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的根这3个地名被载入文化遗产保护名
地名是历史与文化的传承 是一个城市的根 然而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 一些老地名发生变化 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故事 也渐渐为人所遗忘…… 日前 海宁3个地名 入选嘉兴首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它们承载了很多人的回忆 未来 它们将得到更好的保护 硖石镇硖石镇入选了此次首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硖石原名峡石,古称夹谷,因东、西两山夹峙而得名。据宋《图经》云:“秦郡天下......乃置县峡石山,曰由拳。”《硖川图志》转引《太平寰宇记》等书记载:“峡山本两山相连,秦始皇时凿分为二”。峡石之名,始见于此,距今已有两千多年。 据《嘉兴府图记》及《硖川续志》记载:唐永徽六年(公元年)置硖石镇,开元十一年(公元年)置硖石市。解放后建政为硖石镇人民政府。 由于这里风景宜人,名胜甚多,所以历代都有不少文人名士慕名来游。相传,唐代时,白居易曾得硖石人“著作郎”顾况的器重,后来他任杭州刺史时,几度到硖石访问顾况故居。一日,他登上西山顶,极目远眺这“两山夹一水”的独特风景,信笔作诗一首《登西山望硖石湖》:“菱歌清唱棹舟回,树里南湖似鉴开。平障烟浮低落日,幽溪路细长新苔……” 既然硖石以“两山夹一水”闻名,这两座山自然故事很多。 咱们接着讲白居易的事情,他作诗《登西山望硖石湖》后,余兴犹存,但见漫山遍野的紫薇花吐艳开放,一片繁英,便挥笔写了“紫薇”两字。后来,人们纪念他,把西山称作“紫薇山”,还筑了一座“魁星阁”,白居易也自称为“紫薇书舍人”。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墨客登临紫薇山,入阁观览,赋诗题字,竞相唱和。后来,亭阁因年久失修而荒废。年新建西山公园时,在原址新建重檐八角亭一座,命名为“紫薇亭”。 所以,西山上原来的并不是紫薇阁,而是紫薇亭。 西山下,这片郁郁葱葱的地方,就是家喻户晓的西山公园了,可以说每个海宁人的心底,都有一个西山公园。每家每户都会珍藏着那么几张西山公园里的照片,那里有着海宁人共同的回忆。 西山公园里面的儿童公园,是当时海宁孩子们的乐园。 西山上的八仙台,这个地方不熟悉的人还真找不到呢,大潮君也有一张这样的照片,爬上去还有点怕兮兮的。 西山上的烟霞洞 西山上的白水泉 说完西山,咱们再来说说东山,当初东山周围,也很是热闹。 东山·麓新村 东山电影院 东山游泳池 硖石书场 如今,随着海宁市区的日新月异,硖石镇越来越少被人提及。但是随着全面打造硖石景区,开展横头街方案设计,干河街、中丝三厂文创园开发有序推进,“志摩故里”品牌日渐响亮,老硖石的记忆,又被人唤起,让人满是期待...... 长安镇被载入此次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除了硖石镇,还有历史悠久的长安镇。 长安镇自古即为水陆要冲。唐贞观五年(公元年),设有桑亭驿。开元十一年(公元年)设长安市。因地扼其要,故名长安,即“长治久安”之意。 南宋时建都临安,这里西接临平驿,北连石门驿,为迎送官员、传达公文等必经之地,水陆两站,备有船60条,马60匹。 著名诗人陆游在《入蜀记》中曾有记载:“乾道五年(公元年)六月三日,过长河堰,亦小市也,鱼虾甚富”。这里所说的长河堰,即长安镇。长安镇之名,始见宋末咸淳《临安志》:“长安市在县西二十里,今称镇”。《九域志》亦有“长安一镇”之称。此后,镇名千余年来不变。年解放,建政为长安镇人民政府。 如今的长安,大运河(海宁段)成功入选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长安闸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街修建完毕。 而更令人期待的是,长安镇(高新区)与许村镇一体化发展,建设“杭海新城”! 盐官镇这次被载入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还有历史文化名镇:盐官镇。 西汉吴王刘濞煮海为盐,曾在沿海设盐官(司盐之官)。汉末置海昌县。三国吴黄武二年,即公元年,改海昌县为盐官县。因地有盐官,故名。陈武帝永定二年(公元年)置海宁郡,辖盐官县,始有海宁之名。直至元代天历二年(公元年)的千余年间,均称盐官。后复称海宁。