齐放,周年不绝,真一大观也。”

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它普通得不能再普通,随便在地里一栽,它就能生长开花。夹竹桃也不是最美丽的花,它没有牡丹的艳丽,月季的多彩,紫薇的热烈,可它却很特别:叶子狭长、尖顶,乍看好似竹子的叶,但比竹叶要厚、要坚韧;而花形极像桃花,花朵也有单瓣和重瓣之分,与桃花并无二致。夹竹桃把竹子与桃花挟裹在一起,也就有了夹竹桃的大名。

据说,夹竹桃原产于中亚一带,两千年前被引种到欧洲,后被引种到印度。古罗马的老普林尼在其百科全书式的《博物志》中说,夹竹桃是“常绿植物,外观近似玫瑰树,茎干分叉为多数枝条,对驮兽、山羊和绵羊有毒。”至于夹竹桃何时引种到中国栽培,最先在哪一部典籍里记载?历史上意见纷纭,有说是在唐代,有说是元代,也有说是明代。

说唐代的人认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写的“倶那卫,叶如竹,三茎一层,茎端分条如贞桐。花小,类木檞,出桂州。”这俱那卫就是夹竹桃。说元代的人认为,李衎在《竹谱祥录》里就提到了夹竹桃,说“夹竹桃自南方来,名拘那夷,又云拘拏儿。花红类桃,其根叶似竹而不劲,足供盆槛之玩。”说明代的人则认为,王象晋在《群芳谱》中写夹竹桃“花五瓣,长筒,瓣微尖……自春及秋逐旋继开,妩媚堪赏。……五六月时配白茉莉,妇人簪髻,娇袅可挹。”最为翔实,也最生动,应是夹竹桃名字的出处。

中国人对事、对物都讲究历史,为了证明夹竹桃的悠久,人们觉得既然不能从科技上证实,那就从文艺方面着手。据史料记载,北宋时期,一位姓杨的太学授课教师喜欢收藏字画,而且其中不乏珍奇的精品,因此吸引着京城中喜爱诗文字画的名流雅士常在他那里集聚,其中就包括欧阳修和梅尧臣。有一次,这位杨姓老师展示了一幅他收藏的绘画作品,众人无不惊诧,作品本身已经让人惊艳,画中所描绘的花木,大家竟然不知道是什么。

最终是梅尧臣说出了这幅画的来历:此画为五代时期著名画家徐熙所作,曾被南唐李后主当作宝贝一般藏在宫中。至于画中的花木,枝条柔美,绿叶修长,花色艳粉如霞,此物名为“夹竹桃”是也。后来,南宋的曹勋(-)有《夹竹桃花·咏题》词曰:“诗绛彩娇春,苍筠静锁,掩映夭姿凝露。花腮藏翠,高节穿花遮护。重重蕊叶相怜,似青帔艳妆神仙侣。正武陵溪暗,淇园晓色,宜望中烟雨。向暖景、谁见斜枝处。喜上苑韶华渐布。又似瑞霞低拥,却恐随风飞去。要留最妍丽,须且闲凭佳句。更秀容、分付徐熙,素屏画图取。”词中对夹竹桃赞美有加,其中也提到了徐熙作画的事情。

其实,比曹勋更早的北宋李觏(-)、李之仪(-)、邹浩(-)、曹组(?-,曹勋父)及北宋、南宋之交的李纲(-)、沈与求(-)等都曾写过夹竹桃的诗歌。如李觏有句子写:“异类偶相合,劲节何能安。同地尽妖艳,无地容檀栾。移根既不可,洁心诚为难。外貌任春色,中心期岁寒。”邹浩写:“将谓轻红间老青,元来一本自然成。叶如桃叶回环布,枝似竹枝罗列生。兰助珍羞香不断,萱留喜意色方明。更移此本家园去,岁岁花时献寿觥。”

在宋代写夹竹桃的诗中,人们认为沈与求的这首《夹竹桃花》是咏花诗中的上品:“摇摇儿女花,挺挺君子操。一是适相逢,绸缪结深好。妾容似桃萼,郎心如竹枝。桃花有时谢,竹枝无时衰。春园灼灼自颜色,愿言岁晚长相随。”此诗的妙处就在于紧紧抓住花的特征谋篇布局,写得不即不离,处在似与不似之间。从以上诗中完全可以佐证,夹竹桃的名字最迟已经在宋代已经出现了。

夹竹桃的花儿集中生长在枝条的顶端,盛开的时候聚集在一起的花儿好似一把张开的伞。夹竹桃花的形状像漏斗,大多数花瓣相互重叠,花开红、白两色,其中,红色是它自然的色彩,白色是人工长期培育造就的园艺品种。于是夹竹桃既有娇艳的容颜,也有清丽的面孔,加之其花又开得轰轰烈烈、前仆后继,这样的花木无疑会受到文人墨客和平头百姓的青睐。

不知道什么缘故,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所在的这座城市里,绝大多数公路两旁都栽植了夹竹桃,甚至连街道、公园侧边也有夹竹桃的身影。当我漫步在这些公路、街道、公园时,夹竹桃的枝干密密匝匝,相互交缠,分不清你我,拂面而来的是淡淡的幽香,映入眼帘的是绿蜡似的叶子和红霞或白雪似的花朵,它们装扮了大地,也把天空照映得更加的丰富多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weihuaa.com/zwhzw/8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