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游记带你游览流碑亭
白癜风应注意什么 https://m-mip.39.net/nk/mip_4785535.html带你游览流碑亭 ?张红梅 流碑亭公园位于晋城市城区西南,是一座园林式公园,环境清幽,因“铁笔圣手”的赵树理而闻名,文化与游园的完美融合,赋予了它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人们闹中取静、浸染文墨、调理心情、锻炼养生的好去处,还是一座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的天然博物馆。 夏天的清晨来得特别早,空气清爽,要不咱们一起到流碑亭公园逛一逛吧!踏着晨曦,北门70个台阶,会给你一早就来个“步步高升”的好感觉。拾阶而上,迎面看到的便是赵树理文学馆。青瓦白砖,别致清新,时尚典雅。馆前的老人们一招一式专注地打着太极拳,一派和谐太平的盛世局面。 一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楹联悬于门前,它概括的是大师的风采,文人的精神。进入馆内,只见赵树理先生的塑像安详平和地端坐院中,他是20世纪大众文学的领军人物,他的作品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农村几十年来的巨大变化,具有独特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为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艺传统,促进革命文艺大众化局面,做出过巨大贡献。缓缓步入展厅,亲眼目睹到当年大师用过的一品一物,历史的气息随之扑面而来,它们无声地诉说着旧时代的沧桑。瞻仰着逼真再现赵树理先生当年生活的一幕幕场景,感受到的是大师“贴近生活,反映现实,与下层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生活作风与创作态度。 展厅共有六个,主展厅展示了赵树理先生光辉的一生,其中包括赵树理文学作品在不同时期的各种版本,共有余件。其中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珍贵版本60余册。东南一层展厅为书画美术摄影展。“铁笔书变迁李有才板话,圣手写翻身小二黑结婚”巧妙地概括了他的四部作品。置身于这样一个环境中,思想会得到净化,灵魂会得到升华。 走出展馆从左拐,这时候看到的是满眼的绿。小道两旁,古槐正开着夏季的花,一簇簇,一串串,散发着芬芳;婀娜多姿的龙爪槐站在路边,撑开一把把绿色的小伞,夹道欢迎你的到来,又似乎在等待为人们随时挡雨遮阳;两旁的园林里栗子树,石榴树果实累累,炫耀枝头,神奇的大自然把它们打扮得如此漂亮。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山药蛋广场,你会惊喜地发现如今很难看到的石碾、石磨、提水的辘轳井,你会情不自禁地推上几圈石磨,还跃跃欲试地想从井中汲取一泓清泉解渴驱凉。看着这承接着历史的石碾、石磨,也许会不禁吟诵起木心的《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很慢……”这种慢生活里透着人性的朴素、浪漫、耐性、果决,与一个愈来愈快的世界相比,从前的生活有许多令人怀念的美好、纯真。 山药蛋广场一步一景,玫瑰园里娇艳的玫瑰争芳吐艳;各色的紫薇花吸引了无数蜂蝶,为她起舞放歌;被园艺师修剪成螺旋形状的柏树,更是令人称奇。最令人赞叹的是沿着弯曲的小路到密林深处走一走,小路很幽静,空气很新鲜,闭上眼睛深吸一口,好香!好甜!你会想世外桃源也不过如此吧!幽静清凉的林间会使你的心变得沉静,恬淡,安然。早间我们在林间会看到一些专心读书的孩子们,在广场的中心有《论语》朗读会、诗词朗读会……书声琅琅,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这才走了一半,如果有点累了,我带你到竹林深处的流碑亭坐一坐,让你解开公园为什么叫“流碑亭”之谜。行至竹林掩映处,一座样式复古的亭子便呈现在眼前。近旁一幅名为“曲水流觞”浮雕建筑生动再现了“洞灵流杯”的景象。旧志载:洞灵泉在泽州县西南五里,亦名流杯泉,因有流杯寺而得名。寺东岩下石洞内有水流出,经导引,穿行于亭榭回廊间,文朋诗友沿水间坐,置杯于水上,杯随水动,停于谁身旁,谁就小酌浅饮,吟诗唱赋,妙趣横生。“觞”即酒杯,成为饮酒的代称。后讹“杯”为“碑”,“流杯亭”成为“流碑亭”。