自唐代至抗日战争前,一直为海宁县治所在地。 如今,盐官旅游度假区作为观潮胜地,早已驰名中外,而中国音乐小镇的全面建设,更是备受瞩目和期待。 四大镇、八小镇、三十六个咪咪镇关于老底子的海宁,想必大多数年轻人都知之甚少。“你们知道吗?海宁以前有四大镇,八小镇,三十六个咪咪镇”,那么除了这次被载入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硖石镇、长安镇、盐官镇外,其它的地名由来,你知道吗? 海宁有位老人叫袁建华,他骑着自行车,几乎跑遍了海宁市的每一个角落,为的就是查实海宁市集镇的数量以及变迁的历史。 四大镇:硖石、长安、盐官、袁花。 八小镇:斜桥、许村、路仲、周王庙、丰士庙、黄湾、郭店、丁桥。 三十六个咪咪镇:孙石桥、许巷、翁家埠、袁家坝、杨家渡、沈士、科同桥、庆云桥、祝场、金石墩、张店、伊桥、褚石、汪店港、万家渡、小徐庙、金阳庙、皇冈、旧仓、新仓、马桥、湖塘、柏士庙、石井、博儒桥、石墩镇,谈桥、褚桥、祝会、牧巷、胡家斗、卢家湾、闸口、兴福庙、荆山、濮桥。 接下来,大家就跟随大潮君一起听一听海宁这些地名的由来吧~ 许村的由来据康熙海宁县志记载,南宋尚书左丞许衡赐葬于盐官义安里。许氏家族即世代居于此,渐成村落,俗称许文村,不久改称许村。 周王庙的由来周王庙是以庙名为镇名,以旧有周王庙得名。 丁桥的由来丁桥,由桥得名。早在清乾隆年间,即称“丁家板桥市”。 斜桥的由来据《海昌备志》载:“万缘桥,俗称西斜桥。明永乐五年(年)重建”。始建年月不详。因桥按洛塘河斜向而建,故名斜桥。曾以河流借作地名,别称斜川、洛溪。 袁花的由来袁花,别称花溪,据载,袁花之名始见于唐贞元年(年)。张希超墓志铭,亦名园花,一作花园。袁花,园花之名始得于此。 黄湾的由来黄湾因地处海口,古时即为物资集散转运要地,并以产盐著称。早在北宋成为市镇。宋代《图经》载有“黄湾闸”。明代嘉靖《海宁县志》载《宋四境图》中有“黄湾寨”、“黄湾盐场”之名。 民国七年(年)《海宁乡土志》称“黄湾”,廿五年(年)《浙江新志》作"黄湾镇”。年《海宁民报》公布市镇等级,列属乙级镇。 以桥为名以庙为名以桥名为名 在水乡海宁,船和桥是当初最为常见的东西。由于河道带来便利的交通,所以,在河的两边或是桥边,便是最早集市的发源地。 在旧时,以桥名演变为镇名的非常多。例如斜桥、庆云桥、丁桥、马桥、谈桥、褚桥、博儒桥、孙石桥、伊桥、科同桥、刘王庙桥。 祝会,是取了祝家桥的“祝”字和会龙桥的“会”字而成,合称祝会。 当然,也有现有集镇,再建大桥命名的现象。例如张店大桥、汪店港渡桥、杨家渡大桥等。 还有其他原因的命名。例如在一座桥边建了一个相关的建筑,或是开了一家商铺,于是便有了木行头桥、亭子桥、李家木桥、杨汇桥、天明桥、闵家桥、千斤桥、白石桥等称呼。 以庙名为名 旧时,不少市镇还以庙名为镇名。这是由于当时海宁水系发达,造了庙以后为了方便四方百姓都能来烧香,便又造了桥。由于烧香,需要香烛等,于是带动了做生意的人来此设摊经营。慢慢的,在桥边和庙边商店越开越多,商业、手工业、服务业门类逐步齐全,逐渐发展成为集市。四乡农民早上来赶集,顺便把家里农副产品拿到镇上出售,由于产品卖买,使城乡之间物资交流更加活跃,再从集市演变成为乡村小集镇。由于原先没有镇名,当地人就把镇上的庙名作为集镇的镇名。现在农村不少村名和小地名都还沿用着庙名。 以庙为镇名的有:丰士庙、周王庙、柏士庙、湖塘庙、金杨庙、小徐庙、春富庵、兴福庙、刘王庙、沈寺等。 除此之外,还有以盐和仓为镇名,比如盐官、新仓、旧仓、盐仓......以姓字为镇名和地名的,比如崔家埭、张家埭...... 入选地名将得到更好的保护据地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会依照地名保护办法,对地名的使用、传承等方面进行规范。严格控制已被列入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在用地名的更名;对已不使用的历史地名,要采取就近移用、优先启用、挂牌立碑等措施加强保护和利用。 地名 是城市的历史和印记 是我们的回忆与乡情 每个人心中都有那么一个牢牢烙下印记的名字 对于你来说 是哪一个呢? 部分图片来源:水乡干河、钱雪军、 董志坚、沈益亮、周建中等 大潮推荐·这些你可能感兴趣史上最低!海宁天气创出58年来记录!马上又要下雪!雨竟要下到…最新发布!海宁2名拟提拔任用市管领导干部任前公示!看看都有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weihuaa.com/zwhzw/6214.html
- 上一篇文章: 晋城游记带你游览流碑亭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