前人题咏曰:“怪石奇岩入洞幽,石渠曲曲引清流。香凝玉湫玻璃滑,花扑金卮沆瀣浮。诗与兴俱何用稿,酒随人转不须阄。醉来自有风雨趣,却忆兰亭在越州。” 离开流碑亭,我们沿着弯曲的小路向西南走。沿途叫不出名的花,周围数不清种类的树,深情地站在路旁,舞动着妙曼身姿,我们的心也随之摇荡。“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经过一段约米的步道,一座古朴典雅的寺庙赫然坐落眼前。这便是流碑寺。流碑寺为两大院落,灰墙朱门,四只威风凌凌的石狮子站立门外,庄严肃穆的氛围让我们肃然起敬。常有信徒到寺庙内焚香拜佛,祈求庇佑幸福安康。 流碑寺的前身原本叫滴谷寺,从滴谷寺的诞生到易名流碑寺还有一段曲折离奇的传奇故事。且听我慢慢道来: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出家之人云游四方来到太行山上,人乏腹饥,经过一段灌木丛中的弯曲小路,看见一条清澈的小溪,他快步来到溪边痛饮一番。甘甜的溪水让他顿感精神倍增。他起身一望,不远处一个石洞唤起他睡眠的渴望。他信步走进洞中,在一片宽敞处卧身入梦。他走进一片花园,喷香的茶味引诱他寻觅,一位长者让他在一方石桌前坐下,一童子盛上一碗米饭,那香味催他狼吞虎咽,那长者在一旁给他介绍眼前的风物人情,石桌上摆放着释迦牟尼的佛典经书,他似有所悟地注视了一会,那长者便说:这书归你了,以后就依书尊佛吧。说罢长者飘然离去。 他从梦中醒来,那真切的梦景让他难忘。倒是腹中肠鸣让他想起该觅食了。他欲起身出洞,借着洞外射进的一丝微光看见面前一块石头上好象放着食物,他拿到手时,已知是可用来充饥的小米。梦中的米香味又勾起他对梦景的追忆。就在洞口之侧有若大的一块石台,后面紧靠着石壁,就象释迦牟尼的经书一样整整齐齐地摞着,那石台更象他梦中所见的石桌让他倍感温馨。他吃饱喝足之后,便在洞中寻觅梦中所见,发现这洞好长好长,当他感觉饥饿时回到原处,总会有一撮小米够他充饥。他寻找了好多天,终于在洞的另一端找见了出口,洞外果真如他梦中所见的茶园,据说就是现今的茶园村。因此,他认定这是佛祖给他的指点,让他在此处为佛祖建寺修德。于是他决定在此处建寺立业。经过千辛万苦,他终于完成了心愿建成一寺。因为洞中盛米之石象杯,但杯中之米总是能满足建寺僧侣和劳工的吃饭之需,所以他为寺院起名“滴谷寺”。 这个秘密他一直没有告诉别人,直到有一天,他实在按捺不住寺院的寂寞生活,决定重新他的云游生活,便把这个秘密告诉了一个小和尚,让他好生照顾寺院。千叮咛,万嘱咐,叫他不敢外泄这个秘密,也不可贪心。可是在他走后不久,小和尚对这个秘密总感到好奇,总想一探究竟,于是他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寺院的所有和尚,并组织大家进洞揭开谜底。有人提议把流米的孔搞大点,好让米多流些。这个提议一经通过,便有人拿来筷子捅,却无济于事,便有人找来铁棍子捅,后果让所有人没有料到,米不但没有流大,反而不流了。片刻之后从孔中流出的变成了水。和尚们见他这般光景,已知前途渺茫,便各奔东西去了。留下这个小和尚一人每天守着寺院里的积水愁肠不已。他唯一的希望就是等待师傅回来好向师傅忏悔自己的罪果,他不忍抛下寺院一走了之。他想用自己的真诚感动上苍。 数年之后,老和尚终于回来了。他看到寺院的情景,便知道发生了他最不想看到的事情。师徒俩来到出水之处长跪不起,以此向神灵谢罪,祈求神灵原谅。后经仙人指点。动工在寺内挖池,不足三尺便有一方石,池不能再深,是夜,水将石淹没,石面显现一图案,若隐若现,若即若离,似舞似幻,老和尚看得痴呆了,他深知这是仙人之灵气,佛主之厚爱。那方石如碑,泉水如镜,便起名流碑泉。后来根据老和尚的提议将“滴谷寺”改名为“流碑寺”。故事告诉我们:感恩之心要常有,贪心不足要常戒啊! 听完故事你是不是再次被晋城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所折服呢!趁阳光正好,微风不燥,那就携百侣一起来流杯亭公园同游吧! (注:关于“流碑寺”名称由来的故事摘引自百度百科。) 张红梅网名一剪梅,锦溪社友。喜欢文学,喜欢用文字来充实生活,愿做个安静淡雅的女子,携一缕墨香,在文字里徜徉,把清浅的日子写成美丽的诗行。长按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weihuaa.com/zwhzw/6213.html
- 上一篇文章: 金瓦奖十大设计渝商星翰设计何文川
- 下一篇文章: 海宁的根这3个地名被载入文化遗产保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